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器的傳説:塤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45
【字號】    
   標籤: tags:

塤(音同熏),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民族樂器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塤一般是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這種樂器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這種樂器(當時是捕鳥的工具)模仿鳥叫,用來誘捕鳥獸。隨著音孔的增加,進而發展成為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單純的樂器。塤有近似人聲的音色,很擅長演奏一些抒情的哀婉曲調。

塤的大小、顏色、紋飾、音域各異,有的塤形狀與西方的陶笛類似,但沒有陶笛的哨口,因而演奏者在吹塤時要轉動塤以演奏不同的音調。

目前發現最為古老的塤是在六千多年前。比如浙江杭州灣河姆渡出土的圓錐型塤,西安半坡村仰紹文化遺址的無孔塤和一孔塤,還有山西萬榮縣,甘肅玉門火燒溝,河南輝縣琉璃殷墟,河南鄭州銘功路、三裏崗商代遺址等處均有發現。

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從半坡新石器時代到漢唐,塤經歷了由單音孔到多音孔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能表達高雅、清麗、悲壯、深沉、淒涼之意的成熟樂器。在周代的樂器八音分類中,塤被列為土類樂器,是中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中所記載的二十九種樂器之一。

塤無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種多樣。中國古代音樂有雅樂、頌樂之分,當塤作為樂器進入宮廷樂隊以後,也根據這兩種音樂的需要,而有了雅塤、頌塤之分。

雅塤形體較大,狀如鵝蛋,音響渾厚低沉;頌塤形體較小,狀如雞蛋,發音高於雅塤。塤用於雅樂部,常常與篪配合演奏。古時把塤、篪兩種樂器視為兄弟樂器。《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的關於描寫塤在古代宮庭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塤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代有一個小夥子非常喜歡塤這種樂器,覺得它能抒發自己的情意,他每天都要吹,其獨一無二的蒼涼古樸、哀婉深悠的樂聲飄呀飄,終於傳到了一個美麗姑娘的耳中。這個姑娘名叫黃河,她深深地被這淒婉纏綿的樂聲所吸引,於是再三央求父親請來這個吹塤的小夥子。

黃河的父親見這個小夥子雖然擅長吹塤,但是相貌平平,衣衫襤褸,心中很是不屑,很快就叫人把他打發走了。可是,小夥子見到了美麗的黃河姑娘後,卻一見鍾情,日思夜想,終於病倒了,最後口裏叫著姑娘的名字離開了人世間。但是,他的心卻變成了一顆紅寶石。一位過路的匠人偶然拾到了這塊晶瑩剔透的紅寶石,於是就雕琢成一個「心」形的飾物,然後擺在集市裏賣。

適逢黃河姑娘路過,看見這顆紅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親切感,於是就買下來帶回家裏,每天拿出來玩,愛不釋手。

一天,姑娘又想起了吹塤的小夥子,很是傷心,禁不住落下淚來。姑娘的眼淚滴在紅心寶石上,沒想到這顆紅寶石是一顆不死的心,被姑娘的淚水浸潤了以後,突然碎裂開來。後來,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演化成一個諺語「不見黃河心不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