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蘋果之「愛」完美背後的苦澀

陳思敏

人氣 4

【大紀元2011年09月05日訊】當iMac、iBook、iPod、iTunes、iPhone、iPad及iCloud等「i」家族,將蘋果市值送上全球第一寶座後,一手催生它們的喬布斯就此謝幕引退,外加原定明年三月在全球上市的官方自傳卻大幅提前於今年十一月上市,補記卸任執行長一事,讓病危之說甚囂塵上,而媒體隨後也披露喬布斯高齡八十的生父詹達利(Abdulfattah John Jandali)盼與子相認。

五年前才知道兒子是大名鼎鼎蘋果執行長的詹達利,目前仍在內華達州雷諾市賭場工作,擔任副總裁的他生活無虞,但唯恐覬覦財產之非議及個人自尊,縱有萬般歉意在心頭,也只能被動等候喬布斯決定是否與他相認。而自稱「電腦白痴」的他,藉著擁有每項「i」系列的蘋果產品,聊表對兒子的支持與渴念。

相對於產品的高談闊論,對於私事絕口不提的喬布斯,曾說過在「有生之年」不會出版自己的傳記。但2009年動完手術後經由妻子勸說,與《時代》前主編沃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聯手撰寫個人自傳。而在公開場合,關於自己說的最多的一次,就是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對畢業生的演講,輝煌成就淡淡帶過,卻娓娓訴說人生迭宕起伏的愛恨交錯。

10歲知道生母遺棄的養子身份,18歲年少輕狂的心慌徬徨,19歲不忍昂貴學費耗盡養父母畢生積蓄的休學決定,20歲迷惘嬉皮的印度朝聖,23歲未婚爸爸的逃避責任,30歲想逃離矽谷的被逐難堪,50歲面對死亡的抽像概念轉為永別的具體感受。

而這些重心頓失的人生陷落,卻內化成一股追求完美的狂熱激情。眾所周知「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蘋果i系列,是在喬布斯極盡雞蛋挑骨的重度完美要求之下問世,小到絕對優美的圓角,筆直焊接的分割線,無懈可擊的指腹觸感,忍不住想舔一口的螢幕解析度……,大到給人「把玩珠寶」的頂級享受。

蘋果前CEO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曾說喬布斯:「對完美的苛薄追求已經到了常人難以理解的地步」,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喬布斯主義」,等同於「殘酷的完美」。而如此無可救藥的偏執,也盡顯於其矛盾的性格與產品。

他宿命般的重蹈雙親覆轍,對於非婚生女兒拒決承認做一個父親,但卻以她的名字Lisa為電腦命名。他不喜歡被抄襲,但不代表他不抄襲。他創造眾人追捧的發燒貨,自己卻是一意孤行的掌舵者。他要呈現「科技無法捕捉的美」,但鏡花水月再逼真也無法改變虛擬的事實。

而iPod收納千首以上的音樂,但常聽的有幾首?iPad多達6萬5千個應用程式,但真的用到有幾個?為了製造蘋迷興奮尖叫的產品,工廠爆炸工人跳樓,神乎其技的時尚快感是環境的殺手。一機在手的歡樂,卻必須付出奢華的代價,重拾孩童單純喜悅的訴求,但人們劃拉之間卻越來越焦慮。

喬布斯引以為憾的大學未畢業,但如果不是輟學,則無緣學書法,就不會有今天電腦的優美字體。如果沒有當初離開蘋果的悲憤,就沒有後來無限的創意及現在的妻子,也不會以一千萬從大導演盧卡斯手中買下Pixar,最後以75億脫手迪士尼,讓他擠身億萬富翁的絕處逢生,若無另起爐灶的NeXT公司,更沒有後來成為復興蘋果的核心技術。

但這些都比不上與雙親失去連結,徒勞用外在價值填滿人生最大坑洞。他夢寐的天倫,此生已難圓。但如果不是被領養,喬布斯還有可能成為世上獨一無二的蘋果執行長嗎?或只是普通大學畢業生中的千萬個之一?

假設問題沒有答案,而人生悲歡聚散何處是盡頭?父子成陌路是彼此的傷口,詹達利想見不能見的傷痛,喬布斯還有愛恨埋心中。詹達利只能旁觀喬布斯重病新聞,感歎雙方來日不多。深怕為時已晚的他願意放棄所有,只想與喬布斯喝杯咖啡也好。

「愛瘋」?還是「哀鳳」?喬布斯賣的已經不是商品,而是一個夢想。那是他自己及其他人投射在不斷升級創新的追求上,藉由虛擬的情境想看到、想找到那所謂人世間的美好,但卻是雙手握不住一杯溫熱的咖啡。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喬布斯辭職 蘋果股價瞬間重挫5.13%
喬布斯辭去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職位
庫克曾三次代管蘋果 喬布斯後繼有人
揮別喬布斯時代?中國「喬迷」悲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