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城悼海難死者 市民難釋懷

人氣 29

【大紀元2012年10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雪兒、黃靜榮香港報導)昨日是「全港哀悼日」,大批市民參與了中午默哀,悼念十一海難死難者,一些市民表現傷感,忍不住落淚;也有市民以留言、心意卡、鮮花等方式向死難者送上最後的祝福。港燈就為海難死者舉辦追思會,為遇難同事祈禱,以及辦法事超渡亡魂。

「願亡者得到安息,傷痛者得到痊癒,家人得到安慰,香港人要團結,互勵互勉!主佑香港」「您們都展現了不死的意志,雖然最終都要離開我們,但是全港市民都在為您們送上最後的祝福。你們並不孤單。願死者安息,生者堅強!」陸續有市民到全港18區的公眾弔唁處,把留言寫在弔唁冊上,勉勵生者和為死難者祈福。

周女士帶著3歲的小孩在弔唁冊上留言,她表示,對事件難以釋懷,並感到無助和沉重,「是言語難以表達的震撼和難過」。她又說,很欣賞前線人員和熱心市民的表現,感到他們是在無私奉獻,「看到香港市民有人性光輝的一面,並非只顧自己或身邊人的生命,很令人感動。」得知道9歲女孩徐凱盈仍然危殆,她說,希望凱盈和家人都堅持下去,並會為她祈禱。

雖然海難已經過去幾天,但不少市民情緒仍未平伏。到禮頓山社區會堂弔唁的退休人士蔡女士,在弔唁冊寫下「一路好走」。她說,見到海難發生後,感到很難過,兩天都發惡夢,內容與死亡有關,來弔唁死難者也是一種抒發。

另外,在中環往南丫島的港外線碼頭,有過百名市民在壁報板貼上心意卡,向傷者送上祝福,並希望死者安息。

大批市民到全港18去的弔唁出簽弔唁冊,悼念十一海難死者(攝影:宋祥龍/大紀元)

港燈追思會五百人出席

港燈昨日於中環聖約翰座堂舉行追思會,悼念海難死者。約500名港燈員工及市民,穿著黑衣出席儀式。追思會內擺放38支白色蠟燭,象徵意外中38名死者,又為死者默哀。

理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何兆鎏出席追思會,悼念遇難的24歲港燈員工、理大碩士生許嘉偉。他感歎人生變數多,並形容學生許嘉偉生前開朗好學,下課後會主動留下發問。他又表示,學校會向死者家人退回學費。

追思會之前,幾百名港燈員及高層,包括港燈董事總經理曹棨森、營運董事阮水師等,中午12時在堅尼地道港燈總部默哀,悼念死難同事及親友。曹棨森表示,眼見很多無名英雄下海救人,及有不少善心人關心,令他感到人間溫暖,證明香港不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地方。他祝願仍在世的同事要堅強及繼續努力。

另外,港燈昨日下午在鴨舌洲碼頭為海難死者舉行法事超渡亡魂,百多名死者家屬參與,之後到事故現場海祭。有家屬情緒激動,需要人攙扶。

而港九小輪中午亦派船到海面做法事,該公司董事總經理伍兆緣說,為死者盡一點心意,希望他們安息。而在中環的港外線碼頭,港九小輪亦設有弔唁冊,讓乘客表達心意。

在海難中喪生的8歲女童甄子祈,她就讀的九龍塘官立小學師生昨晨在早會上默哀3分鐘。校長李帶生表示,子祈的哥哥在該校讀六年班,他在意外中和爸爸一起獲救,但媽媽和妹妹罹難,而他的情緒比較平靜,主動和爸爸說要上學,校長曾經鼓勵他,他表現得很堅強;至於和子祈同班的幾名同學較傷心,需要輔導。

九歲女凱盈仍危殆

南丫島撞船意外造成38人死亡,百多人受傷,昨日有1人仍危殆,1人情況嚴重,另外13人情況穩定留醫,78人已出院。

情況仍然危殆的9歲女童徐凱盈,原本參加港燈賞煙花團慶祝生日,卻遇上「死亡之旅」,她肺部積了大量海水,肺功能嚴重受損,要靠心肺機支持;她的父親徐志偉是港燈工程師,已在海難中喪生,媽媽、弟弟亦需要留院治理。凱盈多名親友昨日到東區醫院探望她,她的叔叔表示,自己數天未有睡覺,感覺十分疲累,不想接受訪問。

另一名情況嚴重的25歲港燈維修技工連家宏,繼續在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他的母親昨日傍晚探望兒子後表示,家宏傷勢好轉,可以說話及想喝東西,開口第一句說想飲汽水。她希望兒子堅強及儘快康復,並鼓勵兒子加油,連家宏亦回應叫媽媽放心。

撞船事件中亦有拯救人員受傷,包括首先趕赴現場的水警楊銘康,他在營救傷者上水警小艇時,被高處墮下的重型硬物擊中背部,背部肋骨和右膝蓋骨折,現時仍在醫院留醫。他憶述拯救過程時表示,當時船艙很混亂,有很多乘客受傷求救,但由於不少拯救人員乘坐較大型船隻,未能駛近出事港燈船,所以包括他在內的第一批拯救人員只有5至6人。

警籲助救援人士提供資料

被撞沉的港燈船「南丫四號」昨日就繼續泊在南丫島牙較灣,海事處、消防處和水警昨日就再登船蒐集證據。消防員集中在船尾,檢查損毀較嚴重的部份;海事處人員就乘小艇圍繞該船兜圈,拍下艘船的損毀情況,又進入船艙瞭解。至於港九小輪海泰號,昨午5時許由兩艘躉船被拖到油麻地避風塘停泊,等候有關人員進一步調查。警方又設立熱線91882710,呼籲撞船事件發生時協助救援的市民與他們聯絡。◇

相關新聞
十一海難增至38死 全港官民明日哀悼
梁振英版 「我爸李剛」 遭港人狂轟
港十一撞船慘案 專家:應停船救人
鄒頌華:國慶節,港殤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