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的模範君主——路易九世(上)

文/李琳

人氣 472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2月21日訊】在巴黎聖心大教堂的門頂兩側,對稱裝飾有兩座騎馬雕像:一座是法國的民族女英雄貞德,另一座就是路易九世。路易九世(Louis IX)國王在法蘭西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這位國王還被羅馬教廷追認為聖徒,贏得了「聖路易」的尊號。教宗博尼法斯八世稱讚他說:「由於路易在天主和在人面前的正直公義,天主賞賜法國國泰民安。」

路易九世(1214.4.25~1270.8.25)是卡佩王朝的第九任國王(1226~1270年在位),他有效的統治給法國帶來了一個穩定繁榮的時期,法蘭西王國的政治及經濟稱霸歐洲,被稱作「聖路易的黃金世紀(golden century of Saint Louis)」。比路易十四早四百年前,當時的人們就稱路易九世為太陽王。

作為一個偉大的國王,路易九世是法國王室集權權威和地位的開創者,他統率著歐洲最大的軍隊、治理歐洲最富有的國家,而且把法國建成了歐洲藝術及知識的中心。路易九世也是真正法國國家和民族的建立者,他為法國在半個多世紀後的英法百年戰爭的沉重打擊中仍屹立不倒,併進而形成法國民族國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路易九世建立了「基督教國家」,也在其有生之年就建立了自己神聖、公正的聲望,在許多場合都被選為仲裁者。法國國王在歐洲的國王及統治者當中被視為「同級中之首席(primus inter pares)」。他自己被奉為中世紀法國乃至全歐洲君主中的楷模,成為了法國王室和民族的象徵,乃至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代表。

一向反對君主制、批判天主教的伏爾泰在他的《風俗論》裡這樣評價路易九世這位聖徒國王:「他那種隱修士式的虔誠並沒有妨礙他具有當國王的品德。他很儉樸,這也並不妨礙他慷慨大方。他能把深遠的謀略和公正的判斷協調起來。而且可能他是唯一值得這樣稱頌的君主,議事審慎而堅定,作戰勇敢而不急躁。他有同情心,就像他從來是不幸者似的。世人沒有比他德行更完備的了。」

路易九世所處的時代

1214年路易九世出生。(維基百科)

卡佩王朝從1180年到1328年之間,法蘭西有過三個偉大的國王:腓力.奧古斯特、聖路易和美男子腓力四世。他們在國內建立了威信,並把影響擴大到歐洲和世界各地。生於公元1214年的路易九世,就是這偉大三王的中間一位。

而卡佩王朝之前的法蘭西,甚至不為某些史學家承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法國,因為對於直接繼承了古羅馬先進文化的土著高盧居民來說,由蠻族的法蘭克人所建立的墨洛溫王朝(481年~751年)和加洛林王朝(751年~987年)充滿了無休止的征戰和令人髮指的自相殘殺。

且不論加洛林王朝在多大程度上奠定了未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基礎,但該王朝對於高盧來說似乎只能算是一段插曲,即使是聲名顯赫的查理曼大帝,也被稱為「除了思想抱負而外,完完全全是一個德國人」。

直到公元987年,加洛林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路易五世死後無嗣,在西法蘭克享有較高聲望的巴黎伯爵休.卡佩被貴族大領主們推舉為國王,他所建立的王朝被稱為「卡佩王朝」(987年~1328年),真正接近現代疆域概念的「法國歷史」才由此開始。

王朝伊始,卡佩家族的勢力並不強,實際掌握的領地不過是法蘭西島這小小一塊,能控制的大城市只有巴黎。其它的土地就都被擁戴休.卡佩為法國國王的大領主們所佔據,包括上面依附的人口和土地的出產。為確保王位不失,卡佩王朝初期甚至經常在老國王未去世時就為王儲加冕。

從卡佩王朝的第五位國王路易六世開始,卡佩王朝的政權才基本穩固,他對外與英格蘭作戰,對內鎮壓獨立勢力,並且給予市民自治權,使政權得到了市民的支持,與教會的關係也得到改善。

路易九世的祖父——腓力.奧古斯特(即腓力二世)在位時期,是法蘭西王國的一個轉折點。首先,他把領土擴大了很多,通過設立邑督為中央集權打下基礎,得當的理財和嚴格的入庫監督使財政收入大大增加,軍事力量和防禦工事也得到了加強,王國的地位逐漸得到了承認。在腓力二世的統治之下,法國王室已經結束了困守「法蘭西島」的尷尬處境,雖然還沒有在整個法蘭西建立起中央集權,但法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最有實力的人。

路易九世的父親是驍勇善戰的路易八世,他在位僅三年,在外出征戰凱旋班師的路上暴病而亡。公元1226年,年僅十二歲的路易九世登基,他所繼承的國王領地地域比較集中,治理也比較好。

誠然,法王「不必向任何人稱臣納貢」,大小諸侯都尊敬他、倫敦(當時英國正處於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三世統治期內)害怕他,羅馬重視他,而德意志帝國則妒忌他。但在前人所征服的土地中,他能夠直接控制的只有諾曼底,其它則分屬各個諸侯。

