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會議艱難閉幕 減排協定2020年生效

人氣 1

【大紀元2011年12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唐文綜合報導)在經過30個小時的加時會議後,聯合國氣候會議於週日(12月11日)凌晨在南非城市德班(Durban)閉幕,與會各方達成了一份被稱作「德班平台」的協議文件,決定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實施《京都協議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但會議缺乏實質性進展,風險與分歧仍在。

耗時最長的聯合國氣候保護會議

據BBC報導,聯合國氣候會議原定於週五(9日)結束,但由於與會各方對部份焦點問題分歧嚴重而爆發激烈爭論,會議被迫延長。辯論主要集中在歐盟的一項提議,敦促發達國家以及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快速發展的經濟體接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

當地時間週日清晨6點,會議主持人宣佈與會的194個國家代表就「德班平台」達成了一致。會議最後決定,將於明年開始就新的具有法律約束力減排協議進行談判,並於2015年結束,2020年開始實施。

《京都議定書》進入「第二承諾期」

據美國之音報導,按照星期天達成的這項協議,工業化國家必須在1997年簽訂的《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期滿後的至少五年內繼續遵守該議定書的規定。《京都議定書》具有讓這些國家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法律效力。然而俄羅斯、日本和加拿大曾經表示不會加入繼續遵守《京都議定書》的國家行列。美國、中國和印度不受《京都議定書》的約束。

據德國之聲報導,協議規劃2017年,最遲到2020年推出有約束性的國際公約,屆時不僅工業國家,門檻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將承擔減排義務。目標是在未來數十年中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

同時歐盟作出讓步,同意延長《京都議定書》的有效期,即所謂的「第二承諾期」。這一承諾期長度是5年還是8年,各國將在明年作出決定。由此會議不僅拯救了《京都議定書》,而且還就在數年內推出具有約束力的減排時間表達成了一致。

歐盟在整個會議期間沒有放棄要達成高水準結果的目標。歐盟氣候委員海德加德(Connie Hedegaard)堅持各國應接受有約束力的協定,她說:「要解決這樣一個巨大的全球性的問題,僅靠自願的方式是不夠的。」

風險與代價

在德班會議上,歐盟與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和海島國家結成聯盟,得以貫徹了大部份共同要求。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專家凱澤爾(Martin Kaiser)儘管對會議的總體結果仍持懷疑態度,但他指出,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這幾個新興國家表示願意加入氣候保護減排條約,這是十分積極的發展。但凱澤爾提醒人們,「致命的風險仍存在,這就是美國拒絕受到法律約束。」

儘管美國和中國首次同意了未來接受減排義務,這也被視為本次會議的一個成功,但這兩個國家點頭是有條件的。美國說,只有在所有主要排汙國家都做出承諾的情況下,美國才會承諾減排。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的氣候專家科爾瓦奇格(Jan Kolwalzig)說:「對中國的讓步是,會議沒有確定將簽署的國際協議的具體形式;同時由於美國和中國的立場,德班會議未能就未來幾年如何提高全球減排目標得出積極的結果。」

分歧仍在

據BBC報導,歐盟和很多發展中小國希望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文件,執行的時間表應在2020年之前。但決議草案只涉及2020年之後的減排目標,而且沒有就法律效力做出具體規定。

世界小島國聯盟和最不發達國家組織強調,發達國家應當在氣候問題上採取更多行動。而中國和印度都指責發達國家並沒有兌現自己的減排承諾。但發達工業國家說,《京都議定書》存在嚴重缺陷,它既沒有對汙染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做出規定,也同目前的全球經濟格局不符。

與會代表還同意設立一筆基金,幫助貧窮國家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但沒有具體說明資金的來源。儘管如此,對於多年來陷入僵局的聯合國氣候談判來說,德班會議仍是一個突破,是朝著有約束力的全球性溫室氣體減排邁出的第一步。

但人們能否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仍是個未知數。科學家們警告,時間非常緊迫,因為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和災害出現的頻率正在快速提高,已超出了人們在5年前的預料。

相關新聞
中印反對氣候會議協議文本
聯合國:氣候峰會是阻止災難的最後機會
氣候峰會:中國政府拒絕承諾減排量
不滿氣候峰會無作為 五萬人上街大遊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