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辛亥百年看今昔] 碧血 黃花 青史

人氣 10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02日訊】在迎接辛亥百年革命勝利前夕,我們不能不把目光投注在有「最後的失敗」之稱的黃花崗一役。因為正是黃花崗的烈士,以他們年輕的熱血震驚了中國這條沉睡的巨龍,才使得麻木的人民得以清醒,否則之前九次革命猶如泥牛入海,動搖不了滿清的天下。黃花崗烈士八十六名菁英原是「同盟會」重要骨幹,人人都是將相之才,卻前仆後繼的如小卒般赴死犧牲。此役之後,同盟會的菁英可謂消失殆盡,卻在半年後發生武昌起義,成功終結了兩千多年的帝制。

閱讀這些烈士事蹟時,每每浮現《讓子彈飛》片中張牧之舉槍大喊:「槍在手,跟我走!」然僅寥寥幾位壯士附和,其後大街杳無人影的悲涼。如此赤膽青春生命的死亡,實為中國一大悲慟。這些烈士短暫的生命綻放了無比絢爛的光芒,孕育了民主中國的誕生。

然而百年之後,今日中國仍然在爭取民主路上痛苦掙扎。回顧鐵血華年的革命烈士風采,我們要問:如今的中國繼承了黃花崗那樣純潔的理想與熱情嗎?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榮譽能否再現?

世紀情書 永遠年輕的林覺民
文 ◎ 王金丁 圖 ◎ 新紀元資料室


「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

一百年前,在那個碧血橫飛,浩氣四塞的天地間,林覺民神色自若的走上刑場,慷慨就義。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到的不是妻子兒女,而是在滿清帝制中受盡煎熬的四萬萬同胞。那一年,林覺民才25歲。

清末革命先驅林覺民在廣州起義被捕後,在水師提督衙門公堂上仍然侃侃而談,宣揚革命救國理論,震驚了在場的人,清廷官吏替他解開鐐銬,還給他紙筆。他慨然執筆揮灑,寫到痛心處,解開衣襟,以手搥胸,幾至嘔吐狀態。水師提督李準十分感動,親自為林覺民端來痰盂,林覺民起身回禮,抱持君子風度。

主審官兩廣總督張鳴岐見他毫不屈服,對幕僚說:「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奇男子。」要他在紙上寫下罪狀,林覺民不假思索,將革命的理論及自己衝鋒陷陣的經過寫出來後,擲筆就義。

進攻總督衙門

1911年4月27日(黃曆3月29日),數百名敢死隊員在暮色中潛進廣州,兵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及守南大門。

黃興率領的一百多人敢死隊首先出發,直撲兩廣總督衙門,林覺民也在其中。同志喻培倫臂纏白布,胸前掛滿炸彈衝至前頭。林覺民一手執槍、一手揮彈,率領閩籍敢死隊員緊隨在後。到了總督衙門門口,黃興命林覺民等人隨他衝進正門,命喻培倫帶著隊伍從督署後面攻擊。不久,後牆已被喻培倫炸了一個大洞,義軍衝進了督署。此時林覺民與黃興也攻進總督大堂,可總督張鳴岐已倉皇逃往水師提督衙門。於是,義軍便放火燒了總督大堂,轉攻督練公所。路上遭遇清軍水師提督派來的大量援軍,義軍英勇奮戰,然雙方軍力懸殊,義軍傷亡慘重,林覺民與黃興亦身負重傷。只好分散突圍,黃興等人輾轉奔至香港,而林覺民不幸被俘。


黃興


未能逃出廣州的革命黨人慘遭清軍殺害,壯烈犧牲,陳屍諮議局前空地上。此役,史上稱為黃花崗起義。

以鮮血喚醒國人

1907年,林覺民告別妻兒前往日本留學。在日本,他積極的參加了同盟會組織的革命活動。1911年春天,林覺民獲悉黃興等人籌組敢死隊準備在廣州發難的消息後,立即趕赴廣州。黃興知道林覺民是個出色的革命活動家,見到林覺民時高興地說:「意洞來,天讚我也。」即命他回原籍動員革命同志參加敢死隊。

