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貴族盡失光環 130年「柯達」或尋求破產保護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06日訊】百年品牌伊斯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可能在未來幾週內依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尋求破產保護。市場估計,如果出售數字專利的努力失敗,資金形勢嚴峻、現金流短缺或将成為困擾該公司經營和引發破產的主要原因。

目前柯達在全球有1.9萬名員工。這家始創于1880年,具有130餘年歷史的公司仍在做最後努力,試圖賣掉部份專利。消息人士說,柯達正與潛在借貸者協商,擬採用債務人持有資產的融資形式貸款10億美元,這將使該公司在進入破產程序後維持運營;該公司最快可能在1月或2月初提交破產保護申請。

柯達發言人稱,該公司不會對市場謠言或猜測置評。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一旦柯達正式提出破產保護,公司將在法院監督下的破產拍賣中出售1,100項專利;獲得破產保護,該公司得以繼續償還債務,並正常運營。

已收到紐交所退市警告

柯達本周二表示,他們已經接到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繼續上市標準通知」,原因是柯達股價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面臨被紐交所摘牌的風險。柯達表示,如果未來六個月內該公司無法提高股價,則有可能從紐約證交所(NYSE)退市。

若要保留上市資格,柯達還有六個月的時間。該公司必須設法令每個公歷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盤價至少在1美元,并且在此之前30個交易日的平均收盤價也要在至少1美元。

1997年時,柯達市值達到頂峰,當時的市值約300億美元。到今天,這家132年的公司卻準備申請破產,市值只有1.4億美元。

高科技沖擊傳統影像

早在20世紀初數碼科技剛給傳統影像部門帶來沖擊時,柯達的管理層作風偏於保守,滿足於傳統膠卷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壟斷地位,缺乏對市場的前瞻性分析,沒有及時調整公司經營戰略重心和部門結構。

該公司在1975年發明數碼相機,但從來沒有成功地利用新技術,因而錯過轉型的最佳時機。

2003年,因為膠卷銷售開始萎縮,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當年銷售利潤就從2000年的143億美元銳減至41.8億美元,跌幅達71%。而自2005年以來,柯達僅有一年盈利,其它年份全部虧損。

與伊斯曼化工系出同門 卻對比鮮明

1994年,為了幫助公司償還債務,柯達剝離了旗下的化工業務。那時柯達仍是膠捲成像市場的領跑者,而伊斯曼化工則是生活在其母公司巨大光環下的一家小型企業。

此後由於數字技術給膠捲成像市場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商業模式的多元化發展,伊斯曼化工的市值累計上漲了71%至目前的55億美元,而柯達的市值卻大幅下跌了99%至1.85億美元。

據路透社一篇詳盡的報道指出,儘管系出同門,但柯達和伊斯曼化工的前高管、退休員工和市場分析師卻對兩家公司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在伊斯曼化工靈活地開拓新市場時,柯達卻一直懶洋洋地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在伊斯曼化工的管理團隊努力改善公司盈利狀況之時,柯達卻在數碼相機給膠捲市場帶來的災難面前依然保持著員工的高福利待遇。

柯達的總部位於紐約州的羅切斯特市(Rochester),在該公司聘請企業重組專家後不久,去年9月份關於柯達瀕臨破產的傳聞就已經沸沸揚揚。去年11月,柯達發出警告稱,如果無法通過舉債或出售公司部分專利技術組合籌集到5億美元資金的話,該公司就可能破產。

哈佛商學院教授施恩(Willy Shin)指出:「現在,喬治‧伊斯曼留給後人的偉大遺產再不是柯達,而是伊斯曼化工。我越來越確信這一點。」在1997年到2005年期間,施恩曾在柯達主管數碼成像業務。

坐享豐厚福利 柯達錯失轉型良機

作為膠捲的發明者和伊斯曼-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 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

喬治‧伊斯曼1854年生於紐約的沃特維爾,19世紀末創立了伊斯曼-柯達公司,一手將柯達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膠捲和相機生產商。伊斯曼在而立之年申請了膠捲的技術專利,隨後很快就變得非常富有。1919年,他將自己持有的柯達股份的近三分之一贈予了公司員工,當時這些股份約價值1,000萬美元。

1920年,伊斯曼成立了一家化工子公司來為柯達生產乙酸和其它成像用化工原料。在此後的50年裡,這一化工業務發展迅速,並獲得了令柯達都羡慕的眾多客戶。

在被母公司剝離以後,伊斯曼化工繼續拓展創新之路,並深度挖掘縫隙市場,比如香煙過濾嘴專用纖維和不含致癌物的塑料製品。

而柯達則在1975年發明了數碼相機,當時該公司的一名工程師開發出了一台烤麵包機大小的數碼相機原型,並且能夠捕捉到黑白圖像。然而,柯達卻未能充分利用這項創新。直到十年前柯達的膠捲業務開始出現嚴重萎縮後,該公司才憑藉Easyshare系列數碼相機產品努力在大眾消費市場追趕競爭對手。

