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在地人聲】

建築師張仲良:催生戶外劇場 推動文化藝術

人氣: 16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4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文敏台灣苗栗報導)張仲良是建築師、音樂推廣志工、詩人,集多項才華於一身,為提升社會藝文水平,在苗栗縣各鄉鎮多方奔走、犧牲奉獻,催生小型露天劇場,規畫活動,結合藝文、音樂表演,發揮文化創意產業。

張仲良就讀成大建築系時熱衷國樂社,音樂素養頗高,彈得一手好琴,文學造詣深厚,詩文寫作、演講,樣樣精通,研究所就讀台大農工所-鄉村建築與環境組,如此背景,影響他極為深遠,往後走入社區營造,鄉野音樂藝文推廣,走入部落,催生原民戶外音樂會。

張仲良表示,年輕時念的是工學院,後來轉農學院、商學院,目前就讀育達行銷研究所;從較硬的工學院到相關生活環境與地方行銷的農學院、商學院,生命的軌跡是有跡可循的。

苗栗縣在張仲良推動下,一些鄉鎮近來陸續開闢戶外劇場,頗具藝文氣息的造橋火車站的造橋驛池劇場,提供音樂家演出與新秀音樂家磨練的舞台,營造人文藝術村。其他,還規劃斷橋劇場,希望藝文展演結合龍騰斷橋的「美麗與哀愁」,打造世界級古蹟劇場。

張仲良覺得戶外劇場演出,既節能減碳又較隨興。(攝影:許享富/大紀元)

張仲良也力推空間潛力很大的獅潭鄉百壽村,紙湖溪兩岸可做成碗型劇場;銅鑼的牛背山公園,視野壯闊、景色怡人,更是現成的碗型劇場;他說,處處可以是點,可大可小,設計者要懂環境美學,再加以改造。

張仲良從硬體設計,走入環境景觀設計,力推戶外劇場;他說,「空」的環境,對人的環境影響很大,老街、空街道在景觀設計部分強調機能性和美學。他表示,以造橋火車站為例,原來雜草叢生的造橋火車站,蛻變為公園,舞台在哪?觀眾席在哪!到處都是舞台、都是座席,多方性的舞台,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演出。

張仲良說,男女山歌對唱,從拱橋兩端慢慢靠近,所以由劇場觀念衍生到鄉土劇的未來催生,可變成文化創意產業,未來延伸效益是很強大的,由此捕捉到很多地方可做劇場。

張仲良指出,頭份老街、頭份中正館,前面有一凹處玄關,質感設計好點,就是劇場表演舞台,表演者有各種樂器,不能日曬雨淋,觀眾席有點樹蔭更好,淋雨沒關係,演出精彩,穿雨衣觀賞音樂會,令人震撼。

張仲良從「小茶館的故事」,啟發室內劇場,他覺得音樂廳動輒耗資幾千萬、億萬,享受者有限,空調管理維護不易,不如化為數百個小劇場,戶外演出既節能減碳又較隨興。他說,戶外音樂會是資源價值的創新,可創造地方品牌,用鋼琴做媒材,是忙亂時間的調劑、生命情調的營造、人際關係的潤滑、地方產業文化的加持。

(責任編輯:劉淳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