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沉沒百年 命運懸疑仍牽動人心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4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綜合編譯)號稱「永不沉沒」(The ship is unsinkable)的泰坦尼克豪華郵輪於1912年4月15日在大西洋撞冰山不到3個小時後沉沒,超過1,500人罹難。週日(15日)正值100週年,世界各地週日舉辦各項紀念活動紀念這場悲劇。

由英國南安普敦出發(Southampton)、重走一遍泰坦尼克當年航線的「巴爾莫勒」(MS Balmoral)號,以及由美國紐約市開航的「旅行號」(Journey)郵輪,共搭載1,700多人,週日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地點,即加拿大紐芬蘭(Newfoundland)外海640公里處會合,進行追思哀悼,並重現百年前的部分情況。

「巴爾莫勒」船長在船上時間週六晚11時40分宣布撞上冰山,並發出求救信號,到週日凌晨2時20分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時刻,牧師率領眾人祈禱,將3個花環投入海中。同時,樂隊演奏泰坦尼克樂隊在沉船時不斷演奏的聖曲《願與我主相近》(Nearer My God To Thee)。郵輪也在夜色中鳴笛,乘客莫不傷感悼念亡魂。

另外,當年建造「泰坦尼克」的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市(Belfast),週日為一個紀念公園揭幕。這個公園建有一個9公尺寬的基座,軸承著5個刻有1,500多名泰坦尼克遇難者名字的青銅牌匾。這是首次所有船難者的名字被同時刻在一個紀念碑上。 
[[4]]
貝爾法斯特船塢週六也特舉行了一場紀念音樂會,吸引16,000人參加。

此外,當年有百位泰坦尼克號死難者安葬於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當地安排燭光遊行,民眾跟在一輛馬車後面,馬車上有一具象徵性棺木。午夜過後,當年在接獲「泰坦尼克」最後一封電報的時刻,大家默哀一分鐘。

載有2208名乘客及船員的「泰坦尼克」號,1912年4月14日深夜11時40分在北大西洋撞冰山,翌日凌晨2時20分完全沉沒,造成1,500多人死亡。

不論貧富 大難來時無處藏

100年過去了,這場世紀海難依然牽動人心。泰坦尼克熱潮能歷久不衰,是因為船上的人,不論貧富,都將面臨生死抉擇。

這100年來,不時有關于泰坦尼克的電影、電視劇和書籍不斷湧現,事實上由郵輪撞冰山至沉沒之間2小時40分鐘所發生的一幕幕捨己為人或貪生怕死故事,恰似一部扣人心弦的電影或小說。

泰坦尼克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郵輪處女航,船上的乘客按身份地位分成3個等級。不過,從泰坦尼克撞冰山那刻都變得次要,因為不論貧富,大難來時都得面對生死抉擇。

這夜,船上四處都可見到勇氣和人性光輝。有生還者見到船長史密斯(Edward J. Smith)在沉船時仍竭力高舉一名孩子出水面,直至他呼出最後一口氣,獨個兒死在駕駛艙內。

不少男乘客因為遵守「先救婦孺」政策,留守等死。馬文跟新婚妻子說:你先走,我要在這裏多待一會兒。妻子登上救生艇時,他送上飛吻,兩人自此陰陽相隔。

美國富豪古根漢(Benjamin Guggenheim)知道逃生無望,跟助手返回船艙,換上全套禮服,坐在甲板椅子上抽著雪茄、喝著白蘭地,有尊嚴地等候死亡來臨。

也有自私的懦夫。泰坦尼克號的東主伊斯梅(J. Bruce Ismay)為保命,不管郵輪上仍有婦孺,偷偷登上救生艇。他之後雖多活了25年,卻被冠上懦夫的惡名。

男乘客巴克利就穿女裝扮女人登上救生艇。那些在救生艇上,因怕沉船而竭力用船槳推開企圖爬上艇的人,同樣醜陋。

倖免於難的名人

命運捉弄人,有人原本計劃搭乘這班死亡之航的人卻躲過了這場災難。

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是無線電報的先驅,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當時航船配備無線電通訊室,便以馬可尼命名。白星航運公司為這位發明家提供泰坦尼克免費處女航船票,他卻因工作原因搭乘另一艘遊輪,僥倖躲過一劫。然而他的發明挽救了泰坦尼克號約七百乘客的生命,所以事後更獲「英雄發明家」殊榮。

