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地震週年】堅強與重生(下)

——用生命詮釋人類的生存價值

人氣 68

【大紀元2012年03月11日訊】(大紀元特約記者楊樹森報導)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和海嘯過後給人們留下的是更大難以解決的課題。日本政府在震後40分鐘即成立災難對策小組,各大電視臺全方位的報導災民與災情,看不到被前呼後擁作視察狀的政府官員,也看不到救援隊如何艱辛救援的畫面,一切考慮災民的感受,媒體人員的行動必須顧及災民感受包括就餐。

海嘯一年過後,我們來到了宮城縣石卷市的一個海邊。這裡仍狼藉一片,被損壞的地表建築依然到處可見,一座座垃圾山的延伸伴隨著烏鴉嘎嘎嘶啞聲更使人倍感淒涼。

被擠壓變形的汽車殘骸(攝像:楊樹森/大紀元)

地震後產生的垃圾堆(攝像:楊樹森/大紀元)

汽車殘骸内的遺物(攝像:楊樹森/大紀元)

重視環保及資源回收的日本,在處理數不盡堆積如山的垃圾車時,也做足分類再回收利用的工序,也因此減緩了處理進度。

據現場管理員介紹,處理一座約20米高,分四層,總重量近16萬噸的垃圾山,甚至需要近兩年的時間。

處理垃圾(攝像:楊樹森/大紀元)

稍後,我們驅車離開了垃圾堆現場趕往臨時住宅區,親眼目睹浩劫後的淒慘,欲哭無淚的感受難以言表,車內明顯靜了下來。

一座座臨時住宅,儼然一夜間出現在了曾經是滿目瘡痍的大地上。這裡是位於仙台市明日長町的臨時住宅區,同時也是災區最早竣工的設施群。齊備的設施,合理的鋪設,舒適的環境是臨時住宅的明顯特徵。

一排排的臨時住宅(俯視)(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據仙台市市議會議員佐籐wakako女士介紹說,這次大地震後的海嘯才是禍害源頭。
在仙台市有四千座房屋一瞬間被海嘯吞噬,非常恐怖。受災特徵還有,由於丘陵下部地段的滑坡,房屋出現錯位,受損嚴重。

吸取十六年前的地震經驗,仙台設立了《生活援助款制度》,此次災民得以享受該制度,同時政府亦給予某種形式的援助。政府在11月通過《援款法案》。仙台將以補正預算的形式,將給予災民房屋、院牆倒塌的援助。

不過,佐籐議員坦言,災後最棘手的問題是廢墟清除後是否在海岸邊原處重建,為防止海嘯的再度吞噬,從海邊向內建7米高的堤壩、植防波林,百年後海岸地區變為林木區,道路,然後是住宅區。多層防護來保護市民。

僅仙台市產生的廢墟垃圾一年至一年半才可以清除,之後才可以幫助鄰縣災區處理垃圾。

此外,佐籐議員還特別感謝來自各地的志願者,他們克服了很多的困難,無怨無恨的承擔起了搜索遇難者屍體和清理垃圾的工作,沒有報酬,更沒有良好的環境。

日本政府救援的主要項目之一是火急建設臨時性的住宅,解決眾多災民的居所問題。但由於重災區屬沿海地帶,山多地少,要找到這樣的土地並不容易,致使臨時住宅全部竣工時日延遲。儘管如此,避難所的所有災民已獲安排搬入住宅區或臨時住宅區。

建築臨時住宅必須要具備一些特定的條件。如必須是未經受海嘯衝擊同時被視為安全地帶;確保上下水道工程可以順利施工的地方;再一點就是在建設中建材的搬運暢通的地方;同時可以確保建設戶數面積的地方。

到2012年 1月23日為止,日本政府在受災最嚴重的3個縣 :福島縣、宮城縣和巖手縣的898個地區建造了52,345戶臨時住宅。

海嘯中損壞的房屋(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經佐籐議員介紹採訪了一戶居住在臨時住宅的災民飯塚正宏。據飯塚介紹,居住在建有233戶臨時住宅區的災民分別來自受災的三個縣。該住宅區在是震後一個半月後竣工的首批住宅。房租停車場費全免。水電伙食自付,現在暫時規定居住期限為兩年,根據情況可能延長到五年。

飯塚介紹說,由於受災三縣屬東北較寒冷地區,防寒工事剛結束,室內終於保暖了起來。但是廚房和浴室還是比較冷。由於目前控制浴室水溫的遙控器還沒有配備,加熱時必須走出浴室來到廚房後才能操作,這一點是最不方便的地方。

