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欲回美國製造 困難重重

——「美國製造」對企業缺乏吸引力 即使犧牲人權和生活品質 技術人員缺乏仍是問題

人氣 12

【大紀元2012年06月02日訊】導言:因代工蘋果產品的中國工廠漠視勞工權益,蘋果公司遭受批評和抵制行動。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表示希望生產線回流美國,然而,談何容易。「美國製造」對企業缺乏吸引力,即使犧牲工人的人權和生活品質,技術人員缺乏仍是一個嚴重問題。

(大紀元記者程木蘭編譯報導)很少有美國人會不喜歡iPhone、iPad或蘋果電腦,但這些在加州設計的產品為甚麼不能在美國生產?蘋果執行長庫克在科技部落格D10: All Things Digital會議中,拋出希望蘋果產品零件、甚至組裝流回美國的議題,引起熱烈討論。

蘋果執行長:希望生產線回流美國

5月29日,科技界龍頭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Tim Cook)參加了《華爾街日報》科技部落格數位包打聽(All Things Digital)舉辦的D10大會。庫克說與社會轉變有關的議題將更透明化,包括中國的勞工權益。庫克說,希望儘可能地讓更多蘋果產品的零件在美國製造,不只是iPhone的處理器、表面玻璃。

這番話應是針對日前媒體批評,代工蘋果產品的中國工廠是漠視勞工權益的血汗工廠,一些消費者因此發起了抵制蘋果產品的行動。蘋果後來對中國廠的工作環境進行了調查及改善。

不過,CNET記者Andrew Nusca指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庫克也知道這一點,這位長期主掌營運的專家對供應鏈的運作瞭若指掌。庫克提到,由於美國的工具與模具製造能力下滑,因此在本土製造相關產品有些困難,但他們正在這方面努力。

奧巴馬總統在1月25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對美國商界領袖發出了這樣一個信息:「請捫心自問,你們如何才能把就業機會帶回美國,這樣你的國家會盡其所能來幫助你成功。」人們不禁要問,是甚麼在阻止美國企業撤回外包的製造業呢?

喬布斯﹕不可能在美國製造

檢查一下你的iPhone、iPad的背面,都會發現一行小字:「加州設計,中國組裝」。很多美國人,包括奧巴馬總統都在納悶為甚麼蘋果公司將幾乎所有的製造業都外包給海外。去年在一次給美國頂尖高科技總裁專設的宴會上,奧巴馬總統曾經開誠佈公地問前蘋果公司總裁喬布斯,為甚麼這些就業機會不能返回美國。喬布斯毫不含糊地回答:回不來。據說喬布斯當時說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是當年建蘋果生產基地,為爭取時間,需在一個月內招滿1.2萬名工程師,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能做到。而在中國,僅兩週時間就全部招聘完畢。

第二個是喬布斯曾把iPhone樣機放在褲袋裏四處轉悠,回到辦公室發現螢幕上有了劃痕。喬布斯雷霆大怒,將手機朝桌上一拍,咆哮道:你們知道人們最習慣將手機放在哪?褲袋裏!褲袋裏最容易放甚麼?硬幣!鑰匙!副手們馬上打電話,分頭聯繫,有哪家企業能解決這問題。詢問結果不是時間太長,就是要價高昂。一位副總想到中國碰碰運氣,中國企業告訴他:這個問題已快解決了。

第三個故事是距產品上市還有幾天,突然發現螢幕尺寸設計稍大一點,裝上去有些難看。在緊急辦公會議上,挑剔的喬布斯堅持要改,但時間只剩三天,全球沒有一家企業能在三天內趕出200萬部手機螢幕。還是中國企業,深更半夜一個緊急通知,半小時後,8千名員工一人一瓶礦泉水,一包餅乾,坐在流水線上。12小時後,另8千名員工替換上場。結果只用了兩天半就全部完成。

「美國製造」對企業缺乏吸引力

《紐約時報》今年初一篇報導指出,海外勞工便宜只是原因之一;相較美國本土,海外工廠規模比較龐大、勞工較靈活彈性、刻苦耐勞,甚至具備較高的產業技術。如此一來,「美國製造」對企業來說還有甚麼吸引力可言嗎?

勞工利益和商業利益兩者的微妙平衡,在面臨現實考量時,永遠是後者佔上風。這也就是何以蘋果的美國員工享受相對良好的福利,而外包商的勞工卻住在容納8千人的宿舍裏,半夜起床,準備待命12個小時一輪的換班,只因為蘋果加州總部會在最後一分鐘傳來修改設計的指令。

這種呼之則來揮之即去的場景,美國工會必定無法認可,勞工家人也不能接受。

苛刻的工作條件,美國人不願作,國外一堆人等著作,只要這種現象不變,「外包」必然存在。在資本主義體系中,企業得用盡每個優勢,才能勝利。只要有更價廉的替代方案,哪有不用的道理。

犧牲人權和生活品質?

但倒也不必斬釘截鐵的說事情一定沒有迴旋的餘地。通用電器GE執行長伊馬特(Jeff Immelt)曾說,美國企業沉淪十幾年,終於努力振作,現在已經更有競爭力。雖然薪資還是很高,不過技術、彈性和速度都急起直追。

然而核心關鍵在於,美國真的想要犧牲人權和生活品質,以換取跟中國競爭的契機嗎?製造業是美國經濟強大的動力來源之一,但非全部。究竟創意經濟的概念怎麼了?文章中提到,「我們認識到,我們無法單靠創意勝出,還是得付出苦勞的。」

蘋果時不時成為箭靶,乃因為它是美國孱弱經濟的一盞耀眼明燈,它的產品零件在全球各個角落生產。「美國製造」是很誘人的口號,不過對一個跨國企業而言,卻是相當天真且冗贅的策略。只要國家彼此之間競逐商業利益,企業沒有不跟從的道理。

就算大眾再怎麼不滿,蘋果執行長庫克當然無法抵擋這股潮流。蘋果唯一需要作的事情,只是確保供應鏈合作夥伴遵守當地法律。

產業技術是最後一個問題

如果希望蘋果留在本地製造,就不能只施壓蘋果公司,而應對三星、戴爾、惠普和索尼一視同仁,另外這些公司海外生產基地所屬的政府、以及每家供應鏈都需受到相同檢驗。

美國製造業環境的彈性、速度與規模在改善中;因經濟低迷,工資也逐漸下滑。那麼問題只剩一個─技術。或許美國需要從創立不發學士文憑的技術學校開始,培育技術熟稔的工程師,並打造類似深圳的供應鍊部落。

喬布斯曾認為,解決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不是他應負的責任。有學者卻質疑,蘋果每年在中國製造的大量產品銷往世界各地,還得需要美國海軍維持太平洋的安全才能辦到。企業真無國界嗎?看來企業菁英和政治領導人還得就國家義務和社會責任辯論一番。

(責任編輯:肖笙)

相關新聞
蘋果新iPad本週30個國家地區發佈
蘋果庫克 美去年最高薪CEO
全球品牌價值 蘋果蟬聯第一
和解未果 蘋果三星恐難免官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