林覺民回到福建組織革命青年,分批取道香港轉赴廣州。在開往廣州的船上,林覺民望著無際的海天,對戰友們說:「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為救國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緩,特畏首畏尾,未能斷絕家庭情愛耳。今試以余論,家非有龍鍾老父、庶母、幼弟、少婦、稚兒者耶?顧肯從容就死,心之摧割,腸之寸斷,木石有知,亦當為我墜淚,況人耶!推之諸君,家族情況莫不類此,甚且身死而父母、兄弟、妻子不免凍餒者亦有之。故吾輩死而同胞尚不醒者,吾決不信也。嗟乎!使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服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憾哉!」

林覺民深知此舉的艱險,仍決心以自己的鮮血激勵戰友、喚醒國人。這一批福建籍的勇士成了黃花崗起義的中堅力量。

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

林覺民13歲時,參加科舉童子試,進考場後,即在試捲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後,擲筆離去。清高遠大的胸懷,在幼年即已顯露。

1901年,15歲的林覺民考入全閩大學堂。此時,正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飽受煎熬的歲月,林覺民一心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課餘大量閱讀《蘇報》、《警世鐘》等進步書刊。他常向同學說:「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他天生聰穎,具有組織能力,很快的被推為學生領袖,參與領導了數次清末福州反滿革命。

全閩大學堂的總教習很喜歡林覺民,對其叔父林孝穎說:「是兒不凡,曷少假,以養其剛大浩然之氣。」有一次,林覺民在城內七星廟演講「挽救垂亡之中國」,學堂一位學監也在場,悄悄對人說:「亡清者,必此輩也。」

婚後,林覺民在家中辦了一所女學,動員了妻子、堂嫂、弟媳、堂姐妹等人入學讀書。他親自編選教材,在課堂上介紹世界局勢、抨擊封建制度。


林覺民與家人合影。


林覺民在日本時曾就讀慶應大學,這是一所由日本民主革命先賢福澤諭吉創辦的著名大學。林覺民在寓所的牆上懸掛華盛頓、拿破崙的畫像,常對畫像敬禮,並對同志說:「華盛頓哥哥,拿破崙弟弟。」顯見他已具備堅定的民主革命思想,準備走武裝反清道路。

當時留日學生常聚在一起,談到列強環伺,國人生靈塗炭,都痛哭流涕。林覺民即拍案而起,激動地告訴大家:「中國危殆至此,好男兒應為拯救國家而拚命,豈可倣傚東晉渡江士人對泣於新亭?凡是有血氣的男子,怎麼能坐視亡國的慘狀?」一番話感動了眾人。

這一代的林覺民可否覺醒?

起義前夕,深夜三更,林覺民以悲切的心情,在一方白手帕上寫下百年傳誦的《與妻訣別書》,書中有曰:「回憶六七年前,吾逃家復歸也,你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明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林覺民回閩參加起義,擔負了運送炸藥赴粵的任務,原計劃由妻子打扮孀婦,把炸藥藏入棺木裡,混在殯葬的隊伍中運出。但擔心懷孕的妻子,經不起長途跋涉,只好由他人擔任,其真情摯意躍然紙上。

林覺民把愛妻愛子之情與憂國憂民之志融為一體,《與妻訣別書》雖墨瀋已乾,其為革命犧牲之熱情仍為後人懷念。如今,黃花崗墓園遊人如織,滿園黃花輝映,孫中山手書「浩氣長存」牌坊屹立天空。革命成功了,民主創立了,林覺民英靈們可知大陸已經變色,中共的邪惡魔掌更甚於清廷專制千百倍。

這一代的林覺民安在?◇

================================================================

黃花崗革命的歷史意義
文 ◎ 申浩德 圖 ◎ 新紀元資料室


2010年9月23日,南京辛亥革命蠟像館中,黃興、孫中山、宋教仁、朱執信、宮崎寅藏等人的蠟像,反映的是興中會成立的情形。


經歷九次未竟的國民革命,每一次的舉事和失敗對當時麻木的人心都產生一定的衝擊,尤其1911年黃花崗起義失敗,中國社會上同情的聲浪漸漸升高,人心由冷漠、而觸動、而轉折,終至全面激盪!

