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省觀念的啟示

林梅英
font print 人氣: 496
【字號】    
   標籤: tags: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的核心觀念是「仁」。他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創建者,其學說影響中國甚深,被後代尊稱為「至聖先師」。北宋記錄文學家唐庚語錄的《唐子西文錄》言:「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也是對孔子精神、學說貢獻的肯定。

自省,即自我反省,在於省察自己過去言行的是非好壞,看言行中到底出了甚麼問題,犯了甚麼過錯。《論語》一書中,孔子多次提及反省。到底孔子對自省的看法是甚麼?下面針對《論語》對反省的看法,做了一些整理。

反省能使社會安定

若人人都能夠省思己過,對社會的安定必有所助益。〈公冶長篇〉:「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社會人心敗壞,孔子大嘆沒見過能知其過而自我批評的人,此處提出需要反省的對象是普羅大眾。

除了百姓之外,孔子認為管理人民的官員亦須自省,〈為政篇〉:「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缺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缺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孔子說,多聽他人的意見,不要說沒把握的話,說話要謹慎,就能減少錯誤;多觀察,不要做沒把握的事,行動時要謹慎,便能減少後悔的狀況發生。少說錯話,少後悔過去的行為,就能當好官了。孔子指點正在學做官的弟子子張,要他多聽、謹慎發言,就能減少錯誤、少說錯話。

另外,孔子也認為,不施行仁政卻一味主張戰爭的行為也應反省。〈季氏篇〉:「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孔子點出冉求的觀點的錯誤,他說,在其位就要盡責,不然就應該辭職。虎兕從籠子跑出來,龜玉毀於木盒中,以虎兕比喻季氏,龜玉喻顓臾,季氏要攻打顓臾,兩者皆有錯,但看守籠子的人,也就是冉有、季路身為輔佐的臣子,未能善盡勸諫的功能以消弭戰爭,此過是需要反省的。

反省以達賢者、君子

〈里仁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藉由別人的經驗,為何能使人達到捨不賢而向賢呢?見到賢者的行為,便對照自己的表現,看看有哪些地方賢者做得很好,而自己卻做得不對或不夠好,進一步想到要效法與學習對方的長處,改正不良的行為;見到不好的表現,也對照自己的內心,看對方有沒有錯誤也是自己會犯的,藉此找到自己的問題,加以改正,即可達到捨不賢而向賢、棄惡從善的目的了。

這種見賢思齊是應該持續實踐的,因為日常生活中,時時都有可能遇到嘉言懿行,便可用來反觀自我;也隨時都有機會遇到不妥的行為表現,可以藉此修養內心,因此自省的內心觀照不能一日廢止。

既然可以借鑑賢者的行為而反躬自省,並且向賢者看齊,那麼,反省之後要成就怎樣的品德呢?〈顏淵篇〉:「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孔子鼓勵弟子藉內省而不疚以成就君子的品德,藉著反省讓自己不愧疚,也就沒有甚麼需要憂慮與恐懼的了!

〈憲問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孔子以仁者、智者與勇者的不憂、不惑、不懼來說明君子之道。自言尚未做到君子之道,正是要讓弟子們學習他謙虛、不斷反省自我的精神。

自省的啟示

孔子對反省的見解持著正面的態度。反省不僅能安定社會,對個人自身的內心修養更是助益良多,由此能提升境界,成為有道德的人。

但在當今社會,卻常見人們放大別人的問題,而非藉由所見所聞省察自己的內心,藉此對照自省。如果大家都能把自我反省當成是平日的習慣,積極改正缺失,不斷地做得更好,藉由反省而要求自己的行為,實踐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觀點,你凶我狠的狀況就不會不斷發生,社會問題也不會不絕如縷了。

--轉載自《看雜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歷史中,「和」一向是中華民族推崇的傳統道德,是涵蓋自然、社會、內心等層面與各領域的基本原則,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質規定,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人所謂「和」,是「異」中之「和」,無「異」就無「和」,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同與否作為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標準。
  •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桓榮被任命為議郎,教授太子讀書。桓榮博學敦厚,光武帝對他十分滿意。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劉君良,是唐朝瀛州饒陽縣人。劉家幾代人都遵循孝義同住一起,兄弟之間雖已到了四代,但還如同親兄弟一般,無論是一尺布,還是一斗米,每個人都沒有私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