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齊桓公

王勝

人氣 485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6月30日訊】齊桓公(?~前六四三年),春秋時齊國國君姜姓,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

自太公姜尚之後十二傳至齊莊公,當時內亂迭起,外患雜錯,民不聊生。齊莊公和齊僖公父子連續治齊近百年,政局方相對穩定,元氣漸復,國力日增。並開始征伐異國,主盟諸侯,史稱莊僖小霸。

襄公嗣位,前功盡棄,他有稱霸的野心,卻無治國平天下的才能。他藉助莊僖公的餘威,大動干戈。連年的征戰,既罹難於鄰國,亦消耗了自己,齊國呈現一幅憂淒衰敗的景象。襄公自身荒淫無恥,政令無常,朝布暮改,政局混亂,靠濫殺穩定秩序。齊國上下人人自危,「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次弟小白奔莒(《史記•齊太公世家》)真是眾叛親離,襄公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到襄公二十年(前六八六年)釐公的侄子公孫無知,將襄公給殺了,還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又把公孫無知給殺了,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

小白和齊國正卿高傒自幼相好,一聽說雍林人殺無知,就和國氏秘密召小白從莒回齊國。魯國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並且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發現小白後,一箭射中小白。小白佯作中箭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聽說小白已死,於是就放慢了送公子糾回國的速度,六天以後才到齊都。這時小白早已日夜兼程趕到了齊國,高傒立小白為國君,是為桓公。魯國兵送子糾,遲到一步,釀成敗局。

當時小白被箭射中的是衣帶鉤,倒地詐死是為了迷惑管仲,管仲果然中計。小白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在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下,成為新國君。桓公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桓台)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不計前嫌,聽從他的建議,佯稱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了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遂委以政事。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厲行改革,對外尊王攘夷,存亡續絕。這一時期,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長、盡忠職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桓管五傑」。這五傑是:負責外交的大司行:隰朋;管農業的大司田:硼寧戚;統帥三軍的大司馬:王子城父;負責刑律的大司理:弦高;大諫之臣:鮑叔牙。

齊桓公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他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給魯國以前侵佔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南邊的屏障;歸還衛國以前侵佔的台、原、姑、漆裡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邊的屏障;歸還燕國以前侵佔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部的屏障。桓公五年春(前六八一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

桓公二十九年(前六五七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桓公三十年春(前六五六年),齊桓公帶領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伐蔡,蔡國臣民反叛歸降齊國。

齊桓公依靠管仲制訂出了一整套符合齊國振興的國策。具體的方略是:一、實行國野分治,國都為國,其它地方為野。一級管一級大夫負責制,每年要向桓公匯報述職,依政績獎罰;二、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制度,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農閒時訓練,有戰事出征;三、實行減稅減租,增加人口生育水平;四、庭燎求賢,用人不疑。

隨著齊國的日益富強,齊桓公想當諸侯的霸主的慾望也越來越強烈。有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咱們兵精糧足,是不是可以會合諸侯,共同訂立個盟約了?」管仲說:「咱們憑甚麼去會合諸侯呢?大家同是周王朝的諸侯,誰能服誰呢?周天子雖然勢弱,但畢竟還是天子,誰敢比他大?」管仲接著建議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在中原建立霸主地位,管仲解釋道:「『尊王攘夷』就是尊崇周天子為領袖,聯合中原各路諸侯,共同抵禦蠻、戎等部族對中原的侵襲。以後誰有難處,大夥兒就幫誰;誰不講理,大家一起討伐他。」齊桓公說:「這個計策好,但從何處著手呢?」管仲回答道:「就從新天子才即位這事著手,主公可以派個使臣向天子朝賀,順便向他提個建議,說宋國目前正在發生內亂,宋桓公剛即位,地位不穩,宋國國內動盪不安,請天子下道命令,明確宋桓公的國君地位。主公手裡有了天子的命令,就可以召集諸侯,訂立盟約了,這樣做誰還能反對?」齊桓公聽了點頭贊成,決定馬上照此辦理。

這時的周王室已是空架子,各路諸侯根本不理會朝覲天子的事情。周釐王剛剛即位,居然有齊國這樣的大國派使臣來朝賀,當然興奮不已,於是就把召集諸侯、確認宋國君位的美差,委派給了齊桓公。

西元前六八一年,齊桓公奉了周天子的命令,向各諸侯發出通知,約定三月初一,在齊國北杏會盟,共同來確定宋國君位。由於當時齊桓公威望不高,到了會盟日期,只有宋、陳、邾、蔡四國諸侯到會,而魯、衛、鄭、曹等國都在窺測風向。齊桓公感到有些難堪,想改變會期,管仲勸道:「第一次會盟絕不可失信。現在已然來了四國,可以按時會盟。」五國諸侯會見完畢後,共推齊桓公為盟主(因他手裡有周天子的命令),並在會上訂立了盟約。盟約規定: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共同抵禦蠻、戎等部落侵入中原;三、扶弱濟困,幫助有困難和弱小的諸侯。