民國前一年(宣統三年)3月29日,革命黨人黃興率領革命志士數百人進攻廣州總督府,點燃了由孫中山所領導的第十次國民革命。但是由於準備仍有疏漏,而且革命黨各支隊間的協調欠佳,所以這次的行動再度失敗。指揮行動的黃興負傷但倖免於難,然而卻有五十餘人戰死、二十餘人被捕後就義,共八十六人死難,後合葬於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之役」、「辛亥廣州起義」或「三二九廣州起義」。

革命的源起

在歷史上,中國一向是亞洲的大國,雄踞東亞兩千年。但是從十九世紀上半葉開始,新興的工業化帝國主義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球,中國也無法置身事外。在歷經了鴉片戰爭及兩次英法聯軍之後,清廷驚覺若不再有所回應恐遭不測,遂於1861年在恭親王主事下開展了自強運動。然而,長達三十多年的自強運動後來被一次又一次的外交與戰場上的失利證明是失敗的。滿清所經歷的挫敗,舉其大者至少包括:俄國佔領伊犁、帕米爾並且進窺南疆;日本侵略台灣並且進佔琉球;英國入侵西藏、緬甸並且進窺雲南以及法國入侵安南並且進窺廣西。

甲午戰爭是打倒自強運動的最後一擊。在傳統中國的眼中,日本不過是一個東鄰小國。過去它在國力鼎盛的時候也從未曾真正威脅過中國,在衰弱的時候更不值一提。但是從18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卻逐步的將日本打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強國。這個初露頭角地現代日本正確的掌握了當代國際關係的發展脈絡,竟然在採取西化的富國強兵政策二十多年後卓然有成,一舉擊敗了當時號稱中興的滿清帝國。

但是,以上一連串的外交與戰場上的失敗,卻為中國後來風起雲湧的革命運動佈置好了舞台。

孫中山與國民革命

孫中山先生1866年生於廣東,自幼聰穎、大膽而富進取精神。十三歲時由母親陪同赴美國檀香山讀書,在客輪上,「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在美國居住數年後,認識到中、美的社會差距,改造中國之念漸漸萌芽。數年後回到中國,救國之心日切,遂在甲午戰爭前夕上書清末大臣李鴻章,建議改革,然未蒙採納。此時,中山先生才由一位改革者轉而成為革命家。

為了著手進行革命,孫先生組織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由於中山先生並非科舉出身,與當時中國社會的主流力量——士大夫——幾無關聯,所以他所能倚賴的革命主力就只能是社會的下層力量。興中會於1894年成立於美國檀香山,其最初的主要幹部基本上不外乎華僑與會黨。一方面由於當時革命的風氣未開,另一方面也受限於興中會幹部的素質,所以他前十年革命活動的成效是有限的。

除了宣傳與鼓吹革命之外,興中會前後發動了兩次不成功的起義:廣州之役與惠州之役。1904年,中山先生受邀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與留學生辯論救國之道,方始醒悟到中國革命若想成功,必須依賴思想開放的高級知識分子,也就是留學生。同盟會因而誕生。

跨越1904年與1905年的日俄戰爭在兩個方面刺激了中國的革命運動。第一當然就是較小較弱的日本竟然打敗了較大較強的俄國;第二就是:雖然日俄戰爭的標的物是中國東北,滿清不但無力保衛領土,反而宣告中立並劃遼河以東為戰場,眼睜睜的看著日俄兩強在中國的土地上作戰然後由勝利者攫取中國的利益。自此以後,革命的怒潮遂在中國大地上澎湃發展,莫可遏止。

黃花崗之役與中國革命

在滿清的最後七年當中,中山先生先後領導了九次革命運動,前八次包括:潮州黃岡之役、惠州之役、兩次欽州之役、鎮南關之役、雲南河口之役及兩次廣州之役;其中第二次廣州之役就是黃花崗革命。


廣州329起義指揮部舊址(現稱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曾經是孫中山領導黃興等革命黨人策劃、指揮329起義的地方。攝於2011年2月23日。


