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絕非生而平等(上)

蓋瑞.貝斯基、湯瑪斯.季洛維奇

人氣 5
標籤:

某對新婚夫妻在拉斯維加斯度蜜月的第三天,就已將原先預計用於賭博的1,000美金輸光殆盡。

那晚兩人就寢後,新郎注意到梳妝台上有個閃閃發亮的物體,就近查看後,他發現是一枚原本要留做紀念的5美元籌碼。

奇怪的是,這個籌碼的表面一直閃爍著「17」這個數字,新郎認為這是一個預兆,於是他匆匆套上綠色浴袍,奔到樓下的輪盤賭桌旁,將這枚5元籌碼放置在標著「17」的方格裡。

想當然爾,球滾進了「17」的格子裡,在1比35的賠率之下,原本的5元籌碼賺進了175元。挾著這樣的運勢,輪盤的球又滾進了「17」的格子裡,讓他又多賺進了6,125美元。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直到這個幸運的新郎下注金額已達到750萬,然而可惜的是,這時賭場經理卻跳出來,表明若球又滾到「17」,賭場將無力支付這筆金額。

然而,新郎不願放過這樣的好運氣,所以他搭計程車到市中心財力較雄厚的賭場繼續下注,而輪盤又再次開出「17」;此時,他所贏得的金額已超過2億6千2百萬美元。

新郎欣喜若狂,繼續將全部金額押注在「17」上。不過這次球卻滾到了「18」,上百萬的賭注就這樣盡數輸光。如今新郎身無分文,只能垂頭喪氣地走數里的路回到飯店。

「你剛剛去哪裡了?」當他回到房間時,新娘這樣問他。「我去玩輪盤。」

「結果呢?」

「還不錯,我只輸了5塊錢。」

這是關於輪盤的笑話當中,唯一有體現出行為經濟學基本原則的一個。的確,根據你是否認同新郎最後說他只輸了五塊錢,你也許可以理解為什麼我們會為這章節想出另一個名稱:「為何賭場總能賺錢?」

一般我們都會回答說:賭場之所以能穩賺不賠,是因為賠率都是經過精打細算、對賭場有利的。但這個回答並不能顯示問題的全貌。

賭場總能賺錢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都和這對新婚夫妻有一樣的想法:因為他剛開始下注時只有5美元,所以他會認為自己的損失也就只有這5美元。

他認為那些賭博贏來的錢並非真實存在(或並不屬於他的),所以他輸錢也不是真的有所損失。

倘若這位新郎在倒數第二次下注且贏錢後就離開賭場,他可以到對街去買全新的BMW,送給地球上每一位行為經濟學家,而且剩下的錢還足夠他過富豪的生活。

而在全年無休的經銷商工作的汽車銷售員,也完全不會懷疑這2億6千2百萬美元是否屬於這位新郎。因為這些錢當然屬於他。

但是,這位新郎就像其他大多數的業餘賭客一樣,認為他所贏來的錢與一般的錢截然不同,因此他會比較願意大膽地拿這些錢去下注。

以賭場的用語來說,這樣的行為被稱為花用「莊家的錢」(house money)。大多數的賭客都會墜入這樣的幻覺,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賠率並非對莊家有利,賭場卻仍可以如土匪般榨乾你的錢。

上述這個「綠色浴袍男子的傳奇」,充分說明了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的概念。

「心理帳戶」是由芝加哥大學的理查.泰勒教授所提出,這個概念凸顯出一個最常出現、也造成最多損失的錯誤金錢決策:我們常會認為某些錢的價值低於其他的錢,因此會很輕易地將這些錢揮霍掉。

更正式一點來說,「心理帳戶」是指人們習慣依據錢的來歷、存放的地方或花用的方式,來將錢加以分類以及決定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果你想要了解這個習慣是多麼出乎自然讓人難以查覺,試想看看下列的狀況。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你仍會碰到類似的心理測驗,請盡量如實回答,因為誠實的回答可以讓你更了解自己。)

想像你已經買了超級盃美式足球賽或百老匯熱門表演的門票,但當你到達現場時,你發現那張價值150美元的門票已經不翼而飛。請問你會再花150元進去看比賽或表演嗎?

現在想像同樣的場景,只是你原先的計畫是到現場再購票,但當你來到售票口時,你發現原先預備好的150美元似乎掉在停車場某處。

不過,你身上仍有足夠的錢可以買票,請問你會買嗎?如果你和多數人有一樣的想法,那麼你的答案應該是第一個狀況回答「不會」、第二個狀況題回答「會」。

但事實上,這兩個狀況本質上是相同的:遺失了150美元,因此必須再花150美元進去看比賽或表演。然而,人們之所以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是因為在第一種狀況中,他們會認為如果又花150元買票的話,等於是花了300元買了兩張票。

就算是超級盃或百老匯熱門表演,300美元也真的有點太多了。相反地,在大多數人的心裡,丟失現金150元跟花150元買票是分屬不同種類的事情;這兩件都是倒楣事,但彼此之間並沒有關連。

這種想法就是「心理帳戶」典型的範例:由於發生的情況不同,因此將兩件本質上相同(都損失150美元)的事情,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並沒有「心理帳戶」的概念,他們認為一般的財富(尤其是金錢)應該是可以互相取代的。

也就是說,既然百元鈔票可以從iTunes下載一定數量的影音檔案,也可以從麥當勞購買一定數量的漢堡,那麼100美元的輪盤彩金、100美元的薪水以及100美元的稅額,其重要性與價值應該都是相同的。

同樣地,無論100美元是藏在床墊底下、存在銀行裡或投資美國國債,都應該具有同等價值(姑且不論存在銀行或投資國債的錢,會比藏在床底下來的安全)。@(待續)

摘編自 《行為經濟學: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不平凡的慷慨:錢要自己賺,自己存
職場隨筆:智慧理財 合理消費
企業策略聯盟 關懷弱勢從「心」出發
歐洲民調:快樂有曲線 中年最鬱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