飯塚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住所,他說,雖然防寒工事已結束,這裡由於是廚房並非客廳,所以有些冷,如果這裡也有防寒設備就更好了。

按照中國人說,兩房一廳的設計,兩個睡房分別是四個半榻榻米,大廳則是六個榻榻米的面積。

房間內電器齊備,原來每戶可以獲得日本紅十字捐贈六件電器用品。包括電視,電冰箱,洗衣機,暖水壺,微波爐,還有電飯煲。

佐籐wakako議員最後自豪的說道:日本雖然經受了地震海嘯的襲擊,在某種意義上講,縱觀世界,日本收容災民的臨時住宅的建設是最快的,設備精良也最完善。

飯冢正宏先生(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日本政府興建的臨時住宅的結構分為一室一廳、兩室一廳、三室一廳三種。建材方面臨時住宅採用的都是外牆板材,不但隔熱省能源,而且冬暖夏涼,並且抗震性能達到八級以上。

臨時住宅設有客廳、壁櫃、廚房、浴室、衛生間。基本設備包括:煤氣、空調、照明、窗簾。同時每戶還可以領到日本紅十字捐助的六樣家用生活電器:電視、冰箱、洗衣機、電飯鍋、電水壺和微波爐。住居免費,停車場免費,入住者只負擔水電煤氣的費用。老人和殘疾人住的地方都會增設扶手,門口設有輪椅通路。

臨時住宅内的風景(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由於災情緊迫,臨時住宅在初期興建時候還是有很多不完備的地方。現在時值冬季,天氣驟冷。政府開始為災民取暖又有了新的動作。

施工人員正在忙碌,對象是針對每家每戶進行的增設施工。給外牆板材加厚,同時裝配雙層門窗。增設擋風門,擋風窗,對廁所增設暖烘溫水洗淨功能,安裝消火器,改裝通道,停車場,增設水道防凍設備等等。

施工人員正在施工(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隔日,我們再次拜訪了大友美津子家。談話中,痛楚使她難以抑制內心的感情,時而泣不成聲。在臨時住宅建成之前,她們曾經有過三個月在家用車中生活的經歷。

不過大友美津子已經領取了援助金,「是銀行匯入到我們的賬戶。不管怎樣,現在急需的就是資金,事實上我們受到如此幫助會更加努力的。援助金也簡單快速的進入災民手中。針對那些房屋沒有完全損壞的家庭是否也可以入居臨時住宅的問題,曾經有過不同的說法,但是現在也廣泛地的被允許。想一想此事,日本人的做法是很平等的。即使受到政府的這樣的待遇好像還能聽到不滿的聲音,人的慾望很大的。」

大友美津子(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據大友美津子女士對災後政府的安排表示滿意,同時她還為政府打抱不平的說,「日本人對現狀卻習以為常,即使政府正常做事反而不能滿足,要求更大了。日本人太幸福也太過於依賴了。住進來的時候這裡的各種設施都已備齊,就連被褥等都已備好,我們是在直接就可以睡覺的環境下住進來的。政府給我們做到這種程度讓人感動流淚。再試想一下他國政府能做到這一步麼,我認為日本人太過於依靠了。」

她有四個外孫子,最大的今年上高二,每天放學都會來看望她,這也是每天最開心的時刻。她覺得政府可以提供這樣的住宅非常滿意,經歷過這次大災難,更令大友女士覺得生活上苦一點沒有關係,平安就是福。

大友美津子的外孫(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中川夫人和八十五歲的婆婆也同樣及時的住進了臨時住宅,婆婆是高齡老人受到了優先照顧。目前她們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對居住條件很滿意,如今也結交了很多新朋友。
的。

從內心講,她們不想回到以前住的地方,海嘯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去過,因為兒子就是在那裏遇難。婆婆想念兒子,拿出很多照片一個一個的講解著,對婆婆來講回憶成了思念兒子的一種寄託。

採訪中中川女士坦言,如果能解決核輻射的消毒的話,災後復興便會大步地向前推進。那些因輻射離開的年輕人,醫生等也會返回家鄉,地域再生也會有顯著的變化。

由於海嘯的吞噬,中川女士已經回不去之前的家。「因為那裏的建設許可是不會批下來的,所以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土地。市政府的方針是希望以地域為單位的集團轉移到其他安全的地方,但是人們會不會跟隨就看個人的想法了。集團(整體)轉移的話,政府還會分給贊助金以資助。據調查,有一半的人不想回到自己原先的地方了。」
[[3]]