這些革命活動當然都不成功,但是每一次的舉事和失敗對當時麻木的人心都產生了一定的衝擊。當然,衝擊最大的就是1911年的黃花崗之役。黃花崗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出後,中國社會上同情的聲浪漸漸升高,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市井小民都有越來越多的人公開肯定革命、贊成革命。人心由冷漠、而觸動、而轉折,終至全面激盪!至此,革命已成社會普遍共識,滿清的覆滅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中山先生回顧這段歷史時也感慨地說:「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果然,四個月後武昌之役爆發,滿清政府崩潰,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因而成立。

回首望去,八十六位黃花崗烈士都非常年輕,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二十到三十來歲的青年。他們目睹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懷抱救國救民的理念,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胸懷,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慷慨捐軀,改造社會。作為後人的我們,在展讀史頁之餘,不由得對他們深厚的民族情懷生出深切的敬意。◇

================================================================

傲霜菊花 72烈士的感召
文 ◎ 吳雪兒


廣州起義失敗後,收殮烈士遺骨72具合葬於城郊黃花崗,史稱「黃花崗72烈士」。圖為黃花崗72烈士墓。(攝影/青山)


1911年1月18日,黃興到達香港,受孫中山委託,主持了黃花崗起義的籌備工作。年青的生命慷慨就義的心已決,一封封的絕筆,告別親人和盟友。那不是麻木的犧牲,而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他們的犧牲精神感召了民眾,祟高情操薪火相傳。

黃花崗原名紅花崗,當年黃花崗起義,86位烈士捨身成仁,由同盟會黨員、廣州《平民報》主編潘達微冒死收殮烈士骸骨72具。當時潘達微說:「這些仁人志士,各個都是傲霜的菊花,高尚而祟高。紅花崗莫不如改為黃花崗,豈不更好!」黃花崗因而得名……

1910年,新軍起義失敗,國內各種社會矛盾迅速激化,當不少革命志士感到灰心時,孫中山看到了社會上有利因素正在醞釀。同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檳榔島嶼(馬來西亞檳城)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舉行會議,商量捲土重來的計畫。孫中山在會上說:「乃者時機日逼,外而高麗既滅,滿洲亦分,中國命懸於一線;內而有釘門牌、收梁稅,民心大變,時有反抗。吾等新軍之運動,已普及於雲南、廣西、三江、兩湖,時機已算成熟。」


國父孫中山(左二)和陳少白、尤列、楊鶴齡三人志同道合,積極鼓吹革命。清廷對他們恨之入骨,稱他們為「四大寇」。


他又熱情鼓勵大家:「一敗何足餒?吾曩之失敗,幾為舉世所棄,比之今日,其困難實百倍。」孫中山的喊話獲得了黃興和趙聲等的支持,並確定起義地點在廣州。

籌募經費過程艱難

革命需要經費,同盟會成員開始在世界各地籌募經費,孫中山委託布思、鹹馬裡在美國募款,黃興則親自到新加坡、暹羅、吉隆坡、怡保等地演說,進行籌款活動。但籌款工作並不容易,鄧澤如到馬六甲向富商譚佑初講解,對方很贊成革命,但講到捐款就不願意,結果馬六甲一個大埠只籌得333元。籌款未如理想讓黃興很著急,曾說:「現在事勢已迫。如英屬不能籌足預定之額,則全局瓦解。」說罷即淚下。

經多方奔走,才募得15.7213萬元,其中美洲7.7萬,英屬南洋4.7663萬,荷屬南洋3.2550萬元。革命黨人一無所有,單憑口舌向各方面動以大義,募集如此巨款,其艱難可想而知。

1911年1月18日,黃興到達香港,受孫中山委託,主持了該次起義的籌備工作,並於1月底在香港跑馬地街35號成立了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

菁英分子當「選鋒」

和以往幾次起義不同的地方是,在人力安排方面,同盟會精選了一批能由起義機關直接掌握的骨幹隊伍,為發難先鋒,稱為「選鋒」,即敢死隊員,突襲兩廣總督衙門和廣東水師提督衙門。人數由最初500人增加至800人,當中包括:黃興所部閩籍留學生如林文(時爽)、方聲洞、林覺民、喻培倫(雲紀)、熊克武等,趙聲所部晥籍黨人,如宋玉琳等。這批選鋒大多數已在起義前到達了香港、廣州。他們的任務是要首先發難,打亂清朝在廣州的指揮機構,奪取軍械庫。

