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改善手腳冷冰冰 藥補、食補不如運動補

人氣: 16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1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郁玫臺北報導)天氣轉涼之際,許多人手腳冰冷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即使雙手載了手套,雙腳穿上厚襪子,手腳始終還是冷冰冰。到底為何會手腳冰冷呢?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這樣的症狀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黃浩瑞表示,中醫稱手腳冰冷為「厥逆」,認為是體內陰陽血氣不能相接所致。而寒冷會阻礙陰陽氣血的流通。《黃帝內經》中:「寒則氣不能流」就是這個道理。但寒冷不過只是誘發因素之一,主要還是體內氣血失調緣故,陽氣虛、陰血虛以及氣滯都可能會是氣血失調原因。

黃浩瑞解釋,陽氣虛的患者就是俗話中「冷底」、「冷身」的人,這類患者通常同時有臉色蒼白、手腳冰冷、全身怕冷、精神萎靡、腹瀉等新陳代謝低落現象。而陰血虛的患者常具有些微貧血傾向,可能同時會有面色淡或痿黃、舌色亦淡、時有頭暈、心悸、健忘情況。氣滯的患者通常好發於緊張、壓力大的人,常見胸悶噯氣、腹痛腹瀉等不適。在民間常見調養方式大多針對陽氣虛體質而設,但若是其它類型的體質,溫補不僅不會有效果,甚至可能會使病情加重。

傳統上認為,薑具有溫經散寒作用,所以紅糖薑湯也是祛寒取暖的好方法。具有溫養補血功效的枸杞、紅棗、當歸、桂圓等,適量食用可改善四肢冰冷。黃瑞浩說,這些藥膳、食補都應適可而止,以免上火,尤其是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皮膚過敏的病患更應小心,因此建議民眾要尋求中醫師協助評估體質,再進行藥補、食補。

黃瑞浩表示,防寒保暖是中醫養生重要的一環,手腳冰冷的人更是要注重,尤其在戶外活動時,特別要針對頭部、四肢等暴露在外的部分加強保暖。在室內可藉由暖爐、暖氣、電毯等保暖設備驅除寒氣。此外,也可以用30~40℃左右的溫熱水泡腳約20~30分鐘,再加上按摩足底中央的湧泉穴以改善循環。情緒的放鬆也是很重要,因為緊張焦慮會誘使交感神經亢奮,使得血管反射性收縮,血液循環變差,藉由聽音樂、冥想、按摩等方式放鬆心情,以改善末端循環。

最後黃浩瑞醫師強調,「食補藥補,運動最補。」,因此要解決手腳冰冷問題,還是要在平時就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健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皆能改善新陳代謝率及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抗寒能力。中醫也強調「冬病夏治」,在夏天要更注意日常生活保健,不但要屏除生冷水果及冷飲誘惑,還要加上持續有恆的運動,提早為寒冬作準備,以增強抗寒本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