德雷塞(Theodore Dreiser),著名美國作家,代表作《美國的悲劇》(American Tragedy)與泰坦尼克慘難倒是無關。

赫爾希(Milton Snavely Hershey),好時巧克力的那個「好時」就是他的名字——Hershey。

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融家J.P. 摩根本人了;

莫特(John R. Mott),194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頗具影響力的基督教青年會(YMCA)佈道者,當時獲贈白星航運公司免費首航贈票,卻婉拒商家好意,轉而自費搭乘別家廉價遊輪前往紐約,因此倖免於難,如有神助。

悲劇真相依然引人探索

災難之夜過後,705名倖存者的生命徹底改變,留下了永難平復的傷痛。人們十分關心他們獲救後的生活態度和心境變化。2012年,威爾遜(Andrew Wilson)出版了紀實文學作品《泰坦尼克號的陰影》(Shadow of the Titanic),用文字記述了倖存者難以言說的苦澀和不安。

有些人注定要為這場災難背上永遠的臭名,譬如泰坦尼克號締造者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董事長伊斯梅(Bruce Ismay);有些人注定要承受一輩子的煎熬,譬如阿斯特(Madeleine Astor),丈夫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為了救她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那時候他們結婚剛半年。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還引發了另一番永遠也逃不脫的拷問:真相究竟是什麼?郵輪下沉之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比如說,一號救生艇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者問得再具體一點,當時的蘇格蘭準公爵、也是1906年奧林匹克擊劍獎牌得主達夫-戈登(Cosmo Duff-Gordon)跟他的夫人到底做了什麼?據說,準公爵夫婦給了救生艇船員每人5英磅(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錢),並且拒絕救助落水者。

媒體曾大肆報導此事,並指責他們膽怯、賄賂而又冷酷。後來英國貿易部調查委員會認定,達夫-戈登並沒有阻止船員救人,但是他的「花錢買命」之舉仍難逃詬病。

面對調查組作證時,達夫-戈登的妻子在交叉詢問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記憶之不可靠,危急狀態下個人力量之脆弱,以及瀕臨意識模糊之際對是非問題之心理落差。一言以蔽之,她面臨著「生存困境」。像達夫-戈登這樣的倖存者,勢必要接受精神上和道德上的雙重折磨。

懸疑題材 藉此挖掘人性善惡抉擇

要解決倖存者敘事所編織的道德兩難,或許只有小說能做到了。夏洛特•羅根(Charlotte Rogan)的文學小說處女作《救生艇》(The Lifeboat)就是這樣一部引人入勝卻又引人不安的作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語言,借助豐富細微、扣人心弦的敏銳筆觸,巧妙地置入了倫理困境問題。

羅根在《救生艇》中提到了1914年夏天沉沒的遠洋郵輪「亞歷山德拉女皇」號(Empress Alexandra)。這一情節是虛構的,這場災難也是虛構的,但是這個情節的靈感來源就是「泰坦尼克」號。

新婚夫婦格蕾絲•溫特(Grace Winter)與亨利•溫特(Henry Winter)共度蜜月,不料乘坐的這艘橫渡大西洋的郵輪起火沉沒了。正如阿斯特所做的那樣,亨利也設法為妻子謀得了一席之地,這是最後一艘救生艇上的一個救生座位。

格蕾絲與38位陌生人困在同一艘救生艇上,開始了海上求生之旅。救生艇在海上漂流了三個星期後獲救,然而這三個星期卻是人性最醜陋的體現。乘客各懷鬼胎,見死不救、猜忌、陷害之事層出不窮。

其間作者成功碰觸到善與惡、對與錯、黑與白之間的抉擇,預計將成為2012年最具話題性的小說之一。

相關新聞
雨刷故障 特斯拉召回逾1.1萬輛賽博皮卡
仁愛礁衝突 菲律賓:已向北京發出外交照會
全球芯片封裝龍頭日月光:將擴大美日墨產能
美制裁助伊朗軍方影子銀行網絡 含香港公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