同年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會議議定起義時間為4月13日(宣統三年3月15日),計畫十路大軍攻打廣州。本來是一次大規模的起義,卻在同一天發生了同盟會會員溫生才自發地刺殺廣州將軍孚琦事件,溫生才在事件中犧牲了,同時也引起了清方對革命黨起義的警覺。加上美洲和荷屬的大批款項尚未到齊,從日本、越南購運的軍械也大部分未到,最後同盟會把發動起義的計畫推遲到26日。

黃興於23日先進入廣州,當日清晨,他寫信給梅培臣等同志道:「事冗,無暇通候,罪過罪過!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以當絕筆。」書後更蓋上「剷除世界一切障礙之使者」和「滅此朝食」兩枚印章。

黃興到廣州當晚立即在越華街小東營5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

起義行動洩露 環境急轉直下

黃興一抵廣州,當地的起義機關內的氣氛也緊張起來,意識到起義將在幾天內發生。本來黨內人對起義還抱有勝利的熱切期望,心情興奮,行動更加謹慎。然而在 24、25日廣州環境再進一步惡化,從新軍駐地突然傳來消息:清方下令將新軍的槍機全部繳去。與此同時,天字碼頭等處駛來的長頭藍布篷船中,載滿了調來省城的陸路提督秦炳直所部清兵。連串的壞消息說明了起義行動已被洩露。

起義的一切準備工作本來已是箭在弦上,不能住手,但清朝也有所準備,張開羅網,等待革命黨人投入,如果按照計畫行動,等於是自投羅網。

此時,在城中指揮的黃興已十分彷徨,被迫於4月26日早上決定將起義日期再改,「令各部即速解散,以免搜捕之禍」,並隨即致電到香港總部:「省城疫發,兒女勿回家。」暗示香港方面停止再派在當地待命黨員到廣州。當日,城中數祕密機關陸續關閉,已經到達廣州的選鋒也開始分批撤回香港。

這一決定讓黃興感到非常矛盾和痛苦,在這次的籌備中,動員之多,牽涉的面之廣,大量軍械彈藥已運進城,這次的改期與取消行動無異原先的努力全部付諸東流。同時黃興想到過去起義多次失敗,已損害了革命黨人在海外募款的信譽,是次起義前後已用款十數萬元,如果就此解散,以何顏面去面對資助革命的海外華僑!

推遲起義的命令一下達,又傳來新消息指,李准從順德方面調來廣州鎮壓起義的巡房營中有自己黨員,哨管溫帶雄託人帶話,將率部響應起義,消息重新點燃了黃興和部分黨員立即起義的熱情。

拚一死戰 喚醒同胞

這次武裝起義彙集了來自各省和南洋的同盟會菁英之士,早已趕赴廣州當選鋒,並抱定了有去無回的必死信念。林覺民留給妻子的《與妻訣別書》,發自肺腑,至情至聖,成為了「世紀情書」。

方聲洞給父親寫下絕筆:「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此稟果到家,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並勸老父珍重,勿為他的死過度悲傷:「兒今日極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亦即所以保衛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於地下矣!」

來自四川的喻培元是造炸彈專家,曾因意外導致左手傷殘。為了準備是次起義,他與其他黨員日以繼夜研製了逾千顆炸彈。喻培元聽到起義延期的消息,便和林文一起去找黃興表示決心。喻培元說:「非幹不可,彼一人亦幹」,林文也說:「余輩求殺敵耳,革命黨之血,可以灌溉於無穹,事之成敗無足深計。」

黃興也決心個人作一死拚,他說:「我既入五羊城,不能再出去。」他又向眾人說:「餘人可邁步出五羊城,唯我克強一人必死於此。」

黃興立即打電報到香港總部增援:「母病稍痊,須購通草來。」但香港總部得電訊後,未來得及在起義前率眾趕至。黃興本打算將原定的十路進攻計畫改為四路,但其餘三路:姚雨平、陳炯明、胡毅生未有動,最後只有黃興一路孤軍作戰。

