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障礙很痛苦 加華裔老人就醫滿意度低

人氣 173

【大紀元2013年01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伊鈴多倫多報導)紐芬蘭紀念大學醫學院王培忠博士主持的加拿大華裔老年健康及就醫障礙研究報告顯示,絕大多數老人認為英語交流困難,及對加拿大醫療系統的了解不足是就醫的主要障礙。中國老年新移民教育程度高,但英語水平普遍較差。超過半數的老人與兒女一起居住,在經濟上主要依賴兒女供養。
  
據統計,87%的老人在加拿大做過體檢,但是只有41%及26%的老人在過去兩年內做過眼科檢查及看牙醫。
  
中國老年新移民就醫障礙分兩部分,一方面為就醫困難,集中在英語交流、就醫交通問題、需要子女陪同、缺少疾病相關知識和加拿大醫療體系的了解;另一方面為就醫滿意度,包括對醫療服務、就醫效率、醫生開藥情況和及時聯繫到醫生的滿意度,大多數回答集中在「基本滿意」。

語言不通影響就醫質量

對於第一代移民來說,融入社會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問題。同時,語言能力也關係著病人能否有效的與醫生及其他醫療人員進行溝通的關鍵。移民除了首要關注醫療問題之外,對於就醫的滿意度也比較低。
  
高素質的醫療服務並非只是醫生開處方、病人拿藥吃藥,而應該是有社區扶持、病人認同和參與,同時照顧到病人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在語言溝通不暢的狀態下,看病,治療,於醫患雙方都感到困難。病人無法準確說出自己的感受,醫生無法獲得來自病人的直接資料,只能憑經驗和檢查數據。如此一來,其治療效果無疑會有折扣。
  
王女士是台灣移民,定居加拿大20年,剛退休。她說語言不通不僅影響就醫質量,同時也影響心情。移民來加拿大不僅存在英文不通,任何語言溝通障礙都會影響就醫質量和興趣。即使同是講中文的照樣存在語言障礙。
  
早年移民多倫多的華人,想去找華裔家庭醫生看病,醫生大多是講廣東話。王女士曾有過經歷:「有位醫生看我講國語,態度不屑一顧。並不是所有的醫生都很好,也許他們壓力大,也許有語言歧視的成分,都有可能。」

充分利用服務設施 減少就醫障礙
  
耆暉會梅羅妙齡說,老人家的語言障礙確實影響了就醫,甚至影響了生活質量。長期以來,由於對加拿大體制不了解、語言障礙等問題,看病問題已經成為中國老年移民在加生活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加拿大有許多公用服務設施,甚至是免費的,供居民使用,可是因為語言問題,許多移民不了解,因而無法使用。
  
梅羅妙齡談到,前不久,華人社區發生的虐老案例,讓患病的母親住在沒有任何生活設施的車庫,結果兒子因疏忽照顧罪而被判刑。就是因為對社會服務機制的不了解而導致嚴重後果的原因之一。
  
「不僅是老人不知道社區有這樣的服務設施,家人也不知道,於是他們按照老一套方法解決問題,結果造成嚴重的後果。其實像這樣的情況是可以通過社區機構解決的。」她說。
  
梅羅妙齡說,不會說英文影響老人醫療質量。儘管有一些社區提供義工翻譯,或者有些醫院也提供翻譯,可是因為有時間安排的問題,老人還是無法完全及時的使用醫療服務設施或就醫,耽誤了他們的病情。只好等到發病時直接去急診室就醫,可能已經延誤了最佳治療期。
  
還有許多新移民老人沒有家庭醫生,也會影響就醫。所有移民都想找自己相同語言的醫生看病,溝通比較方便。可是家庭醫生的接受病人數量有限,一旦人數滿了,就不再接受新病人。那些找不到自己族裔語言的移民就沒有家庭醫生。
  
加拿大就醫和大陸、香港都不一樣,在大陸、香港看病不需要固定的家庭醫生,隨便找那個醫生都可以看。而加拿大居民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庭醫生,一些專科疾病必須通過家庭醫生介紹才接收,自己上門隨便去看專科醫生會不被接受。於是許多移民只有等到病發了去看急診才得到治療,可是已經晚了,許多很可能在早期可以得到預防和治療的疾病都因為這些原因而耽擱了。

========================

看醫生 華裔老人很痛苦

黃女士65歲,移民加拿大15年,平時參加社區的英文學習班,日常簡單的交流可以應付。但是英文水平有限,發音也不準,再加上對醫學專有名詞陌生,因此,她憑自己的英文水平去看醫生仍然有困難。「向醫生提問,醫生聽不懂,醫生講的話我又不明白,問多了醫生表現不耐煩,不再回答。意思是:告訴你,你也不明白。」她說。
  