本月初,柯達五年期信貸違約掉期已經處於令投資者十分失望的水平,其未來五年內債務違約的可能性高達92%。而總部所在的羅切斯特市似乎也成為了柯達命運的犧牲品。柯達一度在該市創造了6萬多個就業崗位,但現在這一數字已經萎縮至約7,000人。

伊斯曼化工調整公司文化

據對兩家公司都頗為熟悉的知情人透露,對公司文化的調整是伊斯曼化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這一調整已經幫助該公司擺脫了柯達的光環。比如,2009年3月,伊斯曼化工要求自公司CEO以下的所有員工都必須減薪5%以避免發生大範圍裁員。此舉效果明顯,當年年底所有員工的工資又恢復到了減薪前的水平。

1977年加入伊斯曼化工、並於2002年到2009年期間擔任公司CEO的弗格森(Brian Ferguson)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我們需要意識到,我們不是一個大家庭,而是一個工作團隊。我們在處理一些問題時遇到了諸多困難,理由是伊斯曼化工繼承了柯達的父權主義精神,比如就業終身制、一成不變的福利待遇以及日常的衝突規避制度。」

相反,柯達卻在員工待遇方面一直都非常慷慨。即使是在業務萎縮導致大規模裁員的情況下,該公司仍然為員工提供價值不菲的解聘費用。1998年,柯達全球員工多達8.6萬,而目前的員工總數則為1.88萬人。

柯達前高管肖恩布魯克表示:「當時,柯達根據工作年限為所有等級的員工提供離職費用。他們還繼續為退休員工提供醫療保障。」

到2010年年底,覆蓋了超過6.5萬名員工的柯達退休金計劃的資金缺口已經接近2億美元。根據該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報告顯示,2008年柯達的退休金計劃資金還盈餘超過20億美元,此後就一路下跌至目前的虧損水平。

領導風格迥異

柯達與伊斯曼化工的文化差異還體現在領導層的管理風格上。伊斯曼化工CEO羅傑斯(Jim Rogers)一直以實用和低調的行事風格著稱,他曾經是一名海軍飛行員和公司財務主管。而柯達CEO佩雷斯(Antonio Perez)則以領袖氣質著稱,而他所做出的一些支出決定一直都非常吸引媒體的關注。

佩雷斯毫不避諱地使用公司專機一事,也已經成為柯達退休員工在網上熱議的話題。作為奧巴馬總統就業和競爭力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n Jobs and Competitiveness)成員之一,佩雷斯居然在2006年與妻子一道搭乘公司專機飛往美國白宮參加棒球超級碗(Super Bowl)決賽的觀賽晚會。然而由於美國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附近的一個停機庫在暴風雪中坍塌損壞了柯達的專機,佩雷斯甚至決定租用另一架飛機。

根據提交的文件顯示,僅在2010年,佩雷斯將公司專機用於個人旅行的費用支出就高達309,407美元。從2011年開始,柯達公司決定,如果佩雷斯一年內的個人旅行費用開支超過10萬美元,他就要自掏腰包支付額外費用。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斯曼化工CEO羅傑斯在2010年很少將公司專機用於個人旅行。其2010年個人旅行費用支出還不到1萬美元,以至於伊斯曼化工在向監管機構提交的文件中都不願提及這一數字。

剝離激勵伊斯曼化工

在少數依然追蹤柯達股票的華爾街分析師之中,有三位分析師建議出售持有的柯達股份。相反,至少有七位分析師表示,伊斯曼化工的股票值得買入。湯森路透旗下專業評級機構StarMine認為,伊斯曼化工股票的真實價值接近其現有水平的兩倍。

伊斯曼化工獨立後的首任CEO蒂文波特(Earnest Deavenport)表示,如果沒有被從柯達剝離出來,該公司不可能取得目前的成就。

蒂文波特指出:「當時,柯達已經滿足不了化工集團對現金的需要。柯達也並沒有把化工集團生產基地的全球拓展視為母公司的發展戰略。」

被柯達剝離以後,伊斯曼化工不得不學會與陶氏化學(Dow Chemical Co)、BASF以及其它全球性大型化工企業展開競爭。伊斯曼化工永遠也做不到像柯達那樣在幾乎處於膠捲產業壟斷位置上的自鳴得意。

隨著能夠生產出質優價廉產品的亞洲競爭對手的紛紛崛起,柯達就一直在重重壓力之下無法獲得喘息的機會。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柯達在2010年全球數碼相機市場的佔有率約為7%,落後于佳能、索尼、尼康和其它競爭對手名列第七位。 2007年,柯達還以9.6%的市場佔有率位列美國數碼相機銷量第四位,但從此其銷量就一直在下跌。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巨人柯達驚傳將吹熄燈號 股價腰斬
財務緊 柯達授權Imax專利
柯達急籌錢 傳售照片分享網站
柯達的教訓 Google與蘋果當引以為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