聞琴樂 談老莊 淨心靜心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4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孫簡妮威斯頓鎮報導)在凡事講求迅捷便利的現代社會,在工商社會的繁忙與競爭壓力中,有許多人迷失了自我,被繁忙和壓力緊緊束縛。而有這樣一些人,他們選擇了放慢腳步,選擇了溫習中華傳承文化,在琴聲和古代哲學中,尋求身心各方面的調和─怡情養性、休養生息。楊信宜師生古琴演奏會─「坐忘雅聚」於3月27日下午假威斯頓(Weston)公共圖書館舉辦了一場古琴雅集,並以「琴樂‧哲學」為主題,特邀凌琪翔老師介紹老莊哲學,和數十位聽眾探討生命的智慧 。

當天下午,楊老師的學生張德彬、施幼菱、Jeremy Starpoli、Adam Kale和楊信宜五人與聽眾分享了他們的古琴技藝,分別演奏了《普庵咒》、《滄海龍吟》、《玉樓春曉》、《梅花三弄》和《鷗鷺忘機》。楊老師則演奏了《漁舟唱晚》。

楊老師介紹說:「古琴的曲目一般較長,且節奏緩慢。必須要有耐心,靜下心來的人才能學。」

目前任教於貝爾蒙高中的凌琪翔老師表示,一直在追尋生命的奧秘。和古代的許多聖賢一樣,他希望得到生命為甚麼存在的答案。他本科主修哲學和心理學,後赴杜克大學主修宗教理論和西方哲學。然而,多年對西方哲學的研究,讓他發現了西方哲學的局限性。西方哲學的研究沒有揭開他心中的未解之謎:生命為甚麼而存在。 當天下午,他和大家分享了中國古代聖人老子和莊子的哲學理念,分享了他對老莊哲學中的「大道無形」「反璞歸真」理念的理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瑰寶,並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逐漸被人遺忘的「古琴」就具有這樣的功用。它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每個文人修身養性必修之樂器。嵇康在《琴賦》中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所謂「士無故不撤琴瑟」《禮記‧曲禮下》;「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心也」《左傳‧昭公元年》 ,可見「琴」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時,欣賞琴樂藝術講究「淨」與「靜」,所以演奏者要摒棄雜念,淨心演奏;聆聽者要靜心欣賞,方可與音樂共鳴。

至於古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古代的文人賢士們,常以擅彈古琴而聞名於世。我們所景仰的至聖先師─孔子,就是一位著名的古琴作曲家和演奏家。春秋時期著名的民間音樂家伯牙在蓬萊島上的學琴經驗,讓我們體會了「靜觀天地,師法自然」的智慧;三國時代著名的「空城計」,諸葛亮以悠然彈奏古琴時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智退了司馬懿的十萬大軍;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嵇康精於琴藝,雖然遭到司馬昭的誣陷,但在臨刑前他泰然自若演奏了廣陵絕響,感天動地,驚鬼泣神。這些都是歷代著名的琴家軼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領略了中國士大夫以及文人雅士,對於古琴藝術的精神境域。

明代《神奇秘譜》在序中,即開宗明義指出:「然琴之為物,聖人制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氣,調玉燭,實天地之靈氣、太古之神物,乃中國聖人治世之音,君子養修之物。」「琴」被視為聖人治理國事的圭臬,君子修身養性的憑藉,所以只要是違反了聖人與君子的風範,一律不准彈琴。班固在《白虎通》中所記載的這段話,替「琴」的內涵做了最佳的註解:「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也。」可見「琴」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蘊含。

古人藉由古琴藝術體現出人世間的優美、崇高與睿智,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與「天地相通」的境界;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它中國樂器,更深入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出一種修道人特有的神人傳遞的精神境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牙周病拖延治療 小心造成骨髓炎
運籌帷幄有功  蘋果營運長獲500萬美元獎金
林凡尾椎受傷 坐著都疼痛
凱爾特人背靠背破牛陣   羅斯歸隊公牛終止10連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