李奶奶是個能幹人,移民加拿大13年了。6年前,老伴出車禍,腿部骨折,經過醫院治療,仍然不能行走。後來李老先生又患坐骨神經痛,整天躺在床上痛苦的呻呤,看醫生是常事。不僅要定期去醫院檢查,還要看中醫。
  
剛開始去醫院都是兒子陪著,與醫生的溝通完全靠兒子代理,老兩口只是跟在兒子後面,叫幹甚麼就幹甚麼。可是時間長了,完全依靠兒子不是辦法。兒子在市中心上班,有時很急,等兒子回來根本來不及,李奶奶開始嘗試推著老伴的輪椅坐公車上醫院。可是到了醫院,不會講英文,連前台登記都不知道怎麼溝通。李奶奶經常求助於陪同其他病人就診的人士幫忙翻譯,有了這些好心人的幫助也能對付。
  
可是醫院有規定,不能讓與病人沒有任何關係的陌生人做翻譯。有一次,被一個醫生發現了,不同意旁邊的陌生人幫忙翻譯,治療不能進行,把李奶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後還是一個培同學看病的華裔學生幫忙才解決問題。
  
梅羅妙齡說,耆暉會主要提供兩個方面的服務,以幫助老人就醫。一個是提供基本的就醫語言翻譯;另一個是交通接送。如果需要義工出車,跟據路程遠近,收取一定的交通費。如果在士嘉堡區內,通常單程5元,雙程10元;如果住在市中心或北約克區,要根據義工居住地區的距離適當多收一點交通費。
  
後來,李奶奶了解到耆暉會可以提供義工幫忙做翻譯,於是兩位老人再去醫院看病方便了很多 。

========================

熟悉生活環境 自求多福

張女士歲68歲,退休時間不長。她說早就看出了語言問題對老人就醫的影響。不僅是對老人,只要溝通不暢,對任何年齡的人就醫都是個麻煩事。雖然現在有很多醫院提供翻譯服務,如多倫多市區的醫院基本都有翻譯,一般就醫不是大問題。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華裔居民少的地區就不一定能提供這種服務。「即便有翻譯服務,畢竟要麻煩別人,還有提前預約,總是有一定的不便。」
  
張女士的女兒是家庭醫生,來診所的病人絕大部分是華人。她女兒7歲來加拿大,國語講的很好,再加上服務態度好,所以很多華人都到她那裏去看病,以致人數太多,現在至少5年內沒辦法接收新病人。
  
張女士說,華裔老人忍耐性好,一般的小病小痛是不會理會,實在沒辦法了才去看醫生。可是因為語言不通,不能有效的溝通,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到底怎樣,反正醫生叫怎麼做就怎麼做,很被動。尤其是緊急情況下要去醫院,自己不會講英文,只有讓孩子陪著去醫院;或者請懂英文的熟人、朋友幫忙。
  
「老人通常慢性病比較多,需要定期看醫生,如果每次都要孩子陪著去醫院,很不現實。孩子年輕,正在創業階段,如果老是請假,就會被老闆辭掉,長期如此不現實。所以老人最應該做的是自求多福。」
  
張女士說,自求多福不僅包含著求得自身健康,不需要上醫院,還包括盡量的自強自立,生活自理,盡量不麻煩別人。她說,看到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很擔憂。不論是台灣人,還是大陸、香港人,做父母的普遍疼愛自己的兒女。來到加拿大的目的就是幫助兒女帶孩子,從來不走出去,也沒有自己的生活。等到孩子長大了,就悶在家裏做家務,外面的事情完全依賴兒女。
  
「有的老人來了10年,連個Hotel是甚麼意思都不懂;有的老人來了幾十年,仍然是一句英文也不會說。這就不能怪別人了,加拿大社會福利好,社區有很多免費的英文學習班供移民提高英文水平,學會簡單的英文溝通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不想去學,不想去利用,出門就得依賴別人,就會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
  
張女士說,儘管有一些社區機構提供幫助,如耆暉會、華諮處及一些社區中心會提供義工幫助翻譯。可是又有多少老人懂得使用這些資源?特別是新移民,他們有很多人是沒有家庭醫生的。需要看病只能去那些「Walk In」診所,或看急診。

(責任編輯:岳怡)

相關新聞
加拿大副总理麦克勒兰祝贺大纪元出版三周年
安省證監會再禁鄧越文交易30天
華裔女移民遭加入境官威脅
望子成龍 加華裔學生課外活動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