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瑩剔透的白教堂 巴黎聖心大教堂

文/李琳

人氣 1530
標籤:

【大紀元2013年12月04日訊】與巴黎市內許多古老建築相較,巴黎聖心大教堂(Basilique du Sacré-Cœur,標準譯名為聖心聖殿),是相當年輕的。這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巴黎北部海拔129米的山丘——蒙馬特高地上,是為了感謝19世紀末普法戰爭的結束而建的,同時也紀念著3世紀時在此地遇害的巴黎守護神聖•丹尼。

歐洲的教堂,從建築師的眼光去審視是各個時代最為重要的標誌,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其精雕細琢出的藝術奇蹟,則代表著人類對於神靈滿懷的敬畏之心。通身潔白的聖心大教堂,因為它特殊的純白建築外觀有著「白教堂」的美稱。

這個教堂兼具偉岸和包容的氣質,教堂為希臘式十字架的型式,飾有四個羅馬拜占庭式的穹頂,這裡是艾菲爾鐵塔之後巴黎的第二個至高點,因相對高度較高,聖心教堂讓所有的參觀者都有高山仰止的感覺。從聖心教堂所在的山丘往巴黎市中心看,巴黎的千年曆史盡收眼底。

教堂是巴黎著名的地標之一,如今每年接待超過一千萬名的朝聖者和遊客,在法國是繼巴黎聖母院大教堂之後,接待參觀人數第二多的名勝古蹟。

蒙馬特高地

蒙馬特位於巴黎北方,是巴黎市最高的地方,也是一個到處都有傳說的地方。蒙馬特是從高盧時期以來的聖山,它的意思就是「受難者之山」,傳統上把此地定為首位巴黎主教(三世紀末)聖•丹尼的殉難之處。整座山丘曾被一座宏偉的本篤會修道院所佔據,一直到法國大革命時期才把它拆毀。

蒙馬特地處的巴黎18區,原來是一片佈滿葡萄園、磨坊風車的鄉間小村落。1860年才被當時負責巴黎城市改造的塞納-馬恩大省省長、巴黎警察局長喬治•歐仁•奧斯曼男爵(Baron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劃歸巴黎市,從此它就成為了巴黎的一個區。現在,這裡是巴黎最熱鬧的聲色及藝術氣息極為濃厚的地區。

建造緣由

聖心大教堂的由來相當感人肺腑,是因為1870年普法戰爭(就是拿破侖三世色當戰敗退位、第二帝國消亡、帝制在法蘭西結束的那場戰爭)時,巴黎被圍困長達四個月之久,虔誠的天主教商人們許下了心願:如果法國能在這場衝突中從普軍中脫困得勝的話,將蓋一座空前絕後的神聖教堂來獻給耶穌基督之心(也就是「聖心」)。結果雖然法國大敗,但巴黎還是沒有被佔領。

1873年,巴黎的大主教、紅衣主教吉百赫(cardinal Guibert)接受了建築聖心教堂的這個請求,隨後國民議會在1873年7月24日做出了反應,聲明該建築是所公共建築,歸巴黎市政府所有,而不歸教會。巴黎城市會議表決通過公共設施法,來取得蒙馬特的土地,作為建築聖心教堂的預定地,為的是全巴黎都能看到它,全城人民都能夠感受到上帝的護佑。

建築過程

建築師保羅•阿巴迪(Paul Abadie)從78位建築師脫穎而出,成為聖心堂的主要設計者。因為取得財產所有權而延遲了建築計劃,1875年10月16日,阿巴迪在聖心教堂奠基儀式上為聖心堂的起建放下了第一塊基石。

在聖心教堂起建之前,建築工人們先在蒙馬特山丘頂部打了一個深約33米的地基,整個地基奠定工程持續了近三年。建造聖心堂的資金全部都是私人捐獻,總額大約為700萬法郎,但是在地上建設開始之前就全部耗盡了。一個臨時性的聖壇在1876年3月3日被設立,朝聖者的捐獻很快的就變成了建造資金的主要來源。

1878年教堂的地下部份才正式開建,而教堂的地上部份則是三年後的1881年地下部份完工後才開始著手建造的。又是三年之後的1884年,聖心教堂最初的設計者保羅•阿巴迪辭世,另五個設計師接手了聖心教堂的督建工作。他們修改了聖心教堂最初的設計方案,建成後的大教堂總長85米,寬35米。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聖心大教堂的建設工作曾一度停工。至第一次大戰凱旋勝利後的1919年10月16日,在第一塊奠基石放下整44年後,聖心教堂舉行了竣工典禮。

建築風格

聖心教堂是典型的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築。自19世紀上半葉始,隨著交通的便利、考古學的進展、出版業的發達、再加上攝影技術的發明,人們能非常方便地認識和掌握以往各個時代和各個地區的建築風格。於是出現了諸如希臘、羅馬、拜占庭、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東方情調等風格的建築格局在許多城市中紛然雜陳的局面。聖心教堂即是當時流行的產物。

聖心教堂的建築靈感來自於法國西南部第一大教堂——佩裡格(Peri Gueux)地區的羅馬拜占庭風格的聖弗隆(Cathedrale St-Front)大教堂,建築師們採用羅馬和拜占庭兩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將之巧妙地組合一體:以曲線柔和的圓頂來配合下部份稜角分明的方正建築體,形成剛柔互襯的鮮明對照。

整座建築物以中間的羅馬大圓頂為核心,左右對稱各一小圓頂,後面一座高84米的方形鐘樓。高聳的穹頂和厚實的牆身呈現著拜占廷建築的風格,同時兼有羅馬建築的表現手法。教堂門口有兩座台階,沿著山坡而上,使教堂顯得更為高聳雄偉,民眾可沿著階梯到達頂端欣賞巴黎市景,天氣晴朗時還可以眺望到艾菲爾鐵塔。它的新穎獨特性影響了其它建築,例如:利雪(Lisieux)的聖泰蕾絲大教堂(basilique Sainte-Thérèse)。

