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贵族尽失光环 130年“柯达”或寻求破产保护

人气 14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1月06日讯】百年品牌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可能在未来几周内依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寻求破产保护。市场估计,如果出售数字专利的努力失败,资金形势严峻、现金流短缺或将成为困扰该公司经营和引发破产的主要原因。

目前柯达在全球有1.9万名员工。这家始创于1880年,具有130余年历史的公司仍在做最后努力,试图卖掉部分专利。消息人士说,柯达正与潜在借贷者协商,拟采用债务人持有资产的融资形式贷款10亿美元,这将使该公司在进入破产程序后维持运营;该公司最快可能在1月或2月初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发言人称,该公司不会对市场谣言或猜测置评。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一旦柯达正式提出破产保护,公司将在法院监督下的破产拍卖中出售1,100项专利;获得破产保护,该公司得以继续偿还债务,并正常运营。

已收到纽交所退市警告

柯达本周二表示,他们已经接到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继续上市标准通知”,原因是柯达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面临被纽交所摘牌的风险。柯达表示,如果未来六个月内该公司无法提高股价,则有可能从纽约证交所(NYSE)退市。

若要保留上市资格,柯达还有六个月的时间。该公司必须设法令每个公历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至少在1美元,并且在此之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也要在至少1美元。

1997年时,柯达市值达到顶峰,当时的市值约300亿美元。到今天,这家132年的公司却准备申请破产,市值只有1.4亿美元。

高科技冲击传统影像

早在20世纪初数码科技刚给传统影像部门带来冲击时,柯达的管理层作风偏于保守,满足于传统胶卷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垄断地位,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没有及时调整公司经营战略重心和部门结构。

该公司在1975年发明数码相机,但从来没有成功地利用新技术,因而错过转型的最佳时机。

2003年,因为胶卷销售开始萎缩,柯达传统影像部门当年销售利润就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41.8亿美元,跌幅达71%。而自2005年以来,柯达仅有一年盈利,其它年份全部亏损。

与伊斯曼化工系出同门 却对比鲜明

1994年,为了帮助公司偿还债务,柯达剥离了旗下的化工业务。那时柯达仍是胶卷成像市场的领跑者,而伊斯曼化工则是生活在其母公司巨大光环下的一家小型企业。

此后由于数字技术给胶卷成像市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伊斯曼化工的市值累计上涨了71%至目前的55亿美元,而柯达的市值却大幅下跌了99%至1.85亿美元。

据路透社一篇详尽的报道指出,尽管系出同门,但柯达和伊斯曼化工的前高管、退休员工和市场分析师却对两家公司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在伊斯曼化工灵活地开拓新市场时,柯达却一直懒洋洋地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在伊斯曼化工的管理团队努力改善公司盈利状况之时,柯达却在数码相机给胶卷市场带来的灾难面前依然保持着员工的高福利待遇。

柯达的总部位于纽约州的罗切斯特市(Rochester),在该公司聘请企业重组专家后不久,去年9月份关于柯达濒临破产的传闻就已经沸沸扬扬。去年11月,柯达发出警告称,如果无法通过举债或出售公司部分专利技术组合筹集到5亿美元资金的话,该公司就可能破产。

哈佛商学院教授施恩(Willy Shin)指出:“现在,乔治‧伊斯曼留给后人的伟大遗产再不是柯达,而是伊斯曼化工。我越来越确信这一点。”在1997年到2005年期间,施恩曾在柯达主管数码成像业务。

坐享丰厚福利 柯达错失转型良机

作为胶卷的发明者和伊斯曼-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 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乔治‧伊斯曼1854年生于纽约的沃特维尔,19世纪末创立了伊斯曼-柯达公司,一手将柯达打造成全球最大的胶卷和相机生产商。伊斯曼在而立之年申请了胶卷的技术专利,随后很快就变得非常富有。1919年,他将自己持有的柯达股份的近三分之一赠予了公司员工,当时这些股份约价值1,000万美元。

1920年,伊斯曼成立了一家化工子公司来为柯达生产乙酸和其它成像用化工原料。在此后的50年里,这一化工业务发展迅速,并获得了令柯达都羡慕的众多客户。

在被母公司剥离以后,伊斯曼化工继续拓展创新之路,并深度挖掘缝隙市场,比如香烟过滤嘴专用纤维和不含致癌物的塑料制品。

而柯达则在1975年发明了数码相机,当时该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开发出了一台烤面包机大小的数码相机原型,并且能够捕捉到黑白图像。然而,柯达却未能充分利用这项创新。直到十年前柯达的胶卷业务开始出现严重萎缩后,该公司才凭借Easyshare系列数码相机产品努力在大众消费市场追赶竞争对手。

