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下)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唐太宗重視教子

唐太宗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親自撰寫《帝範》十二篇賜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為君應當遵守的十二條準則。

《帝範》內容指出:「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咸在茲焉」、「修身治國,備在其中」,諄諄告誡李治︰效法堯、舜、禹、商湯、周文王等古代聖哲賢王,「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帝範》也被歷代帝王奉為家教聖經。

唐太宗還寫了《誡吳王恪書》、《戒皇屬》等經典名篇,教導子女「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指出修養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澤綿延;教導子女「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要自勉自制,嚴於律己。

他講述自己數年「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把時間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導子女「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之耕夫」,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要培養節儉樸素的品德。

唐太宗替兒子們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如房玄齡、李綱、張玄素、李百藥、魏徵等,並專門下詔書規定對待老師的禮儀。

他一方面教誡子女要「尊師重教,見師如見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一方面支持老師嚴格管教,鼓勵老師對太子及諸王的過失極言切諫。老師們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非常注意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誨,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良好的品質。如有一次,他看到李治在一棵彎曲的樹下休息,就教誨他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取直成材。做君主的即使本身並不高明,但是能接受別人的規諫,也可以變得聖明。」

唐太宗還注意結合史實進行教育,他令魏徵編錄《自古諸侯善惡錄》,分賜諸子,要他們把書「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從前人善者成、惡者敗的事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得到鼓勵,從而更加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做正人君子和愛護百姓的人。

范仲淹教子重德行

范仲淹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熟讀儒、道經典,並崇信佛法,官任參知政事,他在〈岳陽樓記〉中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家喻戶曉。

他治家甚嚴,教子有方。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四個兒子從小就都熟讀經書,學有所成,為人正直。范家家風儉樸,樂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到蘇州往四川運麥子。范純仁回來時碰見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故停留在此。范純仁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石曼卿,助其得以還鄉。范純仁回到家中,因無法向父親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親身旁,沒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問他道:「你在蘇州遇到朋友了嗎?」范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裏。」范仲淹立即說道:「你為甚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范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范仲淹雖然身居高位,俸祿豐厚,但他卻不為子女留下錢財,而是全部用於扶危濟困,把樂於助人之仁德傳給子孫。

他的長子范純佑十六歲隨父防禦西夏,屢立戰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純仁,後任宰相,在五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恪盡職守;三子范純禮官至尚書右丞;四子范純粹官至戶部侍郎,受其父言傳身教,他們都正義敢言,關愛百姓,以清正廉潔著稱,儉樸的作風始終從未改變,把做官得來的俸祿,大多用在擴大父親范仲淹創建的扶危濟困的義莊上了,而自己與家人卻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終都是以倫理道德作為教育的最高價值取向。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子女長遠打算。

因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質、最美好的東西,是一切福分的源泉,是留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聞過則喜,顧名思義,就是別人批評自己錯誤時依舊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欣然、虛心的接受意見。這不僅體現著個人的修為與素養,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 嚴冬過後,美好的春天來臨了,春是一年之始,天地間萬物復甦,生機無限,人們所見所聞皆是春意盎然...
  • 傳統儒、釋、道文化皆從因緣、因果關係,來探討人生意義和歸宿問題。
  • 以寬宏大度的態度去對待別人,是一種美德、一種風度、一種仁愛無私的境界。人生之路需要寬以待人,成功之路更需寬以待人。
  • 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讚賞他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 北宋時期有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劉庭式,當時的蘇東坡,很賞識、敬重他的人品。
  • 昔日孔子在齊國聽舜帝時代創作的大樂舞《韶》樂後,「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感嘆道︰「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杜甫崇高的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
  • 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之半神文化,半神文化當然有它的神跡在。據古人留下的文藝專著和其它記錄中,半神文化的神跡表現遍佈歷代的詩、畫、樂等文藝形式中。
  • 成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精粹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