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記者北京工作紀實:經歷兩個中國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01月31日訊】眾所周知,中國並不是一個新聞自由和透明度能得到保障的國家。對於外國記者來說,自由的進行報導相當困難,各種阻撓和障礙已是家常便飯。1月31日,德國之聲的一篇報導講述了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德國記者的親身體會。

四川軍事哨所

這位記者描述,在某些地方,外國記者要想進行採訪報導,是根本行不通。比如,在四川藏區的一個軍事哨所門前,他被擋住了去路。「我問一位年輕的士兵,為甚麼我們不能過去,他聳了聳肩,翻了翻我的護照,看到上面的記者簽證之後,對我搖了搖頭。」

這位德國記者表示,早在數年前,整個西藏自治區就對外國記者徹底封閉。2009年,安全部門在四川的入藏公路上就設立了關卡。當上個星期該地區再度爆發騷亂之後,公路重新被封,任何記者都不能進入動亂地區進行報導。這樣的障礙和限制在中國經常碰到。

他說:「我是不可能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到任何地方去的。每個賓館在登記入住的時候都會檢查我的簽證,並對有關機構報告。這都還不算甚麼,糟糕的是,我常常會被採訪對像拒絕。因為誰只要是被安全部門盯上了,就常常會拒絕外國記者的採訪。」

信息審查

這位記者還談到,網絡信息審查無處不在。

在中國,你必須學會從字裡行間去尋找背後的訊息,必須經常思考,有甚麼是被禁止報導的。你還必須記住在互聯網上要使用甚麼代碼,才能躲避信息審查。假如說到「被和諧」,那就是指審查機構出擊,刪除了某些內容;假如說到「被請去喝茶」了,那多半是被國安部門叫去談話了。

該記者抱怨,與官方機構打交道需要很強的心理素質。要想採訪官方人員,直接給某個部委的新聞處打電話是行不通的。你必須撥無數次電話,發無數遍傳真,最後還是很有可能石沉大海。

他舉例說明,去年11月,他想得到一些有關空氣污染的信息,就到北京市環保局那裏去詢問,結果三個星期下來,還是毫無結果。這個話題在中國媒體當中也進行了相當廣泛的報導,所以這不是新聞審查的問題。但是對於許多官方機構的工作人員來說,接受外國記者採訪這件事情本身就讓他們頗有顧慮。而且許多新聞發佈會根本就不邀請外國記者參加。

他表示,就是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劉為民、洪磊、姜瑜——這幾位新聞發言人幾乎每天都會召開記者會。只是他們的回答常常是內容空泛,缺乏實質性的信息。比如當記者問道,本週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的主要議題有哪些?劉為民的回答是:「雙方會就雙邊關係、如何在新的形勢下加強戰略合作關係交換意見。」

「另一個中國」

不過在這位德國記者的心中,他也經歷過中國與此截然不同的另一面:熱心、好客、開放。

他說:「在北京郊區懷柔的一個村子裡,外面天寒地凍,我坐在村民家裏暖暖的炕上,他們把屋子裡最暖和的位子讓給了我,大家吃著可口的家常便飯,談笑風生,針砭時弊,沒有任何的禁忌話題。而另外一些人,他們為了揭露不公正現象,或者是為了捍衛自己的自由和尊嚴,則會承擔很大的風險。即使經歷最惡劣的遭遇,他們也不會喪失生活的信心。『沒辦法』——他們常常這麼說。」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鄭義:新聞自由是一切自由的關鍵
全球十年反恐對新聞自由的影響
傳媒學者批港府迎合北京限制新聞自由
港民對新聞自由滿意度大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