會盟後,齊桓公首先率軍滅掉了沒來會盟的遂國,然後先後擊敗了魯、鄭兩國,迫使他們求和。西元前六七九年,齊桓公又約各國在鄄地會盟,這一次各諸侯國基本上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做了霸主後,中原各路諸侯都歸服他,按時向齊國交納貢品。十多年後,齊桓公又率兵馬,幫助燕國和衛國驅逐了入侵的山戎和北狄,並幫衛國修復了破敗的城牆。憑藉這些義舉,他得到了中原各路諸侯的讚許和擁戴,威望進一步提高。只有南方的楚國不服齊國,並還想與齊國比高低。

身居蠻荒之地的楚國,與中原諸侯向無來往。楚國人在南方墾殖土地,發展生產,吞併弱小部落,逐步強盛起來,後來他們的首領竟公然藐視周王室,自稱「楚王」。

西元前六五六年,齊桓公會同宋、魯、衛、鄭、陳、曹、許等七國軍隊,聯合討伐楚國。楚成王聞訊,立即調集了大批人馬準備抵抗,並派使者去責問齊桓公:「楚在南,齊在北,兩國素無來往,為甚麼侵犯我們?」管仲反駁道:「雖然我們兩國相距遙遠,但我們都是大周天子所封的諸侯。當初武王分封時,曾授權齊太公,如若諸侯有不服從天子者,齊國有權征討。你們楚國為何多年沒向天子進貢?」使者說:「這幾年我們沒有向天子進貢,是我們的不是,以後一定恢復進貢。」使者走後,齊桓公不太相信楚國會這麼輕易服輸,便和眾諸侯們連夜拔營,進軍到召陵。楚成王不解其意,又派使者屈完前去探問。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齊桓公請屈完一起乘車檢閱中原的聯軍,果然是威武雄壯,兵精糧足。

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看我們有這樣兵強馬壯的軍隊,焉能不打勝仗?」

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君侯扶助天子,濟困扶弱,我們大家當然都佩服您。但如果您窮兵黷武,以勢壓人,我們楚國雖不很強盛,但我們用方城作城牆,用漢水作壕溝,你們兵馬再多,也未必能攻進去。」

齊桓公聽屈完的回答挺強硬,估量打敗楚國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既然楚國已認錯,答應恢復進貢,也就算在面子上服了軟,該收場就收場,於是中原的各國諸侯和楚國訂立了盟約,各國班師回國。

不久周王室發生了內亂,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平定了內亂,繼承了王位,即周襄王。襄王為報答齊桓公的勳勞,特派使臣將太廟的祭肉作為厚禮送給齊桓公。齊桓公又趁機在宋國葵丘會合諸侯,招待天子使臣,並又一次訂立了盟約,盟約規定:各國要和平相處;要修水利,防水患,不要損人利己;鄰國有荒災來買糧食不得禁止,不得搞壁壘政策等等。這是齊桓公第九次,也是最後一次會合諸侯,所以歷史上把齊桓公稱霸的過程也稱作「九合諸侯」

桓公四十一年(前六四五年),管仲重病,桓公問管仲:「群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
管仲:「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
桓公:「易牙如何?」
管仲:「殺掉自己的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
桓公:「開方如何?」
管仲:「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
桓公:「豎刁如何?」
管仲:「閹割自己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
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果然專權。

桓公四十二年(前六四四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桓公四十三年(前六四三年),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冬十月初七,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殮葬。

齊桓公一生顯赫,是—位有治國才幹和雄圖大略的統治者,他在自己的國內實施了一些整治和變革,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國中成為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的用人史,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很有特色的一筆。他從任人唯賢到任人唯親,既有光環閃耀於後世,也有闇弱令人齒寒。他不計前嫌篤信管仲,使他的人生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人前人後是何等的榮耀。然而,如此顯赫的齊桓公卻因饑和病而歿,且無人及時葬埋,是讓人多麼難以相信是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這一切的發生是晚年的齊桓公用人失察,且剛愎自用和故步自封的結果。

雖然齊桓公駕馭了春秋爭霸戰,但爭霸戰爭對各諸侯國經濟有很大破壞,甚至阻滯經濟的發展,勞苦民眾對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用發展的眼光看,對中國的大一統和各民族的融合,對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相關新聞
【歷史人物】:道德文化始祖——舜帝
【歷史人物】:一心為民的大禹
【歷史人物】王勝:后羿篡夏
【歷史人物】:夏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