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寮老街閒遊 尋訪農村無米樂

40男

人氣 14
標籤:

夕陽斜照,農夫戴著斗笠,揹著鋤頭走在綠秧搖曳的田埂上,簡單純樸的農村景象,勾發出許多人深藏心底的過去。走訪電影「無米樂」取景的後壁農村,遠離城市喧囂,讓農村洗滌心靈的塵埃。

後壁鄉菁寮老街

後壁鄉是昔日台南縣轄區鄉鎮,是台灣唯一沒有主要市集街道的鄉鎮,因為沒有過多開發和經濟活動,所以部落式的農村風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近年來地方文化人士結合相關單位,透過社區整體營造,將昔日八掌溪沿岸最繁華的農村聚落──北勢街,重新規劃整理,並以菁寮老街的新姿態重現。

踏入菁寮老街,映入眼簾是全台少見保存完整的木造街屋,木造屋簷上懸掛阿媽年代的花布燈。

陽光灑落,在時光的淬練下,新與舊喜慶對話,靜謐中重現昔日農村部落風情。放慢心情,以悠閒心情慢遊老街,可以感受到時光彷彿在農村裡停留,一切似乎停留在50年代,古早味的阿媽花布店、販仔間、香蕉冰果室與手工耳扒都讓人回味舊日生活。

走在老街一隅,古樸拙於言語的老師傅,靜靜坐在理髮院前,將桂竹削成小竹枝,然後選取鵝毛沾黏在竹子尾端,以純手工方式,製作出回憶中的手工耳扒,那是小時躺在母親膝上,溫馨的「茫酥酥」享受。

而街角的花布店,販賣傳統阿媽花布,50年代台灣社會常見的喜慶花布,除了古早味喜慶豔紅,更具備另一種時間美感。

古井與輕便車道

為提供遊客深度體驗農村生活,在地的無米樂文史工作室,將古老「荷蘭井」整理一番,讓遊客從打井水開始體驗農村生活,並在三合院規劃民宿,重現消失近70年,最具地方特色的菁寮輕便車道。

昔日菁寮輕便車道長約8公里,是以竹篙為工具的鐵道人力運輸車,這「路地行舟」的輕軌鐵道看似簡單,卻是載運當地農特產品及民生物資,帶動白河、後壁經濟繁榮的主要運輸工具,也經營了30年之久。

因此,無論你是「夫人、少奶奶、千金」還是「老爺、頭家、阿舍」到這裡都要登上輕軌鐵道,體驗70年前以竹篙為動力,輕軌鐵道運輸的舊生活。

而閩式三合院前廣場,原本是農家曬穀物雜糧及孩童遊玩場所,現今擺放農村時代的古早童玩,雖然只是簡單遊樂器材,對習慣現代化繁瑣生活的人,卻有簡潔古樸的玩樂魅力,我們在這裡快樂的椿米、挑擔、跳房子、滾輪胎以及搖呼拉圈,每一種簡單童玩,對比現代聲光享樂,農村遊憩更有不同的生活體驗。

現代人的生活總是過於忙碌,總是忙到沒有時間重新思考,或許未來的人生道路,在社會主流觀念框架下,自己已經了然於胸,但節奏緩慢的農村生活,可以提供你另一種思考方式,就算人生有既定生活路線,但走過的路線,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來一趟無米樂農村,或許你會有更深層次的感受。

無米樂

無米樂原義指若稻作收成不好,就算沒有米,還是要快樂的生活。可以引申為一種「豁達、放開」的生活方式。

電影《無米樂》(英譯:Let It Be)是一部紀錄了台南縣後壁鄉菁寮,四位老農民的勞動身影與樂天知命的電影,由顏蘭權和莊益增共同執導。從片中田庄阿伯阿嬤的生命智慧中,可以體會到敬天、愛人與惜物的精神。


昔日菁寮輕便車道長約8公里,以鐵道人力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圖/40男提供)


菁寮老街上,以台灣少見完整的木造街屋為主。(圖/40男提供)


古樸的老師傅,正在製作回憶中的手工耳扒。(圖/40男提供)


街角的花布店,販賣的是阿媽年代的喜慶回憶。(圖/40男提供)


無米樂文史工作室將荷蘭井整理,讓遊客從打井水開始體驗農村生活。(圖/40男提供)


無米樂可以引申為「豁達、放開」的生活方式。(圖/40男提供)

相關新聞
打面 打造無米樂的藝術面
稻編飾品拚外銷 無米樂農家樂
無米樂阿嬤  「編織」 夢想
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拍賣會 一元起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