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中共畸形政策扭曲大陸社會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1月06日訊】11月4日網易刊登了兩篇文章,一篇是《新華網:房地產調控未撼動房價卻推高離婚率》的文章,稱上海、北京等城市房地產調控,沒有把高房價調下來,反而把離婚率調了上去。很多人離婚不是感情破裂,而是為了鑽政策的「空子」,某種程度上也是面對高房價的無奈之舉。

更妙的另一篇是《男子為逃第三胎罰款 讓懷孕女友暫嫁別人》的文章,稱膠州一男子盧某為逃第三胎社會撫養費(罰款),讓剛剛懷孕不久的同居女友與同村人吳某領了結婚證。生下一男孩後,讓女友和吳某離婚,並與盧某登記結婚。不料被識破,當地計劃生育部門對盧姓男子作出了處罰,要求其繳納7.4萬元的社會撫養費。盧某不服,起訴至膠州市人民法院,結果駁回了盧某的訴訟請求,罰款照付。

這同一天的兩篇文章,將大陸社會和百姓被中共畸形政策所扭曲的慘狀,活生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眾所周知,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歷來都被人們所重視。因為不論順境或逆境,人們都能從家庭得到溫暖和力量,尤其是在人生艱難時,人們戰勝困難的勇氣也往往來自家庭的支持。與此同時,家庭還在養育兒童、贍養老人、性關係的控制、休閒與娛樂以及經濟等方面,都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可見,家庭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一個穩定的社會一定是由無數個穩定的家庭所構成的。

然而,中共的畸形政策,卻與天下所有政府的不同。原來今年一些地方政府出台調控房價的細則規定,按個人轉讓住房所得的20%徵收個人所得稅,但「滿五年唯一住房免征20%個稅」。這個規定,使大陸百姓非常痛苦。僅以北京為例,普普通通的商品房,由於房價連年上漲,而導致買賣房屋的交易稅費,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如果嚴格按照這個規定繳納稅費,那麼幾乎所有購房者在承受了高的離譜的房價之後,都再無法承房價之外的高額稅費。

而這個規定又偏偏留了一個活口,那就是滿五年的房本加上家庭唯一住房,可免個人所得稅。於是,很多擁有二套房的家庭選擇通過假離婚的方式,以達到符合「家庭唯一住房」的條件來逃避高額稅負。

筆者就聽一個大陸朋友講,買他們家房子的一個北京女士,因為沒有購房資格,就經歷了先離婚,和別人假結婚,以假結婚的夫妻名義聯名購買房子後,再和這個假結婚的假丈夫協議離婚,將這個房子分在這名女士名下,然後這位女士再和自己的真丈夫復婚。經過這一輪的折騰,這其中的貸款手續因為多次離婚、結婚等,以及換銀行等等而變得更加麻煩,整個買賣房子耗時幾個月才完成,不過倒是省下來好幾十萬元的稅款。

還有七、八十歲的老人,為了解決房子問題,也加入到離婚、復婚的行列中來了。更有一些可憐的夫妻,竟然也因為買房子假離婚而假戲真做了,悲慘的是那些人財兩空的人。就這樣好端端的家庭,被中共畸形的政策來回折騰,婚姻的嚴肅性早已不再。

再說中共那臭名昭著的計劃生育政策,30年的計劃生育造成3億多的被打胎而死的冤魂在大陸的上空飄蕩,其中相當大一部份是被虐殺的女嬰。無數的所謂超生的孩子們沒有戶口,更有不計其數的婦女因為強制墮胎,而失去健康,失去生育能力,甚至失去生命。更不用說那些為給超生的孩子上戶口的父母們,不得不忍受計劃生育官員的敲詐、勒索,還有那雪上加霜的罰款,尤其是那些貧苦的底層百姓更加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其實,控制人口的增長,不一定非要採取中共的強制計劃生育政策。比如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擴大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範圍等, 都對於降低生育率的有很好作用。聯合國統計資料顯示,教育普及、尤其是婦女掃盲和受教育程度提高,會直接導致生育率迅速下降。其實中共自己也有一套統計數字,若夫婦雙方接受9年義務教育,其自然生育率將為2.13,高中畢業為1.82,大學畢業為1.11。

那麼中共為甚麼有正道不走,反而選擇花費巨大財力和人力去推行這個畸形的計劃生育政策呢?原來,社會撫養費(即超生罰款)是一筆巨大的收入,僅2012年一年17個省份的金額就165億人民幣(即27億美元)。重要的是,社會撫養費的徵收與支出一直處於不透明狀態,政府從不解釋支出何處。而且各省有權自行設立徵收標準,例如,北京政府規定,每個孩子的社會撫養費是當地居民平均年收入的六到十倍。具體徵收費用通常要經過協商決定,而且每個案例並不相同。所以,每個超生家庭具體要支付多少錢,是由地方官員決定的。這就是關鍵所在,這就是中共政府總是制定畸形政策的原因了,說白了每一個規定,都是為中共官員貪污撈錢所開的方便之門罷了。

如果中共能有一點最起碼的人性,制定出一些合理的規定,那大陸百姓買個房子怎用三番五次地離婚結婚的,那膠州盧姓男子又何必讓自己懷孕的女友暫嫁別人?這一切都是被中共畸形政策所扭曲的,都是中共這個體制惹的禍。

相關新聞
【新紀元】中國經濟的前世今生
「控」的2011 「茫」的2012?(2)
「兩會」再提房產稅擴圍  何清漣指中共缺錢
大陸房產稅擬擴至存量房與小產權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