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菜價全面超過一元 專家稱通脹來臨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5月25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中國大陸近期通脹壓力已經從專家口中的數字變為普通人的「體感」。蔬菜價格已經進入「元時代」,1元/斤以下的蔬菜幾乎絕跡。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糧油在內的其他食品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有專家稱,這一輪由房產轉移到日常消費品的漲價是一種「恐慌性整體漲價」。

菜價高漲 進入「元時代」

隨著蔬菜價格上漲,民眾花在蔬菜水果上的支出也越來越多,網絡上甚至出現了自稱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這是繼「房奴」出現後,網上新近出現的一個新稱號。

據國際金融報報導,最近在上海浦東新區多家菜市場近20種蔬菜中,至少1/3的蔬菜要價超過4元/斤,1元/斤以下的蔬菜幾乎絕跡。

老家在安徽的熊芝香是一名在上海打工的專職鐘點阿姨,今年以來,每個月與僱主核對買菜的帳單時,她就愈加清楚地感覺到「東西貴多了」。她說,「去菜市場逛一圈,竟然很難看到1元/斤以下的菜。有些當季菜,比如莧菜,都是4、5元一斤。帶100元出門買菜,經常兜裡空空回去。回去一算帳,連僱主都不相信錢用得這麼快。」

在聯華超市蔬菜櫃檯工作的況女士對今年以來的蔬菜價格變化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她說,過年後,蔬菜價格一直在上漲,她所在超市上架蔬菜的零售價比年初時平均翻了近一番。

叫嚷著菜價高的不只是上海市民,北京菜價高企亦同樣令人感到了壓力。

「土豆兩塊五,辣椒七塊錢。現在這菜價可真是攀上天了。」在北京某國家機關工作的公務員劉女士說,現在已經由以前的素食主義改為開始吃肉了,「沒辦法,如果天天吃青菜,工資肯定不夠花。」

在廣州市的越秀、天河等多家肉菜市場本地葉菜價格也少有低於3元的,同去年比,葉菜每斤幾乎貴了一元左右。

除蔬菜外,包括水果、糧油在內的其他食品也出現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廣東的大米、綠豆等糧食類食品在節後率先漲價。大米價格普遍漲價兩到三成,雜糧中的綠豆、黑豆漲價驚人,分別從4元/斤漲至12元/斤。

南京市民王女士說,雜糧漲價比之蔬菜更為「兇猛」:「去年綠豆3元/斤,今年已經賣到11元/斤。前兩天,家門口的超市還賣斷貨了。」

專家稱通貨膨脹來臨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農產品價格上漲一輪接一輪;一個產品接一個產品;一個環節傳導到一個環節。」

據報導,除了農產品漲價外,「衣食住行」中的「衣」這一項也讓消費者感覺「手頭吃緊」。

「上個月的CPI真的只有2.8%?」在上海浦東某外貿公司工作的白領蔡小姐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她首先質疑CPI數據有「忽悠之嫌」。她表示最近有點「怕逛街」。她經常購買的幾個品牌的鞋子、衣物和化妝品,今年夏季新品的價格都讓她「很受驚」。

「去年三五百,今年就七八百,去年一千出頭,今年就兩千出頭。」蔡小姐說,「8千多元的工資,以前還經常買點品牌貨,現在偶爾出手都要糾結半天。」

「從蔬菜到衣帽鞋襪,這些物品漲價,在我看來與全面通脹有關。通脹預期催高了物價。」上海社會科學院商業研究中心主任朱連慶說,這一輪由房產轉移到日常消費品的漲價是一種「恐慌性整體漲價」。

朱連慶說:「全面通脹來了,能不能遏制住,我看很難說。」

眾認為CPI未反映真實通脹

4月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鮮菜價格上漲24.9%,鮮果價格上漲16.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長2.8%,雖然統計局認為這一數字「比較溫和」,但有網民認為,統計局公佈的CPI由於各項指標所佔權重不盡合理,並不能充分反映真實通脹水平,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已經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通脹的壓力。

有網民指出,官方CPI反映的通脹壓力依然不是太大,但是真實通脹水平卻遠遠超出了CPI所能反映的力度。無論從各項引發真實通脹的經濟指標,還是現實生活的老百姓切身體驗看,真實通脹水平都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水平。

有網民說,這是個全行皆漲的時代,早幾天上街購物,忽然發現什麼商品就漲了幾倍,問攤主:「為何賣這麼貴啊?」攤主答:「現在什麼不漲價啊?我還不漲我不是傻瓜啊?」

「房價漲了,開發商和政府受益了,菜價漲了,老百姓倒霉了,但農民種菜還是沒利潤。」

「這個世界老百姓最可憐,特別是山區那些種田的可能是永遠沒有翻身的日子。」

「專家前幾天還說中國遠沒有通脹。經濟專家和氣象專家一樣都是邊看天氣邊預報。」

「邊看邊預報比地震專家好多了,地震專家都是震完了才出來預測的。」

「老百姓怨聲載道啊,長期這樣要出大問題滴!」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各地物價齊漲 通脹成百姓陰霾
旱情加凍災  大陸蔬菜快要比肉還貴
大陸炒房客拋房改囤黃金
中國最新通脹率2.8%菜籃子負擔沉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