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水河在呻吟(36)中國最大的土地糾紛案

──雅長伐木場與當地農戶的衝突
韋登忠等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四、中國最大的土地糾紛案——廣西雅長伐木場

5.紅水河流長又長,雅長林區像海洋

(上)

一、土地被占與桐林被砍

沒有造林款,沒有退耕還林款,玉米價格不上漲,林場與當地原住民相安無事。即使是89年縣府在當地原住民毫不知情情況下把這片一百多萬畝土地劃入林場,林場對當地農民的耕種也沒表示什麼。農民仍按照62年「四固定」時指給他們的界線內耕種,有些按照84年林場劃給農民《自留山證書》所界定的範圍。無論界線內外,林場要採伐是沒有人阻擋,因為老百姓認為「森林是國家」也即屬於國營雅長林場,只是砍伐後界線內土地應該屬於農民。因此,這裏的土地被占指的僅僅是林場已經侵佔的界線內的土地。

田林 部分

平山鄉八號村、弄鞋村:新年前林場雇人到村裏耕種多年的土地上種樺樹以致發生衝突(見後)。

百樂鄉百樂村:共9個自然屯(組),從2003年末開始,林場大規模在原劃給村民並已耕種多年的土地上栽樹,因這幾個自然屯地處龍灘電站淹沒區,以後只有靠種地維生而與林場衝突升級(見後)。

百樂鄉八洞村:共4個組(屯)500多人口,84年林場只劃給「生產生活用地」共約1,000畝,人均2畝地;而林場工人每人被分給耕種或栽樹的有近百畝。林場工人不會去耕種那麼多土地,他們只是請外地的民工來承包栽玉米,每畝收地租幾十上百元不等,並以此領取造林款或退耕還林款。該村土地少,林場也已在農戶原栽種甘蔗、玉米地裏種樺樹,因為糾紛剛開始,以後的衝突怎樣無可預料。

雅長鄉隸屬樂業縣,林場大部分屬於樂業縣,故對林場的所作所為田林縣地方政府並不是特別支持,當地農民受到的損害小得多。在樂業縣情況大不一樣。

樂業 部分

邏沙鄉塘英村莊棚屯、納壩屯等因地處偏遠,沒有公路,林場雖已宣稱那些土地都屬於林場(許多農戶因此被罰款、坐牢——見後),但還顧不上到那兒去開墾,去「栽樹」,不過那是早晚的事。89年《雅長林區集體生產生活用地證書》中劃給莊棚屯362.5畝作生活用地,其中有一片保護得很好的松林地處雅長鄉和邏沙鄉交界處,這一片集體保護的森林是江南岸七百平方公里土地上僅存的幾片松樹林之一。據林場所頒發的《林區生活用地證書》,這片森林應屬於集體所有,但是林場在那兒早已割了幾年的松油。當我注意到林場修的便道(馬車拉木材)距那兒已不足一公里時,全身冒冷汗。要不了多久,那片松林會蕩然無存。農民的要求不高,「那些樹木是自然生長,不是我們栽的,隨他們砍好了(林場也沒去栽這些樹),只要把土地還我們就行。」要是林場能找到人去承包,能收取地租,他們不會輕易把它還給莊棚屯、納壩屯的村民,衝突在所難免。

花坪鎮運賴村母賴屯:全屯95戶共475人,林場已砍掉群眾栽種的桐林、水源涵養林①幫浪390畝;②岩篩350多畝;③拿外250多畝;④山羊上下坡350畝,共約1,340畝。該屯除田(人場0.3畝)外其經濟收入,主要是靠桐果,每年每戶損失平均不低於5,000元,全屯每年桐樹被砍掉損失至少50萬以上。除水田外,土地幾乎已被占完。