國王即位之初的困境

路易九世受加冕。(維基百科)

要統治各王公貴族需要有很大的魄力,路易八世逝世太早,路易九世的叔伯們又都擁有富饒的食邑:菲利浦.於爾佩爾擁有布洛涅伯爵國;羅貝爾擁有阿圖瓦;約翰擁有昂儒和曼思;阿爾豐斯擁有普瓦圖和奧弗涅。路易九世雖是長子,即位問題也遇到了波折。當時剛剛12歲的路易加冕禮上,「到場的大人物既少,身份又低」。

路易九世即位以後,由非常虔誠的母后布朗甚.德.加斯蒂爾臨朝攝政,大貴族們乾脆集合在布洛涅伯爵周圍,拒絕承認布朗甚的權威,因為他們不願受一個女人的統治。

但他們的頑抗被布朗甚一一粉碎了,她先後兩次擊敗貴族們組建的叛亂聯盟。後來,少年國王路易九世親率軍隊作戰終於使貴族們臣服。這些積極的軍事行動也使得少年國王的權利和威望提高了很多。

1234年5月29日,路易九世與普羅旺斯伯爵雷蒙•貝倫加爾四世(Raymond Berenger IV)的女兒瑪格麗特結婚。瑪格麗特美貌高貴,擁有黑色長髮和一雙令人觀之可親的眼睛,路易與瑪格麗特的關係十分和睦。瑪格麗特與她的妹妹英格蘭王后埃莉諾的關係也很好,因此在一段時間內,英法兩國的關係亦十分融洽。

教廷的權威在路易九世在位時仍然處於巔峰時期,教宗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衝突不斷。面對著兩大巨頭之間的鬥爭,路易更多的是保持中立,趁機發展法國。

運籌帷幄的軍事領袖

位於巴黎西郊普瓦西(Poissy)鎮上的聖路易雕像。(維基百科)

路易的母后布朗甚是西班牙人,但自幼在法國成長。她意志堅強,又有能力,對國王的要求十分嚴格,其虔誠信仰以及才幹氣度都給了國王很好的教育,讓他「知道了國王所需知道的一切」。成年後的路易九世,身材高大、容貌俊秀,有著金色的頭髮,為人平易和氣,充滿活力。

路易九世因其宗教信仰而懼怕戰爭及其非公正性,但是他並不因此拒絕戰爭,相反的,他承擔起作為一個騎士國王的義務。他不僅運籌帷幄,而且身先士卒。他親自率兵與叛亂貴族們作戰,痛擊英國軍隊,還剿滅了阿爾比異端分子的殘留勢力。尤其是在與英國人的戰爭中,他表現出了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才能與勇敢。總之,作為一個騎士國王,他在軍事上也是毫無指責的。

1228年路易即位之初,不甘心丟失領地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率兵在布列塔尼登陸,少年路易九世迅速領軍出征,他下令重建昂熱(Angers)的城堡,併進逼亨利三世的基地南特。怯懦的亨利三世並不敢正面和英勇的法蘭西騎士交鋒,還沒等聽清楚路易九世的馬蹄聲,他便灰溜溜的撤退了。

路易還與英王亨利三世支持的貴族及艾伯塔派異教徒進行了鬥爭。1229年在其母攝政下擊敗同情艾伯塔派異教徒的圖盧茲伯爵雷蒙七世,並迫使雷蒙七世承認其父雷蒙六世的不當行為而簽署條約,以路易九世之弟阿爾方斯與雷蒙七世的女兒結婚,從而使阿爾方斯成為圖盧茲伯爵,及在阿爾方斯死後使圖盧茲成為王室領土。

1241年,馬甚伯爵勾結英國發動叛亂。路易親征平叛,桑特一役路易九世擊潰了英王亨利三世派來的軍隊。公元1258年5月28日,路易九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兩位國王在巴黎簽訂了合約,互相交換領地,亨利三世作為封臣對路易九世行臣服禮。後來又同西班牙的阿拉貢國王海梅一世簽訂《科爾貝條約》,基本上奠定了兩國以比利牛斯山為界的局面。

德行高尚的仁慈國王

國王是全國人民的品德榜樣,因此一個德行高尚的國王會使國家的品行高尚。國王路易仁慈而不軟弱。他有盧昂大主教厄德和羅貝爾德.索邦等賢人輔佐。他公平正直,對有乖職守的大領主有過必罰,不允許臣屬有任何反抗的思想,即使是他自己的親兄弟。

路易九世希望以仁慈和公正來統治自己的人民,而不是暴政和壓迫。他深信君主的職責是維護教會和引導人民走向永生之路,而不是驅策人民以滿足君主的私利及虛榮心。他對內統治極重民意,曾派調查員,私下探聽百姓意見,作為王室官吏的處事方針。

