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解密:重慶建抗戰都市偉大防空工程

人氣 42
標籤: , ,

【大紀元2011年09月13日訊】剛剛解密的重慶市「大轟炸檔案」顯示:在日軍持續轟炸中國抗戰指揮中心重慶6年多時間裡,英勇頑強的中華民國政府和重慶人民建造了被譽為「當時世界各國偉大的都市防空工程」。重慶人民在躲避日機轟炸的同時,還傾其所能和所有,最大限度地支援著前方的抗戰。

重慶防空洞——人類戰爭史上一大奇觀

《重慶晨報》報道,「在歷時6年零10個月的大轟炸裡,重慶人民用最原始的手段對抗著世界上最先進的轟炸。樂觀頑強的重慶人,在如此漫長的轟炸期間,從未彎下挺直的脊樑。」 9月11日,重慶市檔案局編研處副處長唐潤明表示,塵封數十年的4000余卷「重慶大轟炸」檔案,從本月起將陸續對外正式公佈。在抗戰期間,重慶人民曾全市總動員,修建了被譽為「當時世界各國偉大的都市防空工程之一」,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

唐潤明介紹了抗戰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和重慶人民大規模修建防空設施,頑強抵禦日軍大轟炸的情況。

抗戰剛爆發 蔣介石即決定挖防空洞

唐潤明說,重慶挖掘防空洞始於抗戰爆發之初,早在1937年9月國民政府還未正式決定遷都重慶前,蔣介石即致電剛成立的重慶市防空司令部,令其負責指導、協助民眾挖築簡易的防空壕溝,並明確要求防空壕須深6尺、寬2尺,上蓋木板並厚加土層。


政府防空司令部在重慶市中區紅球壩升起紅色燈籠示警。(網絡圖片)

隨著上海、太原等地戰鬥的慘烈以及日本飛機的肆無忌憚,重慶各界對城市防空的重要也愈加重視。市紳、商、學、工及新聞界代表成立了 「重慶市防空設備委員會」,負責籌集經費。

1937年11月20日,重慶《國民公報》發表名為《本市防空問題》的言論,提出了「萬事莫如防空急,這話在重慶市尤其重要」的主張。

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後,也加強了對重慶防空事宜的關注,除積極佈置積極防空外,還運來了大量的器材設備交重慶市防空司令部使用。

1938年夏 重慶大隧道破土動工

1937年12月22日,由重慶市防空司令部、重慶市政府、成渝鐵路局等機關組成的工程人員,開始勘察重慶市的防空大避難壕。一俟測量完竣,立即開工挖築。

此外,重慶市防空司令部還與承包商簽訂合同,先選定市區的夫子池、白象街空地、中央公園孔雀亭及籃球場、巴縣政府、將軍墳、文廟後荒地、警備部、市商會、市黨部、國泰戲院、心聲影院等13個地方建築避難壕,並明確規定了其質量標準。隨後又感不足敷用,增加了土主廟、提督廟、江北公園等12個地方。

1938年8月2日重慶大隧道破土動工,標誌著重慶開始大規模修建防空避難設備。該隧道橫貫重慶老城區的南北東西,總共有13個出入口,完工後可容納4萬餘人,被譽為「當時世界各國偉大的都市防空工程之一」。

從此以後,重慶防空避難設備便進入到大規模地開鑿挖掘階段。

重慶幾乎全民挖防空洞

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轟炸給重慶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後,國民政府和廣大市民都從血與火的教訓中清醒,進而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防空避難設備的建設。


1937年12月,重慶民工依山鑿洞。(網絡圖片)

國民政府一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於人口眾多、機關稠密的地區開鑿公共防空避難設備,並加快了原大隧道工程的施工進度;另一方面,又在廣大的市民中進行普遍又廣泛的宣傳動員,號召廣大市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按照自建自用、共建共用的原則,大量興建私人防空洞、防空壕或避難室。