聖心教堂莊嚴的正面,均衡對稱,有充滿節奏的階梯和三座拱門廊,精緻銅浮雕大門上描繪著耶穌基督的生平事跡,門廊上方左右對稱有兩座英勇騎馬大鵰像,都是雕刻家Lefebvre的傑作:左邊是法國民族女英雄聖女貞德(1412-1431)、右邊是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1214-1270),雕像保衛著法國。在大鵰像的中央之上的壁龕裡是一座耶穌雕像,於蒙馬特高地上遠眺並祝福著巴黎都會。

據說整座教堂都採用的是同第一塊奠基石一樣的石材,這是一種由Château-Landon所開採的石灰華特殊白石,當這種石頭接觸水或雨水便會不斷的滲出方解石,可以確保聖心教堂即使在風化與污染的影響下,依然可以保持著白色的外觀,這就是為甚麼聖心教堂如此雪白晶瑩的原因。

薩瓦大鐘

1914年,聖心教堂主體建築中巨大的方塔落成,建成的方塔高達84米,作為鐘樓之用。鐘樓中有一隻全法國最大的鐘。這只重達19噸的大鐘名為薩瓦亞赫德(Savoyarde),由法國薩瓦地區的安納西(Annecy)城的能工巧匠鑄造而成。大鐘由一隻重850公斤的鐘錘敲響後,全巴黎城都可以聽到它那悠揚的鐘聲。

基督聖像鑲嵌畫

聖心大教堂是巴黎唯一一個禁止拍照的教堂,整個教堂內部空間極大,視野開闊。教堂內部使用了羅馬-拜占庭(Romano-Byzantin)建築風格,教堂頂部托伸出了一個55米高,直徑16米的大穹頂,將人們的視線不知不覺向上牽引,視覺焦點就是中間的巨幅金色馬賽克穹頂鑲嵌畫,

這副畫是世界上最大的馬賽克鑲嵌畫之一,被稱為基督聖像(Christ in Majesty)。高大的耶穌伸開雙臂站立中央,身後有光環,頭上方有展翅飛翔的和平鴿,再上方是呈倒影式的天父,只露頭和雙肩,頭戴三層寶冠,右手結印,三指伸直,無名指和小指彎曲。耶穌兩臂斜上方有兩排天使恭敬站立,聖母隨侍右側,左側為舉旗天使,腳下為下跪的主教與衛士,他們的後面站著向上帝祈禱的各色人物。

彩色玻璃窗

教堂裡,還有令人歎為觀止的玻璃彩窗。教堂本身肩負著宗教教育的責任,教堂建築在牆柱之間開闢空間,在其中鑲嵌彩色玻璃。透過玻璃窗以及雕塑,傳達宗教知識。彩色玻璃窗扮演教育的功能,讓絕大部份不識字的法國人可以瞭解聖經的故事。玻璃窗的故事順序是從左讀到右,從下往上讀。

彩色玻璃遠在古老的年代即被使用,羅馬人是製造彩色玻璃花瓶以及杯子的專家。稍後才出現結合彩色玻璃和鉛的彩色玻璃窗技術。製造彩色玻璃的技術至今並末有多大的變化:先將透明和彩色玻璃裁好,畫上氧化鐵,送進窯裡燒。接著再利用鉛條將玻璃片組合起來,形成馬賽克的效果。

12及13世紀是彩色玻璃的黃金年代,那時只選用限定的顏色,玻璃工匠交叉搭配鮮艷的紅色以及藍色,製造出種種彩鑽般的色彩。到了15世紀中期,玻璃工匠開始倣傚壁畫以及繪畫風格,運用玻璃造型來達到立體效果。

聖心教堂的這些玻璃彩窗的原始圖畫,曾經在1944年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但在1946年又被按原樣修復。

管風琴

聖心教堂內還安放著一個龐大而且出色的管風琴,擁有4層鍵盤與腳踏鍵,還有90個音栓。這座管風琴是由法國的卡瓦耶・科爾(Aristide Cavaillé-Coll)所製造的。原本在雪菲爾的亞伯特會堂安放著幾乎與這座管風琴相同(指音調與設計而言)的另一座管風琴,不過後來在1934年被火災燒燬。

周邊景物

聖心教堂周圍擁有許多具有特色的景點,堂前的威利特廣場(Sq Villette)有一個噴水池,當百花競放時、爭奇鬥艷的景色相當優美怡情,是當地民眾欣賞巴黎落日美景和山下市景的好去處,天氣晴朗時視野可達50公里,將巴黎的美景盡收眼底。

教堂旁則是畫家廣場(即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聚滿於此招攬生意的藝術畫家和美術系學生,他們為觀光客畫人像,或出售自己的作品,包含油畫、素描、風景寫生等等,讓遊客前往聖心教堂時就已經感受到藝術的氣息,成為當今的觀光勝地。小巷道裡都是觀光紀念商品店,出售巴黎十九世紀的複製名畫、卡片或海報等等,這都成為蒙馬特別緻的特產。

小丘廣場前的聖彼埃爾教堂(L’église Saint-Pierre)建於1147年4月21日,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區,這座高大古老莊嚴的羅馬式修道院是虔誠的教徒們為教皇而建的。

(責任編輯:德龍)

 

相關新聞
法建築大師科比意最後作品申請入世界遺產
法國天主教徒週日上教堂彌撒比例僅個位數
法國神父   把教堂變「大」了
法國猶太教堂遭縱火攻擊 幸無人傷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