本月初,柯达五年期信贷违约掉期已经处于令投资者十分失望的水平,其未来五年内债务违约的可能性高达92%。而总部所在的罗切斯特市似乎也成为了柯达命运的牺牲品。柯达一度在该市创造了6万多个就业岗位,但现在这一数字已经萎缩至约7,000人。

伊斯曼化工调整公司文化

据对两家公司都颇为熟悉的知情人透露,对公司文化的调整是伊斯曼化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调整已经帮助该公司摆脱了柯达的光环。比如,2009年3月,伊斯曼化工要求自公司CEO以下的所有员工都必须减薪5%以避免发生大范围裁员。此举效果明显,当年年底所有员工的工资又恢复到了减薪前的水平。

1977年加入伊斯曼化工、并于2002年到2009年期间担任公司CEO的弗格森(Brian Ferguson)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不是一个大家庭,而是一个工作团队。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遇到了诸多困难,理由是伊斯曼化工继承了柯达的父权主义精神,比如就业终身制、一成不变的福利待遇以及日常的冲突规避制度。”

相反,柯达却在员工待遇方面一直都非常慷慨。即使是在业务萎缩导致大规模裁员的情况下,该公司仍然为员工提供价值不菲的解聘费用。1998年,柯达全球员工多达8.6万,而目前的员工总数则为1.88万人。

柯达前高管肖恩布鲁克表示:“当时,柯达根据工作年限为所有等级的员工提供离职费用。他们还继续为退休员工提供医疗保障。”

到2010年年底,覆盖了超过6.5万名员工的柯达退休金计划的资金缺口已经接近2亿美元。根据该公司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显示,2008年柯达的退休金计划资金还盈余超过20亿美元,此后就一路下跌至目前的亏损水平。

领导风格迥异

柯达与伊斯曼化工的文化差异还体现在领导层的管理风格上。伊斯曼化工CEO罗杰斯(Jim Rogers)一直以实用和低调的行事风格著称,他曾经是一名海军飞行员和公司财务主管。而柯达CEO佩雷斯(Antonio Perez)则以领袖气质著称,而他所做出的一些支出决定一直都非常吸引媒体的关注。

佩雷斯毫不避讳地使用公司专机一事,也已经成为柯达退休员工在网上热议的话题。作为奥巴马总统就业和竞争力委员会(President’s Council on Jobs and Competitiveness)成员之一,佩雷斯居然在2006年与妻子一道搭乘公司专机飞往美国白宫参加棒球超级碗(Super Bowl)决赛的观赛晚会。然而由于美国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附近的一个停机库在暴风雪中坍塌损坏了柯达的专机,佩雷斯甚至决定租用另一架飞机。

根据提交的文件显示,仅在2010年,佩雷斯将公司专机用于个人旅行的费用支出就高达309,407美元。从2011年开始,柯达公司决定,如果佩雷斯一年内的个人旅行费用开支超过10万美元,他就要自掏腰包支付额外费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斯曼化工CEO罗杰斯在2010年很少将公司专机用于个人旅行。其2010年个人旅行费用支出还不到1万美元,以至于伊斯曼化工在向监管机构提交的文件中都不愿提及这一数字。

剥离激励伊斯曼化工

在少数依然追踪柯达股票的华尔街分析师之中,有三位分析师建议出售持有的柯达股份。相反,至少有七位分析师表示,伊斯曼化工的股票值得买入。汤森路透旗下专业评级机构StarMine认为,伊斯曼化工股票的真实价值接近其现有水平的两倍。

伊斯曼化工独立后的首任CEO蒂文波特(Earnest Deavenport)表示,如果没有被从柯达剥离出来,该公司不可能取得目前的成就。

蒂文波特指出:“当时,柯达已经满足不了化工集团对现金的需要。柯达也并没有把化工集团生产基地的全球拓展视为母公司的发展战略。”

被柯达剥离以后,伊斯曼化工不得不学会与陶氏化学(Dow Chemical Co)、BASF以及其它全球性大型化工企业展开竞争。伊斯曼化工永远也做不到像柯达那样在几乎处于胶卷产业垄断位置上的自鸣得意。

随着能够生产出质优价廉产品的亚洲竞争对手的纷纷崛起,柯达就一直在重重压力之下无法获得喘息的机会。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柯达在2010年全球数码相机市场的占有率约为7%,落后于佳能、索尼、尼康和其它竞争对手名列第七位。 2007年,柯达还以9.6%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美国数码相机销量第四位,但从此其销量就一直在下跌。

(责任编辑:高静)

相关新闻
巨人柯达惊传将吹熄灯号 股价腰斩
财务紧 柯达授权Imax专利
柯达急筹钱 传售照片分享网站
柯达的教训 Google与苹果当引以为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