雖然身為歐洲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的一國之君,但是路易對待人民很親和。他不厭其煩地親自審理案件,關於這一點,他的史官儒安維爾曾經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有許多次,在夏天,他來到文森樹林,背靠一棵橡樹坐下,叫我們坐在他的周圍。所有告狀的人都可以向他申訴,不必通過法庭執事或其他人……」

路易國王特別重視社會道德,禁止賣淫、賭博、決鬥和宗教異端。他自己出錢或通過行政方式建立了很多醫院、救濟院、盲人院以及贖身妓女的住所,每次視察時,每天總要供給120個窮人的飯,其中3人可以和他一同進餐。

國王曾發出通告,曉諭全國:凡在他任期內,或在他父親和祖父的任期內,受過委屈,蒙受損害的,他將盡其可能賠償他們的損失。有一位歷史家評論說,這是歷史上破天荒的事件。一位君主競向自己的人民說出如此道歉的話來。人民都被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對他的崇拜敬仰之情與日遞增。

十分虔誠的基督信徒

國王在位的前10年由太后布朗甚攝政,她把自己對基督教的虔誠全部傳給了兒子,在母親的引導下,從小基督教精神已經成為路易九世思維的組成部份。及長,國王矢志成為忠誠的基督徒國王,因此無論公私生活,一律以遵守基督原則為依歸。

大家公認他十分虔誠,他每天做兩次彌撒,就寢前念50遍《聖母經》,午夜起身參加神甫在教堂舉行的晨禱。常常一連幾個鐘頭孜孜不倦地研究經文。有一次他屬下的幾位大臣怪怨他在祈禱上花了太多的時間,他回答說:「如果我在打獵和賭博上消費雙倍的時間,你們或許不會說我不是吧!」

在長達四十多年的統治裡,國王不被物質所誘惑,為自己在生活上做出比普通平信徒更為嚴格的限制,甚至越到晚年越虔誠謙恭。他為人既謙遜又仁慈,過著清苦的生活,能長期齋戒,經常赤腳去教堂聽彌撒,並且謙卑的做出各種崇拜的動作,他甚至還傚法耶穌給門徒洗腳,而親自給濟貧院的盲人洗腳。國王為全國尤其是他身邊的貴族和會士們做出了榜樣。

他給病人分發食品,並去探望麻瘋病患者,他像他的祖先一樣,有「能醫治疾病」的聲譽。他毫不吝惜地捐錢給修會,並成為聖芳濟修會的一員。他在王國內普遍設立男、女修道院、醫院和貧民救濟院。在巴黎的西特島,他修建了小聖堂(Sainee-Chapelle)。

他在領導的十字軍東征時曾被俘成了埃及蘇丹的階下囚。蘇丹勒索巨額贖金,法國騎士弄虛作假,並不如數付出所要求的贖金,而敵人竟然沒有發覺。但路易不愛欺騙,自動賠還所缺金額。這不但讓他的朋友驚異,也令他的敵人佩服不已。

正裁決的仁厚權威

聖路易像,由法國畫家Maître Théodoric所繪。(維基百科)

路易九世不是一個好戰的人,他的聲望及歐洲各國對其敬重主要由於他仁厚的個人特質,這方面的吸引力大於他所擁有的軍事權力。路易九世在歐洲基督教國家中實行睦鄰政策,不主動挑起戰爭,以公正和寬大為原則處理彼此的爭端。他公正仁慈的作風,極受國際間尊重,被公推為「保衛歐洲的騎士」。

路易自己很喜歡裁決,他總是抽出時間聽取任何上門要求裁決的人們的意見,往往能夠很正確地做出評判。他常受它國邀請為其公斷紛爭,在西歐樹立了權威,使他的時代成為中世紀西歐地區少有的橄欖枝飄舞的時代,這也是他獲得很高聲譽的原因之一。

他對鄰國謀求和平,解決了大多數爭端。在南方,他直接和阿拉貢王達成諒解,以解決圖盧茲伯爵國的問題。他作了巨大的讓步,甚至安排自己的兒子菲利普同阿拉貢王的女兒伊莎貝爾結親。路易九世放棄對魯西榮和巴塞羅那的宗主權。阿拉貢王則徹底放棄圖盧茲伯爵國,但仍然保留蒙彼利埃這塊屬地。

路易九世和英國金雀花朝亨利三世簽訂了具有同樣讓步精神的和約。亨利三世保留吉埃內,並獲得利穆讚、佩裡戈爾和凱爾西。作為交換條件,路易使亨利三世承認自己對諾曼底、昂儒和普瓦圖的權利,亨利三世承認自己是路易在吉埃內的屬臣。

有些法國貴族抱怨路易實在太大方了,在條約裡給了英國國王亨利三世不少好處(亨利三世在法國南部有不少領地,不過這傢伙治國無能又傲慢懦弱,他和兒子被大貴族孟特福德擊敗並俘虜)。路易則說,這樣可以讓自己的子孫和英國國王的子孫間有長久的和平。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法國文物訪北京 康熙與路易十四有交情
法國路易威登精品集團 巴黎建現代藝術中心
損害路易威登聲譽 eBay再次被判非法
太陽王路易十四與他的藝術團隊(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