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广州民俗:“水神”崇拜(上)

李亮
font print 人气: 166
【字号】    
   标签: tags:

依山傍海的千年水城--广州,就像南国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水天一色的珠江岸边。广州有“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水城格局,历来被人们称为“水城”、“江城”。

自宋代以来,城内外的文溪、西濠、南濠、清水濠、东濠、沙河涌、大观河、荔枝湾、西关涌、漱珠涌、花地河等大小水道河流纵贯广州南北东西。从越秀山往城里眺望,绿溪如网,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其景有若清明上河图。

广州水城所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与地域风情,也成了今日为人所推崇的岭南文明经典。千百年来,粤人是“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的水上居民,他们单纯而固执地相信,水神能给人们带来平安、幸运。

因此,为了消灾远祸得到神灵护佑,就十分信奉水神,凡船舶停泊处的岸边均建有水神庙宇,对“水神”的祭祀活动尤为注重。

“水神”,意为水域之神、司水之神。在中国神话传说,“水神”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祇。据古籍记载,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而历代水神的称谓亦多有变化。

如“水仙”,晋《拾遗记.卷十》云:“屈原以忠见斥, 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谓之水仙,立祠。”又如“水伯”,《山海经.海外东经》云:“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此外,还有叫“水君”,“水母”、“龙王”等别称。

在古籍与百姓的传承中,诸水神皆有名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曰玄冥,西海之神蓐收”(见《太公金匮》)。(长)江神为奇相(见《广雅.释天》),(黄)河神为冰夷(见《海外北经》),蜀江(都江堰)神为李冰(见《太平广记》条引《成都记》等)。

因为,凡是天下的大江大河,都是由天子主持祭祀,而诸侯只负责祭祀自己辖境内的江河。古代祭祀水神,除斋戒祷祀外,主要使用沉祭的方式。

据古书记载,帝尧曾经将玉璧沉于洛水,以祭祀洛神。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首次到南方巡游,渡过长江时,也把玉璧沉入江中祭祀江神。除玉璧之外,牛羊也常作祭品之用。广州祭祀水神著名的庙宇有南海神庙、南海西庙、天后、仁威庙、龙母庙等。

一、南海神崇拜与南海神庙

南海神是指南方之水神。《隋书.礼仪志二》:“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唐代韩愈所题的〈南海神庙碑〉:“海于天地间,为物最巨,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于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

广州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南海神庙在隋朝时称“南海祠”,到唐宋时称“南海庙”,清代才称“南海神庙”,民国又有文献称“波罗庙”。

神庙之前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上书“海不扬波”四字,据说是清康熙的御笔。而牌坊面对的海域曾叫做“黄木湾”,唐代诗人韩愈有“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的名句,扶胥在今天的庙头村一带,而黄木湾现在变成了黄埔。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

南海神庙珍藏有历代皇帝御祭碑,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南海神庙之所以被称为波罗庙,及每年黄历二月十三日举行祭祀的南海神诞又称为波罗诞,说来与神庙外草地上的一棵波罗树有关,这棵高大波罗树,是当年波罗国的树种。

传说公元647年,印度摩揭陀国(又称波罗国)派使达奚司空到中国朝贡,他上岸植波罗树于庙前,又贪恋美景,不及上船,被留在广州。他思乡心切,立化庙旁,当地人为他塑像,并奉为神,民间称这尊像为“番鬼望波罗”。

现在神庙仪门东侧,还可见到仿制的“番鬼望波罗”像,达奚司空皮肤很黑,保持着遥望的姿态。

隋朝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下诏在近海处建祠祭祀海神。广州南海也应诏建立了南海神庙。根据相关记载,自隋文帝下诏建南海神庙之后,一千四百多年来,历朝皇帝下诏加封、派员祭祀以及拨款修葺的次数达一百次以上。由于有官家照顾,南海神庙的声誉日渐兴隆,地位慢慢超过了东、西、北三海的神庙,成为诸海神庙之首。

历代皇帝为了表达他们对南海神的崇敬之情,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一种方 式,那就是给南海神“封官”。史料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唐玄宗封东海神为“广德王”,西海神为“广顺王”,北海神为“广泽王”,而南海神为“广利王”。