4月27日(宣統三年3月29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800名選鋒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然而等待著他們的只是一座空房。很多參與起義的義士臨事表現得十分英勇,但由於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後失敗。黃興在衝出督署時,右手兩隻手指被擊斷,但仍領隊殺敵,邊戰邊走,最後激戰中掉隊,回顧不見一人,避至一家小店,換過店主的衣服後,避至廣州河南女同志徐宗漢的祕密機關。

趙聲和胡漢民率領黨人二百多人乘夜船趕赴廣州,於28日早晨到達廣州時,才知道起義已失敗。


趙聲


封城搜捕 格殺勿論

之後,張嗚岐、李准下令閉城3日進行搜捕「凡屬沒有辮子的、身穿黃軍衣的以及來路不明的人一律格殺勿論。制台衙門前,被殺的人約有二、三百人之多」。

起義後被捕黨員已知的有31人,包括林覺民、喻培倫、宋玉琳、陳可均、李文甫等。林覺民被捕後由張嗚岐親自審訊,林覺民席地而坐,縱論世界潮流日漸趨向民主之勢,並勸清吏清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

林覺民、喻培倫就義時更高喊口號:「共和萬歲!民主萬歲!」

孫中山曾就黃花崗起義說過,「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菁英,與彼虜為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熱實以之造成矣。」

辛亥革命結束了滿清皇朝的統治,以爭取民主、建立共和為理想。百年後的今天,中國仍然在爭取民主路上痛苦掙扎。辛亥革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受到之前為革命慷慨就義的黃花崗烈士的感召。在現今中國社會,貪污腐敗、道德倫喪比起當日,有過之而無不及,社會矛盾前所未有的尖銳,一波波的政治運動中的烈士,正在感召著中國人民的覺醒……◇

================================================================

黃花崗精神 召喚中華國魂重生
文 ◎ 陳柏年

檢視辛亥革命一役最高價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信念是否實踐,就必然觸及到以馬列思想為祖宗,非我中華族類的中共當權者大忌。百年之後,回顧鐵血華年的烈士風采,祈願此一信念及理想終耀神州。

中華江山巍峨聳立千古,絕代風流人物代有傳承。百年前,孫中山先生見列強環伺,蠶食鯨吞無日或已;而滿清顢頇腐敗,無所作為,四萬萬人民淪為末等公民。於是他登高一呼,海內外志士風起雲湧,短短16年革命業成,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然而偉大的國家命運多舛,中華民國建立不到38年,國民黨就敗退台灣。自從毛澤東悍然宣稱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共學者論述此一歷史,一律冠上「失敗」二字。然而,辛亥革命真的失敗了嗎?

《誰是新中國》辨正邪

1989年7月,歷史學者辛灝年在他第三部長篇小說中,以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為背景,借一名學者之口,向一位年輕的軍人述說辛亥革命成敗仍在未定之天:

「看一個革命的成功與失敗,關鍵看他這個革命和他物件之間關係的變化:如果革命打敗了他的物件,這個革命當然就沒有失敗;如果被其物件所打倒,當然革命就失敗了。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兩百六十八年的滿清專制王朝,而且結束了中國兩千一百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你還能說他是失敗的嗎?」

這樣的論述早幾年在中國是要殺頭的,即便在當年也是極其罕見。因為檢視辛亥革命一役最高價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信念是否實踐,就必然觸及到以馬列思想為祖宗,非我中華族類的中共當權者大忌。為了撥亂反正、明辨千秋大義,辛灝年著手進行《誰是新中國—現代中國史辨》,耗費14年乃竟全文。書中鐵證如山的指出:中華民國為主權在民國家,而實現民主憲政的道路上,充滿復辟與反覆辟的抗爭力量。毛澤東等中共黨人逆天而行,悖離民主;中共篡國一如袁世凱、張勳等北洋軍閥,妄想以政變與叛亂顛覆走向民主憲政的中華民國。故該書得出結論:民主憲政的中華民國才是新中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滿清專制帝國的翻版。

