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人追尋家譜掀熱潮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欣然墨爾本編譯報導)隨著澳大利亞掀起一場家譜熱潮,人們紛紛通過便捷的網路工具來查找自己的家系族譜。其中,維省業餘族譜學者蘇珊•幕恩(Suzanne Moon)剛剛發現,她的曾曾祖母曾在1894年坐過牢。

墨爾本時代報報道, SBS電視台已於去年底開始本地第四季「你認為你是誰?」(Who Do You Think You Are?)節目,在節目中名人會追溯自己的祖先。

其中11月28日的節目,播出了來自維省的澳大利亞著名喜劇演員Magda Szubanski的父親曾是一位波蘭二戰英雄,這一集成為SBS電視台2010年創下最高收視率的節目之一,吸引了61萬3千名觀眾。

該節目的執行製片人布萊恩•比頓(Brian Beaton)認為,該系列節目受歡迎是因為它以偵探式風格追蹤故事,展示了名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樣子。它告訴我們「除了家譜上的名字和日期,你可以收穫更多」。

根據贊助SBS節目的祖先網(Ancestry.com),自2008年以來,訪問家族歷史網站的澳大利亞人數上升了58%,有興趣追尋自己家族史的澳大利亞人增加了26%。

希瑟•加恩(Heather Garnsey)是澳大利亞系譜家學會(Society of Australian Genealogists)執行董事。她說,這是家族史第二次掀起熱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國家二百周年紀念的時候。

她說,因為民眾可以自己在網上搜索,她的系譜家學會成員在那個時候從8000人減少到了5500人。

維省系譜家學會的林利•胡珀(Linley Hooper)介紹了祖先網新的搜索方式,用戶可以使用信用卡付費查找或者在圖書館免費查找,也可以在成為一些組織(比如維省系譜家學會)的會員後免費查找。

這些方法可以讓人們在網上瀏覽手寫登記資料,內容包括見證人姓名在內的倫敦洗禮、婚禮或者葬禮。

胡珀說,以前查詢需要從後期聖徒(Latter Day Saints’)家庭史中心預約一個註冊縮微膠片,這可能需要數周時間。然後你可能要閱讀數百頁的姓名,如果要找的親屬不在其中,你就得預約另一個縮微膠片。「現在我們一天就能做完以前數月才能做完的事——從前真是太乏味了。這是一項困難的工作。」

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家庭史管理員珍妮•希金斯(Jenny Higgins)介紹了「Trove」——澳大利亞國立圖書館數字在線報刊資料庫,維省的The Argus也包括在內——您可以鍵入姓名,在任一上世紀五十年代前的報紙上查詢,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學者們再也不需要花費數月時間在縮微膠捲上查找每一頁。

查詢結果可能需要人們正確面對。希金斯女士說,「因為’隱藏在家族背後的東西突然間被公諸於世』。」

「有個人發現他們的祖先曾在一個案件中提供了污點證據,這意味著有人因此坐了很長時間的牢。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很久,他們仍感到很難過。」

她說自從2008年第一季「你認為你是誰」節目播出以後,澳洲國立圖書館的家譜查詢增長了25%。

澳大利亞系譜家學會執行董事希瑟•加恩說,SBS節目「掀起了家族史熱潮」,但可能會造成人們不切實際的期望。

「當普通市民去檔案館,其實沒有人會為他們服務。而當名人一旦抵達,他們可以徑直走進門,有戴著白手套的工作人員為他們展示身世記錄,而你,作為普通個人——僅僅獲得一個縮微膠捲或電腦(自己進行查找)。」

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罪犯祖先或者祖輩曾經是富有的社會名流。連電視明星邁克爾•帕金森(Michael Parkinson)都被英國「你認為你是誰?」節目拒絕了。因為帕金森曾說:「這太無聊了」,「我父親這邊,是礦工和僱農;母親這邊,是鐵路職工和女傭。」

Leon Alekna在新英格蘭大學的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澳大利亞家族的特點和發展史。2009年他調查了近4000個家庭歷史追尋者,發現他們不一定都是人們印象中老套的「小老太太」。約45%的人介於41歲到60歲之間。

他們的追尋動機是「對他們身世無法抗拒的好奇心。他們想知道他們是誰,他們屬於誰。」◇

相關新聞
澳大利亞環保人士關閉世界最大煤港
澳大利亞父親殺害親生兒子被判重刑
今年商業移民去澳大利亞「有點難」
澳大利亞總體生活質量世界排名第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