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移民村成紅燈區 小姐超過村民一半

人氣 317
標籤:

【大紀元4月29日訊】廣東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明陽村崗南村小組是一個三峽移民村。高明區四個移民村中移民們由於環境變遷而難以找到謀生工作,他們或者依靠勞動收入、或者依靠財產性收入為生,已經產生一定的貧富分化,而經營黑網吧、開髮廊則成了「移民村」的另一種求生存的方式。

據《南方農村報》報導,居民楊姨在傍晚,開始張羅晚上的酸辣粉生意,泡軟的粉絲,撒上佐料,一碗碗熱騰騰的酸辣粉便可以送到客人手上。只是「客人」多少有些特殊,楊姨也免不了一臉尷尬。他們是夜晚光顧此地,前來尋花問柳的各色人等。

三塊錢一碗的酸辣粉,楊姨一晚上可以賣出七八碗,以此掙得一個月幾百塊的收入。她兒子在明城鎮對川村委會一家不銹鋼工廠打工,一個月只有一千元出頭的工資,不夠一家的開支。已經60多歲的楊姨,不得不做起了小本生意。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在異鄉他地,以這樣一種方式生存。

這已是楊姨在廣東的第九個年頭。三峽移民村裡,歲月在牆上刻下斑駁的印記,也見證了移民們多年來的悲歡離合。

打工工資不見漲 撈魚捕蝦日見少

36歲的青年黃天(化名)2002年8月到崗南村之後,他感到不適應,也不願找工作,就在家裡玩了兩年。直到2004年,家庭經濟條件惡化,他才不得不收拾心情,到明城鎮一家陶瓷廠做技術工,每個月工資一千三、四百元;兩年之後,因為嫌陶瓷廠工資低,他便轉去合水一家不銹鋼廠打工。雖然每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兩千多,但一天12個小時的工作量,讓他無法忍受;又過了兩年,他跳到另一家傢俱廠,工資又回覆到一千元出頭。現在傢俱廠正處淡季,他又回到了崗南村裡,每天晃晃悠悠。

在傢俱廠期間,生活8年的妻子提出了離婚。文化程度不高的妻子,跟黃天一樣,在高明也找不到像樣的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的夫妻倆,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尤其是兒子開始上幼兒園後,經濟壓力更是陡增,「每個學期學費1400元,每個月生活費140塊,一個學期就要花將近3000塊錢」。

雖然費用高昂,可黃天們無從選擇,因為明城鎮僅有這一個幼兒園。不堪重壓的妻子終日與黃天吵架,兩人最終在2009年6月離婚。妻子去向何方,黃天至今仍不知曉。

高明區給每個崗南移民都分了7分地,但這些耕地遠在3公里之外,難以勞作,只能租給當地人,「7分地一年的租金是420塊」。

在明城鎮明陽村另外一個三峽移民村——崗美村小組裡,村民盧興貴在巫山縣巫峽鎮龍門村時就是撈魚捕蝦為生,年過半百的他移民後無法打工,只能重操舊業,像他這樣的漁民有三個。從去年開始,這份生計已無法繼續下去。滄江上游被不知名的化工企業污染,魚蝦數目銳減。其他兩個年輕一點的漁民,已經離船上岸,走進工廠打工。

高明區荷城街道朗美村,是荷城街道的兩個移民村之一。57歲的吳顯金坐在自家開的士多店裡,傾訴著滿腹的牢騷。他此前是巫山縣的建築包工頭,到了高明之後,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因為沒有人脈,根本接不到活幹。

髮廊林立 小姐比村民多


白天的崗南村比較冷清,晚上才熱鬧起來。(網路圖片)

楊姨的生意是從晚上八點開始,一直持續到凌晨一兩點。這幾個小時,是崗南村最熱鬧的時候。比楊姨更勤快一些的,是髮廊裡的小姐。

這個小小的村莊裡,竟然有十家髮廊,更令人詫異的是,裡面的姑娘大多一臉稚嫩,看不上不會超過20歲。網格的絲襪、高高的高跟鞋、各式短裙,小姑娘以熱辣的裝束,或坐或行地充盈著崗南村。見到外人到來,她們使勁拋眼神勾引。也有一些姑娘,則慵懶地躺在椅子上,對四周不聞不問,塗滿脂粉的臉上掛著與年齡不相稱的疲倦和滄桑。

崗南村僅有23戶人家,83口人,無一例外是從重慶市巫山縣巫峽鎮江東村和龍門村移民過來。崗南村兩排住宿樓相對而望,中間隔著一條不寬的小路,路口接駁一條公路。而移民村其他三面,則被高高的圍牆攔住,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

這種相對獨立的空間也是髮廊滋生的溫床。移民王仁(化名)回憶,移民過來後僅僅三年,髮廊便開始嶄露頭角,此後慢慢增多。到如今,小姐數目已經超過村民數目的一半。

崗南村因為髮廊林立,已經遠近聞名,在村中,最富裕的便是開髮廊的這七八戶移民。致富者中其次則是經營網吧的移民。據高明區三峽移民辦主任吳志才介紹,移民村中開黑網吧,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增移民30萬? 三峽工程移民人數成謎
衛報:防坍塌污染 三峽工程恐再遷30萬人
王維洛:左手賣給右手 三峽工程被賤賣
解析三峽工程蓄水失敗(下)累卵之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