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談寒食 追思介子推

琴心
font print 人氣: 119
【字號】    
   標籤: tags:

寒食清明節與端午節是中國兩大紀念性節日,神州大地上,北有介子推,南有屈原。綿山因介子推而萬世清秀,汨羅江因屈原而蜚聲至今。中華人物的偉大情操,與壯麗山河交相輝映,共同締造了中華燦爛的文明。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重要節日,也是春遊踏青的好日子。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民國廿四年(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其實,「清明」本是中國黃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但因何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一枝獨秀,被當做隆重的節日,而且歲歲年年成為人們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呢?這就得追述到一個被遺忘的節日——「寒食節」,以及賦予了「清明」不朽靈魂的人——介子推。

放火燒山逼不出

故事發生在二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西元前655年,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父王寵妃驪姬的迫害而背井離鄉,踏上流亡之路,歷十九年,備受艱苦。在衛地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重耳絕糧,命若懸絲。隨臣們找不到一星半點的食物,這時候,介子推端來一碗肉湯給公子喝下,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性命得保。事後,重耳方知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湯救了自己。

重耳很感動,說日後定要報答,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但願公子復國為君,政治清明,百姓安樂,臣願足矣。」西元前636年,重耳入主晉國,即為晉文公。他歸國即位後,大賞群臣,所有人都跑來向重耳邀功請賞,就連曾經在逃亡時背棄他的人也獲得了賞賜。介子推認為重耳復國是天意,而二三子貪天之功以為己力,與竊賊沒什麼不同,於是背上老母到山西的綿山隱居。

晉文公得知後便來綿山找介子推,介子推不肯相見。晉文公聽信大臣建議,讓三面放火燒山以逼介子推母子出來。火熄後,才發現母子相倚死在一株大柳樹下,樹洞裡留下血書言明心志: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追悔莫及然而無力回天,將介子推安葬在介公嶺上,並立廟奉祀。將綿山封為「介山」,作為祭田,所以綿山也稱介山。為哀悼介子推,他下令介子推身亡之日為寒食節,民間寒食一月,不得舉火。每逢寒食節,天下禁火,吃涼食以寄哀思。至曹操荣登魏王寶座後,將寒食節改為三日。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想起介子推的血書,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當日,也就是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清明節由此除了節氣的屬性外,也寄寓了君主治國的理念。

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使得晉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晉國也成為當時的中原霸主。每逢寒食節,百姓都登上綿山進行祭拜,並成為風俗。後來該節日慢慢推而廣之,演變成為祭祀自家祖先的活動。

古代「黃金周」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二日,發展到隋唐時代,寒食與清明相通,除傳承了紀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插柳外,拜掃、祭祖、郊遊已蔚然成風,還增加了蹴鞠(踢球)、踏青、鞦韆、鬥雞、鏤雞子、牽鉤(拔河)、賦詩、賞花等十餘種活動。尤其是在唐代朝廷將「寒食展墓」定入開元五禮中,寒食祭祖掃墓之俗更為盛行。

為方便官吏回鄉掃墓,唐朝中晚期又為寒食和清明頒布假期,開元年間是四天,及至貞元六年,又加為七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古代「黃金周」。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遼、金、元、清四朝,寒食節同樣受到了高度重視。

儘管唐朝時,寒食與清明節已經合過,稱作寒食清明節,但是寒食節的大名仍在。近現代以後,清明逐漸越俎代庖,最終徹底取代了寒食而獨存,寒食節祭祖掃墓等風俗都在清明節中保留了下來,而禁火吃冷食的傳統卻漸漸消亡,剩下一些寒食節的殘片,例如:祭祖掃墓的時間,一些地區是在清明前三日;清明時吃冷雞蛋、發糕等。

情操與山河交相輝映

在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寒食節曾經對中國傳統文化道德、文學、藝術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寒食清明節與端午節是中國兩大紀念性節日,神州大地上,北有介子推,南有屈原。綿山因介子推而萬世清秀,汨羅江因屈原而蜚聲至今。中華人物的偉大情操,與壯麗山河交相輝映,共同締造了中華燦爛的文明。也深深影響了整個東方各民族文化風俗。

雖然,清明節的文化風俗源出介子推,而介子推卻隨著清明的秀出再次功成身退。唯有綿山(介山)的遺跡永遠不忘他忠孝清烈、功不言祿的淡泊精神。這種人格精神曾被視為中華之魂,被中國古代社會推崇備至;介子也是被歷代立廟祭祀的神。

《列仙傳》裡說他姓王,名光,字裕,記載著他成仙以及成仙之後濟世的事蹟。如今,綿山地區民間還流傳著綿山祈雨靈驗的美談,介神廟(介公祠)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古蹟。

介子推割肉奉君寧死綿山不願做諫臣,品格的清奇高潔非一般人能理解。出仕奉君則順天意竭誠盡忠,歸隱修心則節不移雖死無恨。忠君只為君清明,君主清明百姓才能享太平。死而何懼,懼的是活著不能保住美德。而今多少人不是為爭權奪利而不擇手段?多少人還知道介子推,多少人還能感悟介子推為清明政治而化身「清明」的肝膽和忠魂?

寒食遠逝憶介子,士甘焚死不公侯。清明千古精魂遠,江山何時復清明?

本文轉自218期【新紀元週刊】「文化藝術」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6/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靜嫻綜合報導)2011年2月17日是黃曆正月十五日,這天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正月是黃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的重要傳統節日。
  • (大紀元靜嫻綜合報導)今年是兔年,中國傳統上的過年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直到過完正月十五花燈節才算結束。主題基本上圍繞著感恩過去一年來神明的保佑、為來年祈福以及祭祀祖先、追溯傳統等 等,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
  • 元宵節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象徵著春天的到來,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或燈節。
  • 情人節,也譯作瓦倫丁節,同很多其他西方著名節日一樣,都與宗教及信仰有著很深的文化歷史淵源。每一個節日都有一個遙遠的 傳說,這些被當代人視為傳說的故事,也許就是真實的歷史顯現。
  • (大紀元記者謝萍萍馬來西亞巴生報導)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被視為中國新年的最後高潮,因為過完這一天,人們就要進入新的一年的生活,所以大家都會齊集一堂歡慶這一天。
  • 作為黃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由於與傳統的寒食節和上巳節日期臨近,逐漸整合了後兩者的傳統習俗,演變成具有祭祖、掃墓、踏青等一系列習俗的重要中國傳統節日。
  • (大紀元記者洪梅韓國首爾報導)4月6日是韓國寒食節,這是自古以來源自於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韓國幾千年來一直在沿襲和承傳著這個節日。在韓國,寒食節和中秋、端午、新年一起並稱為韓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 (大紀元記者梁路思、鄭麗駒香港報道)端午節還有幾天就到了,家家戶戶都在準備粽子應節,不同的種類的粽子已經面市,端午節未到,粽子已先行。今年粽子市場未能因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上漲而帶來好市,價格與去年相若。有香港商舖老闆透露,今年包粽的材料好「爛市」(價錢不加反便宜)。
  •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 (大紀元紀者韓婕綜合報導)今天是端午節,習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划龍舟。民俗專家表示,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 經過一代代的變革,到了元代附加料的出現更豐富了粽子的種類;到了明清時代,參加科舉的季才,在赴考前要吃細細長長的「筆粽」,以取諧音「必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