倘若聆聽過辛灝年的演講,定然對他雄滔不絕的思辯口才、鉅細靡遺的博引史例,以及激盪感人的愛國情操震撼不已。他被譽為當代最優秀的政治演說家之一,海外慷慨陳詞,幾度折服中共領事館官員起立致敬。而隨著鍥而不捨的研究與對於歷史的反覆深思,辛灝年從一位文學家、歷史學家,毅然成為一位反共學者。「辛灝年」也就是「辛亥年」的諧音,更表明了他追隨革命遺志,召喚中華兒女重返榮耀本源的心願。

辛灝年並不孤獨。2001年10月10日,他獲得愛國華僑,尤其是革命先輩、紐約華僑周祥捐贈五十萬美元,得以創辦《黃花崗》雜誌,彙集各地民主力量。 2005年,美國《黃花崗》雜誌受到委託,宣佈報導來自中國十七個省、市的祕密同盟會組織代表,在南京中山陵前,敬告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和中華民國的創建者孫中山先生,「重建中國國民黨」的消息。而今,他為了迎接辛亥百年,在世界各地獲邀舉辦的講演活動,熱烈傳流至今未息,期待中華民族能在驚濤巨變中重生。

百年之後,讓我們再回顧鐵血華年的烈士風采。他們用最純真無私而捨身的義行,喚醒了廣大國民禁錮的靈魂。但願這樣的理想終耀神州,以慰烈士在天之靈!

烈士義行典範猶存

在壯烈犧牲的革命志士實為86人,多由黃興所率130人敢死隊所組成。年齡最高者為徐忠炳,得年45歲,武術家。最幼者余東雄,18歲,南洋僑商。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攝影/青山)


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碑。(攝影/青山)


■炸彈大王 喻培倫(25歲)

喻培倫(1886~1911),字雲紀,四川內江人,出生於糖商家庭。他賦性聰敏,無論什麼技藝一學就會。素對小型機件(如鐘、錶之類)拆裝自如,後來又接觸化學,因此在製造炸藥上有重要貢獻。1905年赴日留學後,本以工業救國為宗旨,認真研究考察當地工業科技。然而由於清王朝的腐敗無能,以實業救國的熱情漸漸消逝。


喻培倫


1908年7月,喻培倫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千葉專門醫學校藥科。這是當時日本首屈一指的名校,也是中國政府所指定的官費五校之一。透過弟弟俞培棣參與同盟會革命起義的行動後,他認識到革命同志親如手足,又是大仁大義的崇高事業,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此後不復奢華習氣,一轉簡樸而判若兩人。

為了革命大業,喻培倫全力投入研究製造炸藥和炸彈。當時是以銀製法煉製炸藥,不但昂貴且極度危險。他在製作時曾被炸傷眼睛,左手殘廢三指。皇天不負苦心人,偶然間他從日籍學生處獲得英、德、日等國的炸藥祕本,廢寢忘食的研究下,終於在1908年底研究出一種新式安全炸藥,運用電流、化學、鐘錶等原理發火引爆,成效甚佳。喻培倫因暗殺清朝大臣事敗後脫逃到香港,以行醫為業,著《安全炸藥製造法》萬餘言,附圖二十餘幅,由弟喻培棣在日本祕印送革命黨人,被稱為「喻氏法」。後來武昌起義所用砲彈,皆用此法製成。

1911年1月,喻培倫接獲黃興函,約定義舉於廣州。他加緊研製炸彈一千多枚,起義前夕連夜趕工,運到廣州。同盟會諸同志考慮到喻培倫身負奇才,對黨國有重要意義,決議他不必涉險。喻培倫凜然道:「倘須人人留為後用,誰與謀今日之事?」眾人聽罷只有欽佩贊成。本欲延期起義,也因喻培倫向黃興力爭,終於依時舉行。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29廣州起義槍砲聲起。喻培倫前胸掛一大筐炸彈一馬當先,率眾直奔總督衙門。炸裂圍牆後再佔總督大堂,繼攻督練公署,途中遇清兵展開惡戰。3個多小時後,喻培倫負傷多處,炸彈用盡,力竭被捕。他在審訊上毫無懼色,大義凜然曰:「學術是殺不了的,革命黨人尤其是殺不了!」他不斷高呼:「頭可斷,學說不可絕!」「黨人可殺,學理不可滅!」慷慨犧牲後與同志合葬於廣州黃花崗,時年僅25歲。

