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遵循信仰而行的奧運冠軍

劉曉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5月25日訊】

「把閃閃發光的像金子似的弓給我,
把蘊藏著希望之火的箭給我,
把鋒利的長矛給我,
把火的戰車帶給我。
我絕不從精神戰爭中退卻,
我的寶劍也不會在手中長眠。」
—選自1981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火的戰車》

三十年前榮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始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始音樂獎的《火的戰車》是根據發生在英國的真人真事改編的,影片著重刻畫了兩位出身和經歷不同的青年火熱般的信念,以及那種以信念為重、奮力拚搏的精神。片名《火的戰車》中的「火」暗喻兩位運動員的火熱信念,「戰車」指的是古代的賽車,因為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的首要項目就是車賽。

故事中的主人翁之一名叫埃里克.利德爾(中文名:李愛銳),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出生於中國天津,父親是一名傳教士。埃里克在中國長到6歲時,和8歲的哥哥羅伯特回到英國,進入了專收傳教士兒子的寄宿學校學習。在學校中,埃里克顯示出驚人的運動天賦,其短跑成績尤為超群。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這和基督的教義是一致的,既然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遵循上帝的旨意,為上帝爭光。

1920年,埃里克與哥哥一起進入愛丁堡大學,在學習之餘,他參加了短跑訓練,並代表學校和蘇格蘭在競賽中贏得了不少短跑冠軍。1924年他準備參加在巴黎舉行的夏季奧運會。在英國隊啟程去法國時,埃里克才知道百米預賽將在星期天舉行,而根據基督教規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慮再三,最後決定遵守教義,退出比賽。當領隊懇切地要求他為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時,埃里克的回答是:「國家、國王也都是上帝所造。」

放棄百米賽後,埃里克決定參加不在安息日舉行的400米比賽,儘管他從沒有參加過該項比賽,但他仍通過短時間的訓練,奪得了奧運會400米賽冠軍,同時打破了該項目的世界記錄。2008年,《蘇格蘭人報》把埃里克評為蘇格蘭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運動員。

儘管埃里克在賽場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名揚全國,但他卻始終保持著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的品格。愛丁堡大學學報雜誌《大學生》1923年12月號寫道:「凡是具備埃里克式的非凡才能者,99人中有99人都會變得無比傲慢,令人難以忍受,可是我們這一位卻是例外的第100人。他不喜歡別人讚揚,竭力避免公眾的注目,儘管這些他都當之無愧。」

即便在取得奧運冠軍後,埃里克也依然平靜自若,不刻意渲染。《大學生》中的一篇文章如此讚美道:「對任何學生來說,最高的褒獎莫過於為學校帶來的榮譽遠遠超過學校原來擁有的榮譽。而他的母校自豪地意識到,埃里克亨利利德爾,無疑比其他任何人更有理由享有這一褒獎。」

田徑場上的一位隊友曾問過他,如何能抵禦自以為是、自我吹噓的誘惑,他的回答言簡意賅:「我通過禱告上帝做到這一點。」

的確,在埃里克的內心有著一股強大的動力,促使他不斷進取,並將事情盡力達到完美,即《聖經》上所寫的:「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埃里克做到了這點,他以此作為衡量自己行為的準則。每當他覺得沒有達到完美的生活準則——每天早晨他都要面對上帝,用這一準則來衡量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思想——每當他未能按耶穌的要求力臻完美,他就會有負罪感,於是立即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彌補。

奧運會後,埃里克也大學畢業了,他決定像父親一樣去中國傳教,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上帝。因為他內心深處追求的正是毫無保留的奉獻精神。「徹底奉獻」是他常說的詞語。

1925年埃里克來到了天津,在一所教會學校(今天津第十七中學)教體育。他不僅盡職盡責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以其君子風範感染著周圍所有的人。與他同在天津生活的英國人戴維麥克戈溫回憶道:「埃里克不僅天生是個君子,而且是完美無缺的基督君子,他的為人處世其實全基於此。基督是他生命的中心,他所做的一切,唯上帝是從。……我發現,埃里克在家裏時,也跟在其他地方一樣,其生活目的始終是為我主上帝增光。」

麥克戈溫記得一次他與埃里克去一位朋友家時,在主人拿出的餅乾上落了一隻蒼蠅,他悄悄告訴埃里克不要碰那塊餅乾,但是其後埃里克卻主動拿起來那塊餅乾,因為他不想讓別人吃到它。

1932年,埃里克被正式任命為牧師,兩年後,他與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傳教士的女兒弗洛倫絲.馬肯茲結婚,共育有三個女兒。

埃里克任職的地區社會環境十分落後閉塞,身為傳教士的他需要四處奔走,並盡其所能幫助遇到的人們。對待愚昧、落後的人,他滿懷同情,而且非常耐心;身處任何環境,他都能保持愉快的心態;面對最不起眼的工作,他都心甘情願去做,從不抱怨。這一切不僅贏得了當地老百姓的愛戴,也贏得了同事們的欽佩。

然而,埃里克並非像出家人那樣的清心寡慾。他熱愛美好的生活,也是個很愛開玩笑的人,還十分擅長跳舞和打檯球。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埃里克來到了日軍佔領區河北衡水市的棗強縣,去幫助生病的哥哥羅伯特。因為羅伯特在那裏行醫,而且由於戰亂、災荒,物資十分匱乏,病人很多。在那裏,埃里克一如既往,以博愛的精神救助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同時,面對日軍的威脅、利誘,埃里克以博愛的、無畏的精神,總能化險為夷。

1941年,因為德日意結成了法西斯軸心國,局勢十分險惡,埃里克讓妻子帶著女兒回了加拿大。1943年,埃里克被日軍俘獲,被關押在山東濰坊的一家集中營中。在集中營中,埃里克主動承擔了照料老人、病人、體弱者以及窮人等大量任務,包括為他們排隊買煤,買配給品,還為他們劈木柴等。他成了集中營中「人們最需要、最敬重和最愛戴的人」。

1945年2月,因被迫過度勞動和營養不良,埃里克.利德爾病逝在集中營中。6個月後,美國傘兵解放了這座集中營。倖存下來的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埃里克.利德爾:一個一生追隨著信仰而行的人,一個因為信仰而讓自己變得無比崇高的人。@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王赫:真誠為傳 真實為史
冀書:黑社會大哥在監獄棄惡從善的故事
秦夢蘇:「十年一代溝」怎麼來的?
長風:道德勇氣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