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散人:講德孝的時代最缺德

五嶽散人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1月22日訊】河北省魏縣一則關於幹部任用的規定引發爭議,該規定是這樣的:要想陞遷首先要有父母德孝證明,無德不孝一律不考慮。實行以來,據說目前魏縣已有3名科級幹部、8名股級幹部由於德孝行為有瑕疵未被重用。另外一個據說是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都支持這個政策。這事兒沒看見數字,反正「絕大多數」這個詞兒聽著挺有意思的,正好跟經常聽見的「一小撮」對應,群眾的眼睛又雪亮了一次。

要說這個德孝有瑕疵未被重用也不是起自今日,當年有個叫做「舉孝廉」的制度,是鄉間有德行、有孝道的人專有的進身之路,由此可以當官。後來雖然有了科舉制度,但要是您不夠德孝的話,也是要被彈劾的,有人守尊親之喪不足三年(實際是27個月)就被剝奪了官職。但要是瞭解那段歷史的話就會知道,這基本都是附屬的罪名,實際都是政治鬥爭的藉口。要是真需要某人的話,下個「奪情」之詔,這三年的守喪規定就化為烏有了。

這就是讓人擔心的第一點:權力對於德孝的定義能力。我們知道,從古到今這個德孝的標準經常是變動不居的。「德」咱們就不說了,原來還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德行呢,現在誰弄這個就屬於散德性了。至於「孝」的標準也古今有所不同,早年間儒家講究即使是舜的父親犯了罪,舜也應該背上老父親放棄帝位而逃走,現在咱這裡都說是要「大義滅親」了。

為甚麼會有這種變化?這就是行政的權力藉著道德之類的玩意兒說事兒,以便於向上可以炫耀政績與自己的道德觀之正確,向下可以利用手裡的權力干涉社會道德。文革的時候宣揚的道德觀是公物高於個人生命,於是就忽悠到某人在洪水裡去追電線桿子,因為那是公物。現在誰要是這麼要求別人,給他一個大嘴巴是輕的。但這些標準就是這麼變來變去的,總是以有權者的標準為標準,然後隨著他們高興而發生轉變。

道德與孝道都是一個社會自發形成的東西,提煉昇華而成為法律,進而成為約束全社會的最低線。但德孝本身只能用公眾輿論來約束某些行為,行政力量本身不但不該定義,甚至也不該以此來作為標準衡量一個人的陞遷與否。這就等於是行政的力量定義了德孝之後,在法律之外居然還有了某種形式的處罰權,而這個又不是「公罪」,直接侵入私人的領域當中了。

另一點就是這種關於德孝的規定所走之路,又是那種以身作則的路子。這個路子按說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咱這裡往往弄著弄著就成了「以身作賊」,官員的形象如何相信我們就不用探討了,加上這個德孝的考語與界限,有多少人相信他們真的德藝雙馨還真是個未知數,這也是上文說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支持算是「據說」的原因。

其實官員們的個人私德如何雖然對於社會管理有所影響,但實際上如果有所約束也不會敗壞甚麼社會風氣。主要是在監管不利的同時,我們這裡還致力於把很多沒有出事的官員塑造成道德楷模,一旦出事之後,馬上就成了道德墮落的典範,兩者的落差之大,足夠讓人懷疑這個官場是個盛產偽君子的地方,連帶著大家也就不相信官方所標榜的道德之類的玩意兒了。要說這些年我們這裡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也算是原因之一。

所以,這就是這樣的德孝政治讓人擔心的地方。萬一將來這個貧困縣再抓出幾個貪官來,德孝治縣就會再次成為笑柄,情何以堪嘛。順便說一句,據說現在當官有雞犬昇天之說,要是某人對於家人確實有著很好的私德——比如弄點兒工程承包甚麼的——這大概也不會有家人給他一個差評吧?

相關新聞
五嶽散人:「全民弱勢」是一個惡性循環
五嶽散人:不要遮羞布的裸奔
五嶽散人:老佛爺,您的國還在!
五嶽散人:為甚麼有些人過著太美好的生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