岭南曾短暂出现过南汉国,其后主对南海神可谓是顶礼膜拜,下诏封“南海广利王为昭明帝”。宋代废除了南汉给南海神的封号,但到了宋康定二年(1041),仁宗又加“洪圣”封号,于是成了“南海洪圣广利王”了。

宋皇佑五年(1053)加“昭顺”封号,南宋绍兴七年(1137)加“威显”封号,到了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元帝又为南海神加“灵孚”封号,这时南海神已是“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了。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五岳四渎之神,都受命于天,不是人间帝王可以随意加封的。因此,将前朝对南海神所有的封号一笔抹去,钦定以后只能用“南海之神”,他还派人在南海神庙立下巨碑记载此事。

从此以后,明朝、包括清朝的皇帝大都遵循朱元璋定下的这个规矩。只有雍正皇帝别出心裁地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这在清朝是独一无二之举。

到民国时期,时任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还在公元1923年偕同宋庆龄,一起到南海神庙拜谒南海神。这也是南海神庙建庙一千四百多年来,前来拜谒南海神的人中身份最高者。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杭州雅扇”自古有名。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即杭州)后,制扇工艺更为发达,形成了许多的著名商号,如“徐茂之”、“青茂”、“陈家”、“周家”等品牌。自南宋以后,杭州制扇业极为发达,与丝绸、茶叶齐名,被视为“杭产三绝”,也是杭州“五杭”(杭剪、杭线、杭烟、杭粉、杭扇)之一。
  •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历代文人墨客们还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抒情言志,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 误点成蝇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汉恒帝曾赐曹操一柄“九华扇”,十分名贵,其子曹子建特为此写了一篇《九华扇赋》。 曹操便请杨修为他画扇,不料杨修不小心将一滴墨掉到了扇上,他急中生智,将扇上的墨点画成一只欲飞的苍蝇,曹操看后竟误以为真,忙用手去拍打。从此,“误点成蝇”的典故流传至今。 唐伯虎巧画扇面 唐伯虎很擅长画扇面,他技艺超群,远近闻名,有好事者不服气,就故意出难题刁难。 一天,有人来请唐伯虎画扇面,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画上画100只骆驼。唐伯虎什么也没说,点点头就开始画了起来。只见他先画了一片沙漠,又在沙漠中间画了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随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的后半身,它的前半身正被山壁挡住;在山的右侧画了一只露出前半身的骆驼,正被主人牵着。画完后,唐伯虎放下了笔。 来人一看就急了,说:“这可不够一百只啊!”唐伯虎立即又拿起笔来,在旁边题了一首诗:“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来人一看,哑口无言,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没过几天,又一个秀才模样的人让唐伯虎画扇。他自己命了一个题,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唐伯虎点点头,就在扇面的右边画出几片绿叶来,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飞了过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题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赞叹不已。◇
  • 【大纪元2011年03月18日讯】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箫源自远古时期的骨哨,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其音量较小,常用于独奏、琴箫合奏或丝竹乐演奏。由最初的四孔发展为现在的六孔(前面五个按音孔,后面有一个吹音孔)。 在秦汉至唐,“箫”一词主要用作指编管的排箫,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即直箫。 现代的箫可分为洞箫、南箫和琴箫。传统洞箫沿用古制,五音6孔;琴箫为8孔,为改进后降低声音,适宜与古琴合奏;南箫,由中国唐代尺八发展而来,与日本目前流行之现代尺八分别为唐尺八所不同的两个支派,目前仅见于民间和传统南音音乐。 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但却适合吹奏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筝曲古朴雅致。
  • 一张八仙桌,或四边摆四张长凳、或两侧放两把椅子,吃饭饮酒、喝茶待客,显得稳定平和。
  • 埙(音同熏),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埙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因此又叫“陶埙”。这种乐器除了陶土制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制成的。
  • 笙是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在古代八音的乐器分类中(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笙属于匏类。
  • 九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中国的泛称,其来源于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
  • 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徽州祠堂的底蕴厚重,徽州牌坊的宏大精美,被称为“徽州三绝”,已经成了今天徽州人的三大宝贵遗产。看了徽州牌坊的人都说:“徽州三绝,牌坊为最。”
  •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创始于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之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