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義非舶來品 中國傳統思想早有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編譯報導)北京自由主義獨立學者劉軍寧近期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自由主義在中國並非舶來品」(The Ancient Roots of Chinese Liberalism)。他認為,外國學者與記者所認定的「北京模式」或「北京共識」適合取代「華盛頓模式」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所謂「華盛頓共識」,依賴的是自由貿易、資金自由流通、撤銷管制、依循法規,以及私人企業的卓越表現來促進成展。

劉氏認為,他們這種看法基本上是誤解了中共。中共確實自1978年的「改革開放」以來有長足的進步,它減輕了貧窮,向世界開放並且緩步司法改革。但是仔細檢視,促進繁榮的主要改變,應該是對人民管控的放鬆,而不是依靠馬列共產主義的掌控。

中共經濟的成效,從它行事是否依循「北京共識」,便可明顯看出。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黃亞生的說詞:「如果直接從一般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來評量,中共在追求自由化、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溫和的政治改革與揚棄中央集權的情況下,表現最佳。」

也就是說,「華盛頓共識」之所以能成為共識,是因為它行之有效而逐漸影響中共。它對政府職責與私人企業精神的促進,是有效成長的動力。或許北京當局做出正確的事情時,「北京共識」才顯出效果,但是如果北京犯錯,從歷史經驗來看,就會發生文化大革命或大躍進等慘事。

劉氏認為,中共近來有許多事證顯示重提「北京共識」的危險。過去幾年我們可以看出北京高層有背離自由化的趨勢。例如,北京限制珍貴的稀土出口,引起貿易紛爭;它十年前從事金融改革,如今在全球金融危機時又走回頭路,強迫銀行接受政府的指導貸款;再者它的鎮壓異議份子,也讓法治惡化。或許不是巧合,這段期間中共的成長減緩、通膨高漲,更引起大家對經濟與社會穩定的憂慮。

對付這些不管是好是壞的論調,北京當局的最後辯詞是:西方的經濟政治模式根本不適合中國或亞洲任何地方。因為亞洲人認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與西方人不同;對中國人而言,和諧與秩序比個人權利更為重要。

劉氏認為,上述這種辯詞與當前的實際情況頗有隔閡。我們只要跟那些被強制剝奪土地的農夫交談就可知道,不管任何種族,大家都珍惜自己的財產,儘管北京當局鎮壓如故,法界與人權運動者持續追求的仍是西方的人權價值。

但是西方價值何嘗不也是中國人傳統所主張的價值?劉氏列舉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作為說明。他表示,事實上我們所謂的西方自由主義,中國千年來也視為是自己的文化。根據道家老子「道德經」的無為政治哲學,他主張「多禁則民窮」、「治大國若烹小鮮」,政局猶如煎魚,不應輕易攪動。

其次,根據儒家孟子的政治哲學,梁惠王詢問孟子統一天下之道時,孟子答覆應做到「衛民」。孟子並表示:「如果一國之君能夠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必可抵禦外侮。

孟子之後,明朝的黃宗羲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的稱譽,對暴君與君權神授批評甚力,認為上蒼豈可在天下百姓間,獨厚君王一家?他所著的「明夷待訪錄」比西方洛克的兩篇「政府論」還早了五十年。

上述只是列舉中國思想家中少數的幾位,因此如果認為自由與權利的觀念只存在西方世界,勿寧是無知的看法。紙與火藥均為中國人所發明,而個人權利的追求卻非西方所獨有。須知各種思想產生之後,會擴及全世界,它們或遭採用改進,或遭摒棄不用,但至今限制政治權力,維護人權仍是全人類共通的想法。

如今可悲的是,中國人缺少充分的管道來保護自己。倡議「北京共識」的人只會讓中國落後,而不是引領中國向前。中國二十一世紀的真正成功,不是依賴中國共產黨,而是取決於司法的建立、憲政的政府、更多的經濟自由化,讓中國市場向世界開放。

最後,劉氏認為言論自由是達成上述理想的基礎,中國只有等到像艾未未等支持改革的愛國者身家性命獲得安全,中國才會真正的繁榮,屆時大家不會再害怕政府的安全人員半夜前來敲門。

相關新聞
周曉輝:看看50年前中國人對中共統治的質疑
聞佑平:中共加強對內特務統治
葛麗芳:揭露中共暴政,溶入民主潮流,結束獨裁統治
見證:中共統治下七十年冤苦人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