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不度假?有沒有車?解讀德國特色的「窮」

人氣 32

【大紀元2012年1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亦笑德國報導)「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窮人」,「貧窮比例甚至高於捷克」,也許誰也不會想到這樣的描述會跟德國扯上關係,但這的確是聯邦統計局最新的調查結果。作為歐洲第一富國,德國在歐債危機中不斷對重債國施以援手,怎麼自家竟會有如此多的「窮人」?在德國「窮」的標準究竟是甚麼呢?

窮:月收入低於中等薪金60%

德國聯邦統計局最近公佈的《2011年歐洲生活》調查報告顯示,2011年德國貧窮人口的比例上升至19.9%,約為1600萬人,也就是說全德國有1/5的人是窮人,或是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的社會邊緣人。其中18歲以下的貧窮人口占19.9%;18到64歲的占21.3%;65歲及以上的占15.3%。

歐盟對「貧窮」的界定有統一的劃分標準,即「收入低」、「物質匱乏」和「工作時間少」,符合了這三大標準中的任何一個,就被定義為「窮人」:「收入低」是指那些月收入低於德國中等薪金60%的人,德國的貧窮人口大部份都屬於這一類。具體來說,單身者月收入低於952歐元,或者一個四口之家(父母和兩個未滿14歲的孩子)月收入不足2000歐元的,都屬於這一範圍。這類人在德國所佔比例為15.8%,約1280萬人。

「物質匱乏」是指,在9個匱乏的具體事項中,至少符合了4項的人。這9項分別為:無法及時支付房租或賬單;不能給住房足夠供暖;沒有用於額外支出的應急費用;不能保證至少每兩天吃一餐高質量的飯菜;負擔不起每年一週的渡假旅行;負擔不了私家車;沒錢買洗衣機;沒錢看彩電;沒錢裝電話。物質匱乏的窮人佔了5.3%的比例。

「工作時間少」是指那些每年工作時間低於正常工作時間20%的人,單身者每年的工作時間如果低於2.4個月,即在此範圍。這類人占的比例為11.1%。

有意思的是,「物質匱乏」的人大部份都是「收入低」者,但「收入低」的人中卻有高達3/4的人不覺得「物質匱乏」。這說明有些人雖然收入不高,但是錢卻夠用。專家指出,這些人包括很多兼職人員和打工的大學生,他們雖然因為收入不高,或者因為工作時間少而被納入了「貧窮」範圍,但不一定真的缺錢,比如那些能從父母那裏獲得生活費的大學生。

貧窮也有男女之別

在德國的貧窮人口中,女性明顯多於男性。報告顯示,德國的女性貧窮者達21.3%,遠多於男性的18.5%。其中又以18到64歲的女性貧窮者比例最高,為22.4%。這樣的結果跟女性整體收入偏低不無關係。前不久,聯邦統計局所做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在德國女性的整體收入平均比男性低22%。其中女性領導階層以及女性技術員的收入比同工作領域的男性低30%;從事學術研究的女性與男性的收入差距為28%;服務業和銷售員的男女工資差距為12%,男女收入差距最小的工作領域是辦公室文員,僅相差4%。

除了收入有別,男女在育兒中的角色也是導致女性貧窮人數較多的原因之一。比如一對夫婦離婚,未成年孩子通常會判給女方,這樣男方的工作和收入不會受到影響,但女方就可能因為獨自照顧孩子而無法繼續從事全職工作,甚至不得不失去工作,導致收入大幅下降。

學歷在貧富中扮演重要角色

從報告中可以明顯看出,學歷在個人貧富狀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歷低的人往往富裕程度也低,尤其那些只有普通中學(Hauptschule)學歷的人,三年來這類人的貧窮比例在不斷上升,目前已達到25.8%;而在有高等學歷的人群中,貧窮比例只有7.7%,並且一直呈現下降趨勢。

根據卡塞爾大學2010年做的一項調查,高學歷者就職後收入一般都不差。短期來看,FH(應用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收入更高一些,而長期來看,Uni(綜合性大學)畢業的學生在收入上更佔優勢:就職18個月後,Uni的學士畢業生每個月的平均毛收入為2241歐元,FH的學士生為2635歐元;Uni碩士畢業生的收入可達2803歐元,FH碩士生的收入更高,為3284歐元。但一名擁有Uni大學畢業文憑的全職人員,工作十年後的平均年毛收入能達到6.43萬歐元,而應用科技大學畢業的職員在同等條件下的年毛收入卻為5.94萬歐元。當然,收入根據專業的不同也有很大的變化,通常理工科專業的畢業生要比人文專業的薪水高。

貧富差距在逐步拉大

從最近的一系列調查報告中不難看出,歐債危機在德國造成了富人愈富、窮人越窮的局面。根據《德國經理人》雜誌每年做的富豪資產調查,儘管歐債危機肆虐,但德國富豪們的資產每年都在飆升,擁有10億歐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也在不斷增加。而另一個極端,德國的貧窮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10年的貧窮人口占19.7%,2011年已上升到19.9%。尤其那些長期領取失業救濟金(哈茨4)和低收入的人群,雖然政府不斷給他們提供資助,但他們的生活依然拮据,而且前景黯淡,看不到希望,更不可能正常地參與社交活動。很明顯,德國真正的貧窮在這裡,這類人大約佔了5%的比例。

今年公佈的《德國第四次貧富報告》也顯示,德國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2008年,德國10%最富有的人口擁有了德國私人淨資產的53%,這一比例比10年前增加了8%;而德國50%最不富有家庭的財產總和只佔了淨資產的1%,比1998年下降了4%。這樣懸殊的數字對比,一直被許多人所詬病,也有很多人直接提出應當針對富人徵收高額財產稅。不過,維也納「比較文化資產學院」的校長Thomas Druyen博士,曾在採訪中針對德國的貧富差距對《Cicero》雜誌表示,單看這樣的數據說明不了問題,因為數據只體現了富人佔有的財富,卻沒有表明他們在稅收和增加就業方面做出的貢獻。

總而言之,雖然很多國家都有貧富比例的調查,但由於對「貧窮」的界定不同,調查數據的含義實際上也千差萬別。在德國,不能去渡假旅行、沒有私家車等,都成了「物質匱乏」的特徵,也就是說,能做到這些並不意味著富有,而僅僅只是「脫貧」。但在某些國家,如果能做到這些,基本就已經算是富人了。所以,儘管德國比捷克的窮人多,但人們還是爭先恐後地想要移民到德國,而不是捷克,也許這就是數據與現實之間的微妙差別吧。

(責任編輯:文婧)

相關新聞
組圖:德國舉行美髯錦標賽
交流校園霸凌 國際學者拜會李永得
德以臨時工救失業  難解貧窮
德國貧富分化加劇 兼職和臨時工增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