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囡仔到美國大學教授

張典顯講座 談邁向成功的研究生之路

人氣 20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5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少玉聖塔克拉拉報導)擁有國際觀和國際競爭力,是許多華人子弟遠度重洋來美國深造的原因,究竟美國的求學環境對人才的養成提供了什麼養份?何種人適合繼續深造博士學位?唸碩士班時又該如何培養哪些溝通、領導技能、及獨立思考能力?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矽谷分會邀請台灣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典顯以「從台灣囡仔到美國大學教授」為題,19日於史丹福大學發表英文演講,他把他卅餘年來親身經驗,以及對台美兩地大量莘莘學子的觀察,與灣區人分享。

張典顯在Ohio州立大學獲得終身職教授時,就以受學生歡迎的的教學方式獲得多項教學獎項,這對非英文母語學者來說如同屬鳳毛麟角,其溝通功力由此可見一斑,而隱身在他溝通功力的背後是他對知識與生命的熱情。

張典顯回台灣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後,偶然參加一次院士的研究生讀書會,發現導讀的博士後研究生不知所云,參與的學生也漫不經心,他忍不住「開炮」說:「這是集體浪費時間。」為此,他特別為研究生舉辦一場「演講教戰守則」小型訓練,意外爆滿且大受學生歡迎,當時他才明白其實很多學生一輩子都未接受此類訓練,包括如何做簡報、溝通、培養國際觀、與人交往、領導技能、乃至於獨立思考能力。

這場小訓練如同「蝴蝶效應」,之後台大開始邀請他以此為主題發表7場演講,他並陸續受到各大學、建中、台南一中等高中邀請而掀起了一波波講座,並且在台灣教育部主辦的「國際競爭力」訓練坊中當模擬國際會議的主講人,學生對於他提出的種種觀念覺得既新鮮又受用無窮。

「我帶學生做研究時,我問學生:『我這個研究如何?』,學生說:『好』,我問他:『為什麼好?給我三個你認為好的理由。』學生瞠目結舌,太多學生都是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但是科學研究就是需要你去質疑權威。」張典顯說,獨立思考能力不只是在學術上表現,在生活上、在性格上,這都是帶領一個人走向自我發現與自我實現的不可或缺的能力。

「博士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去唸,這其中有性格的問題,此外,生涯出路也是一個問題。我1991年申請大學教授時,一個缺有250個博士後去申請;我當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當時的同儕博士後也只有1/4留在學術界。尤其在生命科學方面的博士,台灣和美國的博士都供給過多。」張典顯說,「為什麼要唸研究所」也是許多學生必須思考的問題。

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矽谷分會19日這場演講,於下午1時在史丹福大學Graduate Community Center舉行,地址:750 Escondido Rd.,Standford, CA 94305。2時半後則為生物學小型研討會。費用:會員及學生免費,非會員報名者5元,未報名者10元,報名洽:http://google/uujr6,或PJ Chen:pojui.chen@gmail.com。

相關新聞
美國大學教授薪水知多少
美國大學教授超過62%非終身職
美國大學教授搬進校園加強師生交流
美國大學教授薪水懸殊 足球教練薪資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