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天下 節操永恆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南宋傑出的詩人。他自幼讀書勤奮,博學廣聞。當時正值戰亂年代,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南宋與金征戰不斷,形成南弱北強的對峙局面。

楊萬里的父親帶著他去拜見張九成、胡銓等名臣,他們都因主張抗金而被貶謫,而這些人的品行和愛國精神深深影響著楊萬里,於是他立志要報效國家。

楊萬里最初擔任永州零陵縣令時,宰相張濬因力主抗金被貶居在此,閉門謝客。楊萬里欽佩其為人,三次前往拜謁而不得見,於是寫書信力請,表明自己心境,張濬看了很受感動,因而接見他並說︰「元符貴人,腰金纖紫者何隙,惟鄒志完、陳瑩中姓名與日月爭光!」

他勉勵楊萬里要效法先賢的「清直之操」,並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里銘記在心,將其讀書之室取名為「誠齋」,以明己志。

隨後,楊萬里任隆興府奉新知縣。恰逢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楊萬里見牢中關滿交不起租稅的百姓,官署府庫卻依然空虛,深知是群吏中間剝削所致。他於是下令全部釋放牢裏的百姓,並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後通知每戶,放寬其稅額、期限。

結果百姓紛紛自動前來納稅,不出一月,欠稅全部交清。他不擾民政治,頗獲政績,受到百姓稱讚。
楊萬里寫了振興國家的〈千慮策〉上呈朝廷,面對中原淪喪、僅餘半壁江山的局面,從「君道」、「國勢」、「民政」等方面深刻陳述了靖康之難以來的歷史教訓,直率批評朝廷的腐敗無能,提出整套治理國家的方針策略。

宋孝宗看文章切中時弊,任他為國子博士,楊萬里又舉薦朱熹、袁樞等十六人,都是正直人士。
宋光宗即位後,楊萬里任秘書監,他立朝剛正,連上三札,要求光宗愛護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曰勤,二曰儉,三曰斷,四曰親君子,五曰獎直言」(《第三札子》)。

一次,他因地震上書朝廷,向皇帝提出十條意見,提醒光宗要將國家命運繫之於人民,節財用、薄賦斂、結民心,民富而後邦寧、興國,但卻觸怒光宗,被貶為江東轉運副使。

楊萬里原本就視功名富貴如糞土,隨時準備放棄。他剛做京官時,就預先備好由杭州回家的盤纏,又囑家人不許買一物,以免一旦離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就這樣「日日若促裝」待發者。

楊萬里江東轉運副使任滿時,有餘錢萬緡,他全棄之於官庫,一文不取而歸。回到南溪之上,只有一破舊老屋,僅能遮風避雨。他為官清正廉潔,人們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這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

到宋寧宗年間,韓冑依仗韓皇后的權勢,爬上相位,大肆網羅黨羽,在朝中專權。有一年,他建了一座南園,以讓楊萬里入朝做高官為報酬,請楊萬里為他這座園子作記。

楊萬里為人耿直,一向鄙視韓冑的為人,便說:「官位可棄,記不可作!」韓冑聽後大怒,只得換別人執筆作記。此後韓冑一直主政,楊萬里閑居在家達十五年之久,他每日憂國憂民,寫道:「韓冑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惟有孤憤!」

楊萬里時刻關心國家命運,寫了大量的愛國詩篇。他在江、淮等地,親眼看到淪喪於金國的大好河山和中原遺民父老,心中鬱滿國家殘破的恥辱和悲憤,寫了「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初入淮河四絕句〉)

他見到金山的吞海亭已成專為金使烹茶的場所時,發出深切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霧曉登金山〉)他同情百姓疾苦,寫了「荒山半寸無遺土,田父何曾一飽來!」(〈發孔鎮晨炊漆橋道中紀行〉)或寄託家國之思,或呼籲抗戰復土,或歌頌抗金將領,或諷刺賣國權奸,寫出人民對風調雨順、安居樂業的渴望。

楊萬里一生正義敢言,不事權貴,這與那些汲汲營求升遷、阿諛逢迎之輩形成鮮明對比。歲月滄桑,那些曾經擁有的功名富貴何在?曾經權傾一時的勢利小人哪一個不遭到人們的唾棄?只有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節操永恆純淨,就如楊萬里讚美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纖塵不染,飄香人間。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嚴冬過後,美好的春天來臨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間萬物復甦,生機無限,人們所見所聞皆是春意盎然...
  •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
  • 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讚賞他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當時的蘇東坡,很賞識、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 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當然有它的神跡在。據古人留下的文藝專著和其它記錄中,半神文化的神跡表現遍佈歷代的詩、畫、樂等文藝形式中。
  • 成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