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味道:讀〈秋登蘭山寄張五〉有感

敬紙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唐詩經過唐太宗時期和武則天時期的發展,到了唐玄宗時期達到了頂峰。《唐詩三百首》的前四位詩人都是在唐玄宗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與唐玄宗之間的交往成就了不少的千秋佳話,唐玄宗也因為對人才的尊重和欣賞而被視為一位明君。《唐詩三百首》的前四位作者都是因為自己的才華得到皇帝的賞識而做官,而這第五位作者孟浩然卻是因為受到皇帝的放逐而聞名於世的。

孟浩然因為侍奉母親的緣故,長期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才遊歷京師,於太學之內賦詩,卻無人能夠與其應和,受到朝中宰相張九齡,官員王維的稱讚。王維與孟浩然都擅長山水田園詩,被尊為「王孟」。一日,王維邀請浩然到內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地說:「我只聞其名未見其人,有什麼害怕還要藏起來?」下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又施禮,背誦自己的詩作,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皇帝說:「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嘗拋棄你,為什麼要誣陷我?」因此讓孟浩然回去了。後來張九齡擔任荊州刺史,把他徵聘在幕府中,後來幕府撤銷了。開元(唐玄宗年號)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而死。縱觀孟浩然的一生,做官的時間不多,大部分都是處於隱居的狀態,所以他的詩作也都是屬於隱者山水田園詩,本詩就是這樣的一首詩。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雖然王維與孟浩然都是唐朝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可是王維的詩平淡中蘊含禪機,透露出修佛者的心態,而孟浩然的詩則完全是離群索居的道家隱者的心態,樂想天真,陶醉自然。一佛一道,同趣異理。

本詩的開頭兩句引用的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的詩〈答詔問山中何所有詩〉。相傳梁武帝多次邀陶弘景入朝為官,被其以詩拒絕:「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在修煉中的隱者看來,天上的白雲,林間的松濤都是可以愉悅快樂的,可是卻不能夠作為禮物送給凡人,這樣的高風亮節也是孟浩然的追求吧。而張五就是浩然心中這樣的一位隱者。蘭山在慶符縣治南,與北山相對,詩人意欲登高相望故人,心緒也隨著鴻雁的消失漸漸低落。遠山的薄暮漸漸生起,讓人惆悵,而秋季的雲清氣爽又讓人興致高昂。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遠看天邊的樹林活像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看到如此的美景,不免更加思念朋友。秋天來了,重陽節也快到了,什麼時候能夠與朋友共醉呢!

在《唐詩三百首》的前五位作者中,涉及田園題材的詩,一定會用到陶淵明的典故、詞語。由此可見,陶淵明作為山水田園詩的開山之祖對後世的影響之深。本詩以道教隱士陶弘景的典故開頭,以陶淵明重陽載酒的典故結尾。首尾呼應,使全詩籠罩在一種道家清修的氣氛之中。據《續晉陽秋》記載:「陶潛嘗九日無酒,坐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菊盈把,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道家人物喜歡喝酒,由此可見一斑。

陶弘景雖然不願做官,但受到梁武帝的敬重,經常向他詢問國家大事,被稱為「山中宰相」,最終成為茅山派的代表人物。而陶淵明因為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隱居田園,潛心修道。兩位的經歷恰恰反映了孟浩然的矛盾心態,一生之中都在為入世和隱居的生活而苦惱,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歸自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作為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穿越時空,經過千年的歷史,依然散發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詩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廣為流傳。從五萬首唐詩中凝練摘選出三百餘首膾炙人口之作,沒有宏大的心胸和氣魄實難完成。
  • 所謂「感遇」,即有感於心而寓於言。遇人遇事,有感而發,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言志」是也。
  • 李白喜歡喝酒,舉世聞名,「李白斗酒詩百篇。」越喝酒越能寫出好詩來,一般人喝點酒頭腦就不清醒了,李白卻能夠下筆如有神助,真是神奇啊。
  • 泰山歷來被認為是群岳的首領,是與天溝通最近的地方,也是神明聚集最多的地方。所以歷代帝王才會選擇在泰山封禪,以示自己的功德於天上。
  •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唐詩」作為中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穿越時空,經過千年的歷史,依然散發著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詩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編撰的《唐詩三百首》最為著名,廣為流傳。從五萬首唐詩中凝練摘選出三百餘首膾炙人口之作,沒有宏大的心胸和氣魄實難完成。
  • 詩經中的詞句都能讓人感受到古人思想的單純,毫不虛偽的表達自己的感情,那種「真」讓人羡慕,讓人喜歡。讀了杜甫的這首〈佳人〉也會有這種「思無邪」的感覺。
  • 蘇軾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送綦(qí)毋潛落第還鄉〉就是這樣一首詩中畫。
  • 王維是一位佛法修煉者,在他的詩中經常會有修煉的體悟,人生的勘破之語,充滿了智慧的禪機。他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使他的作品令人玩味無窮,讚不絕口。
  • 當我們瞭解王維的歷史,他的佛教信仰,以及對佛法修煉的深刻理解,就不難發現,王維的田園詩正是他修煉境界的表現…
  • 全詩的最後兩句,引用了《莊子》中東施效顰的典故,指出「彼知美顰,而不知顰之所以美」,東施只知道捧心皺眉看起來美麗,卻不知道捧心皺眉之所以美的原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