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村75年慶 薛顯榮回顧中國館歷史

人氣 7

【大紀元2011年05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婕美國聖地亞哥報導)美國聖地亞哥巴博雅公園精美堂皇的洛可可式管風琴長廊建築的對面,綠樹碧草中,座落著一片田園風格的屋舍,這就是公園特色之一,也是全美唯一的國際村(International Cottage)。屋舍的主人們是當地的多族裔社團,他們以此為窗口,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當地人介紹自己民族的文化習俗和傳統。很多小屋也是本地各族裔後代學習語言、體驗傳統的文化室。


美國聖地亞哥巴博雅公園田園風格的國際村屋舍一隅(攝影: 楊婕/大紀元)

今年國際村迎來了75年慶典。1935年,美國正處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了重振地方經濟,加強市民的信心,聖地亞哥市府在巴博雅公園舉辦了「加州太平洋國際博覽會」。當時也是二戰前夕,除了招攬遊客外,興建國際村也傳遞了各族裔融洽共處的美好意願。

中國館(House of China)是國際村第一批原住民之一。自1985年就出任館長的薛顯榮先生回憶了中國館歷史,聽來不免令人思緒萬千,對華裔先輩們心生敬意。

當時博覽會組織者向華裔領袖譚舜謀(薛顯榮祖父)遊說,希望華裔社區能參加博覽會,負責裝飾國際村中一屋為「中國館」。當時主要華裔團體「中華會館」館長帶領會眾經過數月的籌備,擇1935年5月26日為良辰吉日,在博覽會開展的前三天,宣佈中國館正式開館。薛顯榮的叔叔譚國君成為中國館的第一任主席。當時這位年輕的主席正在聖地亞哥州立大學讀書,剛贏得全國演講競賽冠軍。

一篇未署名的數十年前的回憶文章中這樣描述當時中國館的展覽情境:「館內陳設品極多。多是中國古董,及有價值之美術品。尤以客室之地毯最為美麗。該毯乃手織,由許多翎毛花卉及以藍色之龍在灰色雲中,令觀者留戀不忍去。」展出的還有商朝古物,歷朝貨幣,詩詞書法字畫等。負責接待並解說的是薛顯榮的母親譚美英女士。

同年10月13日舉行了大型「中國日」慶祝活動, 當晚還有遊行,併發射煙花。煙花上有諸如「革命聖地武昌」,「鯉魚變金龍」,「九蓮燈」等反映傳統和當時歷史烙印的設計。1萬5千餘民眾躬逢其盛,見證了讓華裔先輩們引以為豪的歷史時刻。

早期令人溫馨的回憶裡,中國館也是孩子們學習語言和年輕人社交的場所。聖地亞哥僑界先輩譚卓儀先生(Tom Hom)和戀人就是在這裡表達了兩人互相的愛慕並宣佈婚禮大事。

75年間,中國館幾經變遷。二戰,中國本土上的抗日,內戰, 國共政權更易,當今的中國熱等等,都給中國館帶來影響,主席也更換多次, 但其保存中華傳統、促進文化交流和族群和諧的宗旨卻被延續下來 。

從小就耳濡目染,跟著母親在中國館幫忙的薛顯榮表示,身為館長,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這些付出很值得。他希望有更多的人發揚義務奉獻精神來幫忙,讓中國館起到更好的作用。

現在,中國館成為聖地亞哥華人社團中最活躍的力量之一。除星期日向公眾開放以外,中國館在端午節、中秋節、中國新年等傳統節日, 都會組織歌舞表演、展覽、義賣等活動。15年前,中國館開始組織中文作文比賽,併發放「紀念馮譚珍貴女士中文獎學金」,至今為中文學子發放了3萬5千多美元的獎金。

5月28日至29日週末,國際村,包括中國館將舉行兩天的文化傳統慶祝活動。屆時有各族裔歌舞、美食等老少皆宜之活動,當地華裔社團也受邀參加。薛顯榮希望更多人前來,不錯過這個體驗多元文化的機會。

相關新聞
聖地亞哥中國館紀念馮譚珍貴獎學金頒獎典禮舉行
中國館慶中秋 東西方團圓闔家歡
聖地亞哥僑團共商震後賑災事宜
聖地亞哥中國館慶中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