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得寸進尺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31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雎(1)曰:「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欲少出師,而悉(2)韓、魏之兵則不義矣。今見與國之不可親,越人之國而攻,可乎?疏於計矣!昔者,齊人伐楚,戰勝,破軍殺將,再辟(3)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繼盜食者(4)也。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捨(5)此而遠攻,不亦繆(6)乎?」(《戰國策·秦策三》)

【批注】
(1)雎:音居。指戰國時代策士范雎,魏國人,以「遠交近攻」策略成功遊說秦昭王,因而官拜秦相,封應侯。
(2)悉:全部。
(3)辟:開拓。
(4)藉賊兵,繼盜食:指把兵器獻給匪徒,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幫助敵人而損害自己。繼,音基,贈送。
(5)捨:通「捨」,放棄。
(6)繆:錯誤。

【故事闡述】

戰國時代末期,呈現了秦、魏、韓、楚、趙、齊、燕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秦孝公因接受商鞅變法,所以使秦國勢發展的最快。秦昭王即位後,他便打算併吞其它六國,冀望能一統天下。秦昭王三十六年,籌劃命穰侯率領軍隊,準備越過韓、魏兩國攻打齊國。而當時在秦國的策士范雎向秦昭王獻策,並認為此種攻齊的作戰方法不可行。

范雎說:「大王想越過韓、魏兩國土地去攻打強大的齊國,這不是好的計策。出兵少就不能夠損傷到齊國,出兵多則秦國受害。臣猜測大王的計策是想要秦國出兵少,而讓韓、魏兩國兵力全出,這就不適宜了。現在明知友邦不能信任,卻要越過他們的領土去作戰,這樣可以嗎?顯然是策略不周密!

從前,齊國打敗楚國獲得大勝,攻破了楚國軍隊,殺害將領,還開拓千里的土地,可是最後竟連方寸土地也沒有得到,難道這是齊國不想獲得土地嗎?是形勢讓齊國無法佔有它。諸侯見齊國士兵疲憊困乏,君臣不和睦,就群起發兵攻打齊國,因此齊王出逃,軍隊被擊潰,更遭天下人恥笑。如此的下場,就是因為齊國攻打楚國,使韓、魏兩國得到土地而壯大的緣故。這就是所謂的把兵器獻給匪徒,把糧食送給盜賊啊!大王不如採取結交遠國而攻打近國的策略,如此,所得的一寸一尺土地都是大王的。如今捨此法而去攻打相距遙遠的國家,這不是錯誤的事嗎?」

秦昭王聽完覺得有道理,就採納范雎的戰略,極力向東擴展,不僅讓另一強國楚國數次遷都,也穩固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石。

范雎對秦昭王的諫言「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原意是打勝仗所取得的每一寸每一尺土地,都是秦王所擁有的。後來演變為成語「得寸進尺」,是指獲得一些利益後,進而還想得到更多利益,用來比喻貪得無厭。不過,與「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的語意已有所不同了。

【討論】
(1)范雎不同意秦國越過魏、韓兩國攻打齊國,所以他對秦昭王獻了什麼計策?
(2)歷史上韓信曾被地痞流氓一再的欺壓與羞辱,但韓信展現了大忍之心,才讓他後來成為大將軍。在與人發生矛盾時,如果對方得寸進尺的欺侮你,你將會怎麼處理?請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請參閱漢朝大將軍「韓信胯下受辱」的歷史故事)

【造句練習】
例:別人對你好要珍惜,不可得寸進尺需索無度。
例:他已經認錯讓步了,你就不要得寸進尺一再責罵他了。

【相似成語】
漫無止境;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課後時間】
請試著分辨「得寸進尺」和「得隴望蜀」有何異同?

參考答案:
(1)異:「得寸進尺」偏重用於一再索取而不知滿足;而「得隴望蜀」則偏重用於獲得了一樣東西,還想索討另一樣東西。
(2)同:都是比喻貪得無厭。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 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能做到「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便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辭辛苦地周遊列國四處呼籲,為天下太平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 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在古時候的家庭中,如果父親是當鐵匠冶煉金屬的,他的子弟因為從小看慣了這種熔合的技術,所以比別人先學會用獸皮縫合成袍裘,以作為日後學習的基礎;同樣的,一個造弓的能手,他的子弟也會先學著用竹、柳等柔韌的物品來編製畚箕,為將來造弓踏出第一步。
  • 袁盎,字絲,西漢時楚地人。他的父親以前曾與強盜為伍,後來搬到安陵定居。在呂後時期,袁盎做過呂後侄呂祿的家臣。後來漢文帝即位,袁盎在哥哥袁噲的保舉下,得以擔任中郎的官職。
  • 趙高是個生性貪詐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篡奪秦朝大權。秦始皇去世後,次子胡亥繼位,即秦二世,趙高則當了丞相,可是趙高根本不把胡亥放在眼裡。
  •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後,很想得到這塊玉,便派人捎信給趙王,願意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趙王左右為難,送的話擔心秦王不守信用,不送的話又擔心強大的秦軍來侵略。於是大臣繆賢建議趙王請藺相如前來商討應對之策。
  • 唐朝武則天稱帝時,有一位名叫婁師德的宰相,他待人寬厚有度量,由於十分愛才,也屢屢舉薦人才。
  • 微子是殷商末代皇帝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紂王繼承了帝位後,荒淫無道,微子幾次勸諫,紂王都不聽。
  • 汲黯是漢武帝時的大臣,個性正直不阿,守節死義,不畏權貴,以民為本,有什麼不滿就直接對武帝勸諫,武帝因此不重用他,外調他到東海當太守。
  • 戰國時代,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從原本只是一名默默無聞的門客,被升為上卿。當時趙國有一名將叫廉頗,見到藺相如的官位居然比自己的還高,因此很不服氣,懷恨在心,想要報復,並聲言不願和藺相如同在一起做事,有機會也要當面侮辱他一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