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 與 昇華

彭坤炎漆藝創作與推廣之路

賴月貴
font print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據考證,中國漆器歷史源遠流長,已七千多年;然而漆工藝術,因日本對漆的喜愛,加以鑽研漆器技法,使漆器和生活結合一致,漆工藝術因而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的英文「Japanese」即為漆的代名詞。

彭坤炎沉浸於漆藝創作已二十多年,自14歲起半工半讀,在唐木家具從事塗漆工作。唐木家具通常外銷日本,日本人一向對品質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個細節都不馬虎,得要通過百分之百的檢查。這樣的工作經驗,影響了他日後創作作品,力求完美的態度。

服完兵役之後,彭坤炎當起了代工業的小老闆,生意上又和日本人有密切的接觸,他工作勤奮、頭腦靈活以及熟悉台灣木器加工的產業鏈,於是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當時一位日本友人,植村修先生告訴他,「漆」在日本不只是塗家具,它還大量被應用在器皿上,例如碗、筷等,更廣泛的用途;而且漆工藝術還是日本五大重要創作藝術之ㄧ。植村修的這番話引起了彭坤炎莫大的興趣,他決定一窺漆工藝術之堂奧。植村修從日本帶了材料和工具書給他,彭坤炎如獲至寶,1986年毅然決然,投入堆漆創作。

10月孕育一件作品 創作過程艱辛


專注工作的彭坤炎。(圖片:彭坤炎提供)

彭坤炎日夜參照著書本,用心鑽研、創作。堆漆創作的媒材是天然漆,技法是將天然漆調製成濃稠狀,從底部開始堆起;為了掌握天然漆與空氣接觸後的質變特性,讓漆的黏性及凝固度發揮到恰到好處,每天僅能以一公分的進度,一次又一次的堆砌。堆砌到所要表現的形狀,即是作品的粗坯,然後運用雕刀,將粗胚雕成,其所欲展現出的「力」與「美」,再經過色彩紋理的設計,砂紙的研磨,最後上色、髹飾〔註1〕完成;製作一件作品,常需要歷時10個月以上的時間。

在數次的堆疊成形後,再以數十次的塗漆、研磨動作,來呈現平滑的表面,耗時費工,這要有極強韌的耐力才能辦到。對於他艱難的創作過程,友人曾以四句話來形容:「ㄧ日兩三滴,百日初成氣,反覆打磨再髹飾,半年始見有生氣。」因此,每當一件作品完成時,即是他無比的安慰與再創作的動力。

他獨特的堆漆造型,線條律動優美、色澤鮮豔、質感溫潤,在台灣各地展出備受讚歎,已獲得全國美展等各大獎項,連續十幾年應日本漆工協會邀請,參展東京明治神宮舉辦的漆之美展覽。

2006年獲頒「日本漆工協會會長賞」,獲得日本王室親王,桂宮宜仁殿下接見與嘉許。「日本漆工協會會長賞」歷年得獎者,均為日本人,彭坤炎是第一位以外國人身分獲得該項殊榮,在藝壇堪稱為「台灣之光」。然而風光的背後,很少人知道他的創作過程,其實是非常艱辛、不易的。

日本學習之旅 技法境界獲提升


彭坤炎漆藝作品《大地》(圖片:彭坤炎提供)

創作期間,彭坤炎為了使創作的境界不斷提升,他希望能和其他藝術家一起切磋交流,故參加了台灣舉辦的各種美展;1992年起,屢屢獲獎讓他信心大增。日本藝術界十分重視倫理,堆漆藝術代代相傳,有的已傳至第二十八代,由於彭坤炎刻苦耐勞,又懂得敬老尊賢、虛心請教,深得日本藝術界前輩的認同,逐漸融入日本的藝術圈,受邀到日本參展。

百聞不如一見,無數次到日本參展機會,也是彭坤炎的學習之旅;他拜訪藝術大師的工作室、參觀了漆工藝的產業鏈、採買一些工具和材料,從中學習、吸收到許多專業的養分,不論在技法或創作境界上,皆獲得頗大的助益。這段學習之旅,還讓他看到日本政府對藝術、文化的重視;在日本,「人間國寶」肩負著傳承使命,不僅代代相傳、厚實扎根,也是一種殊榮。

創作路上多寂寞 蛻變是昇華


彭坤炎漆藝作品《綻放》 (圖片:彭坤炎提供)