雅長鄉新場村龍明寨屯:78戶428人,62年「四固定」界定該屯的土地為東:狗倫山……,西:那巴應……;南:順那洋田……;北:勞田大溝……經幾十年種植改造,桐果約2,600畝,還有油茶林、板栗、核桃樹、芭蕉、大南竹、杉木……年收入近百萬元。林場已侵佔一半多的桐林,有些是砍掉,有些是直接在桐樹腳挖小坑栽樹苗,桐樹因此可能會枯死,樹苗不一定能存活,不過栽樹的目的並非為了使其存活長成大樹,而是為了要造林款。今年栽不活明年栽,明年栽不活後年又栽,年年栽,年年有造林款。界內的松樹林(水源涵養林)還未被伐光,但林場已在那兒採割松油多年。

雅長鄉百康村八壩屯:25戶150人,該屯是縣政府84年已經發給「山林證」的為數不多的屯之一。該證有些村屯還沒有頒發,有些村屯已被收回,只有極個別村屯被政府遺漏而留有原始的「自然山證」。村民們把「山林證」界內的松木作為他們集體財產,保護了十多年,然而幾年前林場把松木伐光運走,雖說這片林子已劃給他們,但村民們大氣都不敢出。2003年林場又雇人到該界內栽樹。已經被占的甘蔗地有韋連躍、駱建來等4家共10畝,被砍掉桐林有楊秀堂等3家,被占荒山或雜木有韋有勝、王阿展等幾家共121畝。(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紅水河在呻吟》記錄的是紅水河——珠江水系主幹流沿岸農民的一些現狀,正如戰爭是49年前中國的特徵,階級鬥爭是毛時代的特徵,計劃生育是鄧、江時代的特徵,《呻吟》也許算是我們時代的一個特徵吧。
  • 《紅水河在呻吟》不是小說,不是文學,也很少評論,她只是一堆堆材料,是紅水河及南、北盤江流域農民生活的一些片段,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這一帶農民的某些歷史記錄;從某一角度,她即是當代中國農民的一些生活現狀,興許也是當代中國農村的縮影。
  • 弄懷組是林區,村幹部對林木價格瞭若指掌,而他們每畝僅售210元,每棵才一元,要是把造林成本、管理、利息、物價等加以考慮,造林不是賺錢,而是虧大本。
  • 冊亨縣秧壩鎮與雙江鎮同屬於紅水河上游南北盤江三角地帶,原秧壩鎮大偉鄉有少數村組被界定在「584」造林工程之內。十幾年前(92—93年),秧壩鎮大偉鄉順漢村偉外組與林場衝突是「584」工程在造林期間最驚心動魄的一幕之一。
  • 在「584」造林前,洛法村王某某就已造好數百畝杉林,曾在90年代獲得貴州省勞動模範稱號,得過五•一勞動獎章。共青林場造林時從洛法村占去1,000多畝土地,村民們不能肯定林場是否要歸還原來答應的「40%的林地」…
  • 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和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是珠江水系紅水河已建或擬建的十大梯級水電站中的兩個。二級電站81年動工,92年開始發電,投資上百億元…
  • 天生橋一、二級水電站大壩都在貴州黔西南州安龍縣和廣西隆林縣交界,安龍縣被淹土地涉及江波村、壩盤村(二級電站)、大灣村、岜皓村(一級),大壩腳下遊是壩盤,高壩就在岜皓村。
  • 隆林縣天生橋鎮詳播村是原詳播鄉政府駐地,全村共有4個社(組),距離高壩只有幾公里,是隆林縣淹沒最嚴重的村組。沿江一帶原來都較為富足,詳播有圩場,又是鄉府駐地,其重要性在天生橋庫區僅次於興義巴結鎮。
  • 1966年春,「四清」工作隊有一位省公安廳下來姓白的處長提議在巴結公社中心大隊一組、四組所屬平橋、同昌一帶造林。時任公社書記唐澤斌找到中心大隊一隊、四隊商量,唐想法到林業局找種子,中心大隊組織一幫年輕人(民兵)開荒播種,自帶伙食,勞動工分由各個民兵社員所在生產隊自行負責。
  • 一組、二組都認為他們應得到總額的40%,而不是40% 由兩組共有。二組把一組告到法院,理由是淹沒的是二組土地,40% 應全部屬於二組,興義市人民法院(1999)義民初字第342號《民事判決書》中,把林木補償40% 中的60% 判給被告者麼一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