1912年,孫中山臨時大總統行文指令,以肇造民國元功追贈他為「大將軍」,家鄉內江修建了喻培倫大將軍祠,以昭後人。

■心可鑑天 陳可鈞(23歲)

陳可鈞(1888~1911),字希吾,一字少若,福建人侯官(今福州市)人。曾留學日本,矢志入東京帝國大學,曾習英、德語文及歐美文學,三次錄取卻以體格欠佳被汰,始終不肯改入其他大學。視其參與起義死志亦是堅定不移。


陳可鈞


1911年春,陳可鈞到廣州自願任選鋒(敢死隊),一償平生殺盡貪官的夙願。然而受重傷被捕。清朝官吏譏諷一白面書生,何苦淪落至此。陳可鈞厲聲怒斥:「你以此舉侮辱壯士!事之不成,天也!然以喚醒同胞,繼志而起,於願已足。你等利慾薰心,血液已冷,何能知這等事!」赴刑場時言笑自若,引頸就義。

■武藝高強 李德山(42歲)

李德山(1868~1911),名亭昭,號澤三,廣西人。幼時喜練武術。12歲時遇到早年在少林寺出家、武功高強的了一法師。德山跪求法師收他為徒,願為寺中勞動僧。在法師指點下,李德山日夜練武習拳,練成一身好武藝。他曾參加中法戰爭,以大刀屢建奇功。後來加入天地會起義反清,但屢次失敗,還曾被捕在獄半年。失意徬徨下,1905年遇同盟會會員宣揚革命理念,欣然入會。1910,李德山來到廣西平南縣丹竹的都興村,在韋氏宗祠的武館裡當一名拳師,教導出了豪俠仗義的「都興五虎將」:韋統鈴、韋統淮、韋樹模、韋榮初、韋斯昭,也介紹入同盟會,為革命奉獻。


李德山


在1911年,李德山率廣西同盟會員參與起義。他左衝右突,一舉擊斃清軍管帶金振邦,逼許多官兵棄械投降。但在大批清軍包圍下,李德山率領眾撤入一家米店,用裝滿大米的麻袋作掩護,徹夜戰鬥。最後清兵火燒米店,李德山從烈火中衝殺,與敵人決一殊死。韋統鈴、韋樹模、韋統淮、韋榮初壯烈犧牲,李德山腮頰中彈,血流如注,力盡被俘。韋斯昭突圍不久,亦被巡警捕獲,相繼成仁。

清官李准親自審訊李德山。他早就聽說李德山武功高強,意圖誘他降敵。李德山正色嚴斥:「大丈夫為國捐軀,分內事也。我豈不能致富貴者,是因不能如你輩認賊作父,不知羞恥!」從容赴死。是年,李德山年僅42歲,與都興五虎合葬黃花崗。1935年,平都鄉人建立平南黃花崗五烈士紀念碑,永誌韋氏後族不忘。

烈士遺志的當代意義

閱讀這些烈士事蹟時,每每浮現《讓子彈飛》片中張牧之舉槍大喊:「槍在手,跟我走!」然僅寥寥幾位壯士附和,其後大街杳無人影的悲涼。如此赤膽青春生命的死亡,實為中國一大悲慟。這些烈士短暫的生命綻放了無比絢爛的光芒,孕育了民主中國的誕生。

繼承了烈士的遺志,中華民國逐步實施憲政,成為華人史上首度政權和平轉移的國家,如今卻還有更嚴酷的專制統治與異族思想在扼殺我民族自由與靈魂。百年後回顧歷史,但願中華兒女無負革命大義與烈士心願,讓晦暗神州重光!◇

本文轉自217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19/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歷史上的今天(4月1日)
百年黃花崗 英烈嫡孫展「浩氣長存」
支聯會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孫中山動畫兩岸同步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