中川惠美子夫人(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從集體到個人,在震災中處處都能找到為他人著想,給他人提供便利條件的事跡。總是在人們不經意中發生著。

其中包括曾一度成為全球焦點的石卷日日報社出版的手寫新聞。該報報導部部長武內宏之間斷的介紹了一年前的情形,我們報社門前襲來的海嘯大概有三米高,與此相鄰的城市據說達到了十六米的高度。真的來了那麼巨大的海嘯時,人類除了逃跑,別無他法了。我又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311地震海嘯發生時,整個建築物遭到水淹並且停電。印刷機也難逃此劫,被海水淹沒而無法使用。整個報社上下眾志成城從3月12日開始到17日,連續六天採用手寫的方式繼續發行牆報,及時將災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報及復興狀況送到市內的各避難所,確保了災民們能及時瞭解震災動向。
[[5]]

手寫發行牆報(攝影:石卷日日報社提供)

回憶當初,他說,「現在回過頭來想一下。我們當時完全投入進去了。也並非完全是使命感促使我們去做這件事情。現在回想起來,能夠讓我們決心即使手寫也要傳達信息的原因,與其說是一名記者的所為,倒不如說是作為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一位民眾,出於人的本能想要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所做的。用我們的行動向人們傳遞資訊,消除人們心理的陰影,時刻保持和外部的聯繫。所以拋開記者的角度,作為一個普通的人來講,即使手寫也要去這件事情,當時就是這樣的心情。」

華盛頓郵報報導了日日報社的敬業精神。被國際新聞協會授予特別獎項,同時也獲得2011年第五十九次菊池寬賞。當時的部份報紙儲存在美國華盛頓新聞博物館裏。

正如佐籐議員介紹說,地震的危害遠不及恐怖的海嘯吞噬,因為在日本,學校是最安全的避震場所,然而卻難逃海嘯的危運。

大川小學校位於宮城縣石卷市。海嘯到達時是當地時間3月11日的15點36分左右,當時校舍內的學生共計一百零八名,其中七十名在海嘯中失去了幼小的生命,四名下落不明。九名教師死亡,一人至今仍然杳無音訊。另外校車的司機在此次海嘯中也失去了生命。

這一天,宮城學院女子大學學藝學部的師生來到大川小學校送上鮮花,集體祭奠失去幼小生命的學生們。同學們的表情莊嚴肅穆,心情沉重。

大川小學校(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宮城學院女子大學的新免貢教授帶著這班學生前來拜祭,他說,「我現在在仙台市內的一所大學中任教。我們帶領學生們走出校園,追尋此次震災的足跡。針對如何建設安心社會,我們請教過專家。同時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孕育出自己的觀點,切身去體會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把愛獻給我們的社會,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而存在,鑒於此我將她們帶來感受。很幸運的是通過熟人的介紹我們找到了這裡,體會到了這次震災的殘酷性。失去的人不會回來,倖存的人雖然很痛苦,但是還要繼續勇敢的走下去。希望學生們能互相體會此種情境。為了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美好,來此感同身受後重新出發。」
新免貢教授(攝影:楊樹森/大紀元)

學生們走出了校園,步入了社會,體察著災情,抒寫著人生主題。

從內心講作為記者的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可貴。對社會,對失去的生命,同學們心存莫大關心,同時又有一種精神力量被釋放出來。深入災區感同身受,體會到了災民們的所思所想及日本政府人性化的施政。我們經常聽到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呼籲,但是真正的這種和諧在哪裏呢,我們所有的記者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2012年元月,災區的第一個新年恍然而至。新年伊始,在不堪回首的2011年,時間寄望人們記住此時的教訓,不要忘記曾經的輝煌。日本人不會沉淪於災難中不拔,他們擁有更多的向上精神。飽嚐了一年的風雨後災民們迎來了第一個新年,他們會用各種方式慶祝新生,把堅韌,堅強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8]]

災區迎接新年(攝影:姚海龍/大紀元)

災區迎接新年(攝影:姚海龍/大紀元)

我們不得不感嘆日本民族的高素質,宏大的包容心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人類只有順天意而行天之道,在大自然面前心存敬畏,人類便會書寫出美好的篇章。我們祝願他們能勇敢的,堅定的站直身軀再造輝煌!

(責任編輯:樂慧)

相關新聞
AAACC日本地震賑災晚會
日本地震台灣援助  野島剛感念
日本地震衝擊電器產業供應鏈
蔡詠梅:日本地震,中國腦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