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百噸巨石搬運之謎

人氣 45

【大紀元2013年11月17日訊】大陸媒體日前披露,北京故宮多達數萬塊巨石在古代被搬運之謎:在冬季用熱水潤滑冰面 ,形成「冰道+水膜」,僅需要46人便可移動123噸、9.3米長的巨石。

「冰道+水膜」 故宮巨石搬運之謎

北京故宮使用的巨石據說多達數萬塊,其中最大一塊是擺放在保和殿後面的、上面雕九條游龍的重約300噸的大石雕。不過直到16世紀末的車輛只能運輸最重約95噸的東西,所以百噸以上的巨石是如何搬運70公里的?

明代的文獻記載表明,車輛和旱船在建造紫禁城運輸大石過程中都曾被使用過。最新研究認為,工人在人造路徑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於冬季抽取井水傾倒在冰面上。

600年前中國北京的冬季氣溫較低,足以在道路上結成冰,但是寒冰並不能成為良好潤滑層,在冰層上傾倒足夠的熱水,才能幫助工人更容易在道路上滑動雪橇。

別小看這層「水膜」,它的作用相當於潤滑劑,使得旱船與冰面之間的摩擦力驟然減小。實驗表明,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動摩擦係數僅0.03,而普通 冰面是0.22。工程師計算顯示,在不使用熱水的冰面上,一塊重123噸、9.3米長的巨石需要338人拉動,但是使用熱水潤滑冰面道路,僅需要46人便能將同樣重量的巨石移動。

明成祖下令營建「紫禁城」

北京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下令開始營建「紫禁城」 ,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開始重建紫禁城在明清戰爭中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故宮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稱為「紫禁城」,它的名字來自「紫微星垣」。據傳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宮)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間皇帝自稱「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為紫禁城。

1945年 日軍北平故宮投降

1945年10月10日,侵華日軍在北平故宮投降。這次北平受降儀式是中國戰區15個受降儀式中規模最盛大隆重的,遠遠超過9月9日在南京中國陸軍總部禮堂舉行的日軍投降簽字儀式。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軍司令羅基少將、華頓參謀長以及蘇、英、法、荷蘭代表觀禮。

北平十萬餘民眾在觀禮現場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這是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視頻:1945年10月10日,中華民國雙十國慶日,日軍在北平故宮投降: 中華民國首任國防部長、抗日持久戰最高戰略制定者、國軍多場重大戰役策劃部署指揮者白崇禧上將親臨現場監督,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代表中國在日軍投降書上簽字,北平十萬餘民眾與美、蘇、英、法代表觀禮,激動高呼:「中華民國萬歲」、「中國萬歲」、「蔣委員長萬歲」、「勝利萬歲」,聲震屋瓦,響徹雲霄。)


(視頻:不朽的光榮—— 偉大的中國衛國戰爭:
1945年8月,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歷時14年艱苦卓絕浴血抗戰,採用白崇禧上將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終於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迎來了近代歷史上最偉大與榮耀的時刻。)

(責任編輯: 李明)

 

相關新聞
1939年桂南會戰 日軍曾欲結束侵華戰爭
丑大了!中共外交部被日本打臉不敢哭出聲
【史海】榮獲青天白日勳章的國軍名將(簡介)
【史海】中共八一建軍前後被圍剿的史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