「叮噹叮噹」防空樂章 蓋過日機呼嘯聲

1939年的「五•三」「五•四」大轟炸後,一場大規模的全市性的市民自建防空洞運動在重慶市區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據當時的報紙記載,「除了政府發錢預備增建多少公共防空洞外,防空司令部更在鼓吹人民自費合建防空洞,就連車伕小工,也都分派到了每人十一二元的建築費用。在茶館裡,在各鄉鎮上,工頭們又在以非常得意的聲調找尋工人了。」

僅1940年3月初,市區內就有120處防空洞工程相繼開工,整個重慶上空響徹雲霄的「叮噹叮噹」防空樂章,取代了日機「嘶嘶」的呼嘯聲和炸彈「轟隆轟隆」的爆炸聲。

而重慶市區及周邊各縣數以萬計的石工、民工、泥沙工和運輸工,在此以後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或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炸藥在重慶堅硬的石坡上打眼放炮,或用其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鐵錘、鑽子、扁擔、籮筐等工具挖溝鑿洞,興建掩體。

戰績卓著 2/3市民可躲進防空設備


防空洞是重慶市民躲避日機轟炸的最好設施。(網絡圖片)

來自重慶市檔案局的檔案顯示,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12月重慶修築防空大隧道起,到1940年2月,重慶市所有防空避難設備的總容量可達28萬餘人,而當時留在重慶市區的常住人口大約是42萬,防空避難設備的容量已佔全市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雖然日機曾多次轟炸沙磁文化區,中央大學遭受的轟炸也達數十次之多,但因為有堅固的防空洞,中央大學在整個轟炸中則是「毫無死傷」。

「叮噹叮噹」 一刻不曾停歇

唐潤明提供的一份《大公報》,有一篇題為《防空洞是誰鑿成的?》的紀實報道裡,對重慶人民當年修築防空避難設備的真實情景,曾作了詳細的描寫。

《大公報》報道說,在1939年至1940年之交的冬季,當人們已經進入防空洞,躲避日機空襲的時候;當我國的飛機還在安靜地等待敵機來臨,隨時準備應戰的時候,重慶「地上的防空音樂並沒停止」,而是有「近萬隻手在為這些新開的防空洞勞動著。」 鑿防空洞的工人們每天勞動十餘個小時,除了抽旱煙和吃飯的工夫,他們很少歇工。

雖然每天的收入少得可憐,石工大約一元或一元多一點,民工只有三四角,但他們懷著對日本帝國主義飛機的仇恨,懷著保衛國家和自身生命財產的決心,冒著隨時可能被炸死、壓死的危險,克服了防空洞內各種有害氣體對人身的侵蝕和危害,夜以繼日地修築著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防空工程。

美國畫家:「它從來也沒有使這座城市癱瘓」

然而在山城,漸漸地普遍到每個角落,周圍幾乎十里內,每天可以聽到開鑿山洞的爆裂聲音。這像炸彈似的、驚天動地的聲音,聽慣了也不再使人心悸,卻相反地更使人心泰然,知道重慶的防空洞數目在陸續增加。

這,就是當時重慶開鑿防空避難設備的真實情景;這,就是為保衛戰時首都安全而忘我工作的重慶人民;這,就是為打敗日本侵略者而捨生取義的中華兒女。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利用日機轟炸的空隙規模地建造各種各樣的防空避難設備;而在敵機施暴時,則紛紛鑽入防空洞內,或避難,或工作,或生產,或學習,在躲避日機轟炸,保全自身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還傾其所能和所有,最大限度地支撐、支援著前方的抗戰。

當時曾在重慶工作過的一位美國畫家,曾對此由衷地讚歎道:「空襲是例行公事。有秩序的人群提前躲進了防空洞,在黑暗中坐下,聽著熟悉的聲音,然後又按順序出來。自然,那些秋季轟炸並未使重慶被夷為平地。它們甚至也不曾造成太大干擾。」而且「它從來也沒有使這座城市癱瘓。」

(責任編輯:李明)

相關新聞
【新紀元 】還原蔣介石
雪至:中國人民和知識份子要勇承救國之責
東方覺:謊言欺騙是中共邪惡實質和流氓本性最根本的體現
抗日戰爭66周年祭 蔣血戰衛國 毛感謝日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