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技:「針灸」妙案趣談(下)

單若水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太乙神針」韓貽豐

韓貽豐,字芑齋,浙江慈溪人。他是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進士。工詩文,善書法,旁通醫學,為清初針灸醫家,尤賞識「雷火針」治病,並對之加以改進,名「太乙神針」,所治多效,乃有醫名。

他曾經為當時的司空徐元正治病,當時徐元正的症狀很重,滿面浮腫,口角流涎不止,說不出話,雙腿沉重得不能邁步。韓貽豐為之診脈後說:「你這種病非得用針灸治療不 可。」

於是,就讓徐元正的家人拿來蠟燭,舉手欲在其頂門上用針治療,徐元正及其家人連忙舉手阻止,說:「這裏怎麼可以用針灸來治療呢?一定會很痛苦吧!」儘管韓貽豐堅持再三,但是徐元正和家人終究沒有同意他的意見,韓貽豐不得不很遺憾地離開了徐家。

過了不久,徐元正和家人從其它途徑聞知韓貽豐確實醫術精湛,針術通神,於是就又一次去邀請韓貽豐為自己治療。韓貽豐在徐元正的百會、神庭、腎門、環跳,風市、三里、湧泉等穴位針了二十一針。

完全出乎徐元正的意料,等針刺完後,不但沒有痛苦感,而且徐元正還感到身體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感,連聲讚歎,認為是最好的效果。周身的疾病,好像一下子都突然消失。

〈明堂針灸圖〉助唐修笞刑

甄權是隋末唐初著名的醫學家,善於針灸。西元621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河南,派李襲譽出任潞州的地方官。甄權作為醫生也成為李襲譽隨行的徵士之一。

有一天,甄權把他精心繪製完成的〈明堂人形圖〉拿給李襲譽看,可惜李襲譽不懂針灸,未加重視。一次,魯州刺史深受風患之苦,手無法拉弓,遍尋名醫無人能治。後來找到甄權為他看診,甄權便在刺史的肩隅穴扎針,一針扎下立即能拉弓射箭了。

另外,深州刺史突患病,脖子腫大且喉管閉塞,三日水米無法下嚥,甄權在其右手次指之端扎針,氣息即通,隔天飲食正常。甄權諸如此類治病的例子,使他的〈明堂人形圖〉聲名大噪,也讓李襲譽對針灸的神效印象深刻。

貞觀初年時,李襲譽官拜少府監。一天,李襲譽向唐太宗詳述〈明堂人形圖〉之妙,於是,太宗命他主持修訂,將甄權的〈明堂人形圖〉加以校訂、充實,且經甄權審定。西元630年,官方修訂圖文並茂的〈明堂針灸圖〉終於完成,並呈獻給太宗御覽。

唐太宗很仔細看了〈明堂針灸圖〉,發現人體的胸、背部是五臟經脈穴道集中之處,而臀部穴位則較少。唐太宗由此聯想到,鞭打的刑法中,在隋唐時有五刑,分為死、流、徒、杖、笞。其中笞刑是最輕的,是以竹板或小荊條抽打背部或臀部,從十下至五十下, 分為五等。笞刑雖然最輕卻隱藏著危險,鞭背有可能將犯人誤打致傷殘或死亡。

因此,仁厚的唐太宗為避免打死罪犯,就下令以後官衙行笞刑時只可打臀部,不可以打胸、背部。自此之後,公堂之上責打犯人都是只棒打臀部了。

艾灸肚臍可長壽
  
明朝都穆的《都公談纂》記載有這樣一件趣聞:明朝永樂年間,嘉興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討賊中,官府捕到強盜多人。令金晟感到驚奇的是,強盜的頭目竟是一位「年一百二十五歲」的壽星。此人看上去「面如童子」,毫無老態。

金晟一開始不信,於是擬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調查取證,結果無誤。金晟於是親審該盜首,「問其以致壽之故」。犯人說,少時居荊山(今屬湖南)時,聽一異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臍,令人多壽。於是自己長期操行此術,「遂知至此耳。」

原來,肚臍又叫神闕穴,是養生保健的一個要穴。經常艾灸肚臍可以調理脾胃,達到陰陽平衡、氣血和暢的功能,從而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即杭州)後,制扇工藝更為發達,形成了許多的著名商號,如「徐茂之」、「青茂」、「陳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後,杭州制扇業極為發達,與絲綢、茶葉齊名,被視為「杭產三絕」,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線、杭煙、杭粉、杭扇)之一。
  • 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歷代文人墨客們還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抒情言志,形成了獨特的「扇子文化」 誤點成蠅 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三國時,漢恆帝曾賜曹操一柄「九華扇」,十分名貴,其子曹子建特為此寫了一篇《九華扇賦》。 曹操便請楊修為他畫扇,不料楊修不小心將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將扇上的墨點畫成一隻欲飛的蒼蠅,曹操看後竟誤以為真,忙用手去拍打。從此,「誤點成蠅」的典故流傳至今。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很擅長畫扇面,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有好事者不服氣,就故意出難題刁難。 一天,有人來請唐伯虎畫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唐伯虎什麼也沒說,點點頭就開始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間畫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隨後在山的左側畫了一隻駱駝的後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擋住;在山的右側畫了一隻露出前半身的駱駝,正被主人牽著。畫完後,唐伯虎放下了筆。 來人一看就急了,說:「這可不夠一百隻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筆來,在旁邊題了一首詩:「百隻駱駝繞山走,九十八隻在山後,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來人一看,啞口無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隻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後,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讚歎不已。◇
  • 【大紀元2011年03月18日訊】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其音量較小,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在秦漢至唐,「簫」一詞主要用作指編管的排簫,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即直簫。 現代的簫可分為洞簫、南簫和琴簫。傳統洞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簫為8孔,為改進後降低聲音,適宜與古琴合奏;南簫,由中國唐代尺八發展而來,與日本目前流行之現代尺八分別為唐尺八所不同的兩個支派,目前僅見於民間和傳統南音音樂。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卻適合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
  • 古箏作爲中國傳統彈弦樂器,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箏曲古樸雅致。
  • 一張八仙桌,或四邊擺四張長凳、或兩側放兩把椅子,吃飯飲酒、喝茶待客,顯得穩定平和。
  •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在古代八音的樂器分類中(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笙屬於匏類。
  • 九州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中國的泛稱,其來源於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
  • 徽州民居的白牆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蘊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稱為「徽州三絕」,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寶貴遺產。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說:「徽州三絕,牌坊為最。」
  • 科舉制度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創始於隋,又延續至元、明、清三代,前後經歷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