辯證的看,凡事都有正反兩面,有利有弊。參加比賽、得獎,對初期創作者是一種鼓勵,但當達到某種境界後,得獎反而變成一種壓力;藝術家比一般人敏感,情感也較豐富,達到顛峰後怕掉下來,那種害怕江郎才盡的苦悶,會讓他們喪失前進的動力。兩年前彭坤炎的創作生命達到巔峰,突然在參觀完日本諸多精美藝術作品之後,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再也突破不了了;在一陣患得患失後,跌到了谷底。

他將自己封閉了起來,每天關在工作室裡,不接任何電話,不吃不睡也不再創作,好似患憂鬱症一樣。他將心中的苦悶對一位前輩述說,意外的是那位前輩告訴他:「一切都是好事,低潮期是很多藝術家都會碰到的情況,當你創作到好像再也無法突破、對自己很不滿意時,代表你已遇到瓶頸,也就是將要昇華到另一個境界了;如蟬脫殼、蛻變般的痛苦,但卻不是壞事。」

一語驚醒夢中人,彭坤炎回到工作室;他告訴自己,碰到困難如果逃避,則以前的努力將成泡影,唯有勇敢面對,才是突破困難的方法。現在的他又充滿了陽光、埋首於創作。

促進中日交流 願當幕後推手


彭坤炎漆藝作品《伸》,榮獲日本漆工協會會長獎。(圖片:彭坤炎提供)

數十年的耕耘,彭坤炎在日本藝術界,已建立了很好的人脈;有感於漆工藝術在日本得到了發揚,他興起為國內的美術界,及漆藝界盡一份力量的念頭。1998年和2004年,分別在台灣舉辦了兩次「中日國際漆藝交流展」,他隱身其中,成為默默付出的幕後推手。

他邀請文化局共同參與,他希望能安排各級學校老師和學生來參觀展覽,讓大家認識到什麼是堆漆藝術;交流展除了帶給國人,美之視覺饗宴外,也讓文化藝術融入教育、向下扎根。他期盼政府能借鏡日本,擬定一套完整的百年大計,讓台灣的藝術家,不必再辛苦地獨自摸索。

新竹縣政府今年9月,計畫舉辦第三次「中日國際漆藝交流展」,日本漆工協會成員,丸山高志和許多漆藝界的藝術家會前來參展,這將是藝術界的一大盛事。邱縣長強調,可將文創與觀光結合,帶動地方繁榮發展,彭坤炎謙虛的說:「也算做了一次國民外交吧。」◇

註〔1〕: 據《康熙字典》與《古文典記》注解,「髹飾」意指把天然生漆,塗飾在器物表面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張雪卿台灣台中報導)從2007年開始在全球巡迴演出的神韻藝術團魅力無法擋!吸引無數粉絲年年觀賞、百看不厭。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兼任副教授、漆藝藝術家賴作明伉儷即是神韻最忠實的粉絲,2010年4月17日晚間,四度觀賞神韻的賴作明說:「人生最美的事情莫過於來看這個表演!只要神韻到台灣來,我每次都會來,看到我不能看為止!」
  • 今天是植樹節,台中市豐原漆藝館今天邀請百名民眾認養栽種百棵漆樹苗,共同為館區唯一的老漆樹繁衍新一代,大小朋友在植樹節種植樹苗傳承新生命,更為地方推廣漆藝盡心力。
  • 跌斷肋骨扭傷脖子,常須戴著醜醜的輔具出門,漆藝設計師陳愷靜透過漆工藝術替輔具妝點,使復健用的輔具變得與飾品一樣美。
  • 肯塔基州Lexington 市之Headley and Whitney博物館即日起至11月10日推出「閃亮的傳承-王清霜家族當代台灣漆藝之美」特展,此次係由美國肯塔基大學及肯塔基州Lexington市Headley-Whitney博物館及文建會所屬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共同策劃主辦,並由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教授Andrew L. Mask先生策展,配合美國肯塔基大學亞洲藝術節期間,介紹台灣具有文化特色和創作新意的漆工藝創作品,宣揚台灣優美之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發展,同時藉以促進台美間之文化交流和友誼並建立博物館未來合作機制。
  •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漆器技藝雖源自中國,但近代的漆藝因日本發展精緻的漆器藝術與生活工藝文化,漆器成為日人的生活必需品。承傳日本技藝精髓的陳火慶先生,在1986年獲薪傳獎,「臺灣漆藝之父」美名始傳。為紀念其逝世十周年,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將珍藏的50餘件典藏品,及向家屬、私人商借收藏品共百餘件,從11月開始展出明年1月1日。
  • 新竹市漆藝藝術家彭坤炎以作品「祥瑞之光」獲得日本第19屆「漆之美展」農林水產省林野廳長官獎。新竹市長許明財今天頒發表揚狀,肯定彭坤炎的成就與貢獻是「台灣之光」。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