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變形記》

人氣 32968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3月15日訊】聖荷西州立大學江宇應教授(Dr. William Jiang),學識淵博,見解獨特,精通英文和西班牙文,擁有4個美國名校碩士學位與1個博士學位。他建立了大學入學輔導機構──長春藤指導(The Ivy Advisor),將自己積累多年大學入學輔導知識和經驗傳授出來,幫助眾多華人子弟考入理想大學。

為培養華裔學子們的文學素養,加深他們對西方文化的理解。江教授以自己深厚的文化積累,對學生必讀西方經典名著進行深入簡出的精采解讀,幫助學生掌握西方經典文學作品的精髓,開闊視野,增加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從幼年溶入和理解西方人文精神。本報於每月第1個星期六,連續刊出江教授對西方經典文學作品的導讀,培養學子們的閱讀興趣。

世界上最重要作家之一卡夫卡

研究卡夫卡的專家英國文學評論家詹姆斯•哈維斯(James Hawes)寫了一本書,題為:《您在浪費您的生命前應閱讀卡夫卡》(Why You Should Read Kafka Before You Waste Your Life),意思是如果您這一輩子沒有閱讀卡夫卡的小說,那您的生命都枉費了。

德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將出自卡夫卡深沈的筆觸下的作品列為最值得閱讀的世界文學名作。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卡夫卡與他的著作《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
卡夫卡全名為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出生於1883年, 他在41歲時(1924年)因肺結核去世。他生活在奧匈帝國即將崩潰的年代,是一個非常複雜、深不可測的人物。很多人說他是奧地利的小說家,也有人說他是捷克的小說家,這是因為他的家鄉在布拉格,布拉格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當時被奧地利王國統治,但是現在屬於捷克。卡夫卡出生於布拉格猶太德語區的猶太商人家庭,在一個文化背景複雜的環境中長大。

猶太人對子女的教學非常嚴格,因此卡夫卡從小就受到嚴謹的教育,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後來轉學法律。l906年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卡夫卡終身沒有結婚,雖然有幾次訂婚,但都沒有結果。他的人生中長時間遭受病魔折磨,最終得了肺結核,離開人世。

卡夫卡從小就喜歡文學,在大學時開始寫作。他經常認為自己的作品不入流,但又很喜歡寫作。在他的一生中發表過許多部小說,中篇小說有《判決》(The Judgment),和《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長篇小說例如《城堡》(The Castle)、《審判》(The Trial) 等等,還寫過大量的短篇小說。

他也完成的了很多手稿(至少包括3部長篇小說),但因為自認為寫得不好,一直沒發表。在死前他留下了遺囑,要求他的好友布勞德(Max Brod)將他的手稿毀掉。布勞德看過後認為是很好的作品,於是將其整理出版為《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9卷,其中8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壇轟動。

荒誕、離奇的故事

《變形記》講述的是怎樣一個故事呢?小說的主人公格里高是一個公司的推銷員,每天早晨4點鐘就要起床,準備搭火車上班。「一天早晨,格里高從不安的惡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變成了一條巨大的甲蟲,肚皮朝上的躺在床上。當他抬起頭來時,他看見他那如同圓屋頂的黑色肚皮被分成了許多塊弧形的硬片。肚皮上面的被子幾乎蓋不住,好像就要滑落下來。而他的後背硬的像盔甲一樣。他的腿變成了無數隻瘦的可憐的腳,與龐大的身體的其他部位相比不成比例,正無助地在他眼前揮舞著。」這是文章的開篇第一句,直入主題,直接定下了整個故事荒誕、離奇的基調。

這個故事分成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講述格里高和父母親還有妹妹住在一起,變成甲蟲以後,他自己的驚慌和憂慮。一天早晨格里高躺在床上,想到自己對親人無窮無盡的責任、想到令他感到壓抑的工作、想到每天匆匆忙忙趕火車,要去不同地方推銷公司產品、想到公司各種各樣的官僚制度、想到不管他多麽努力,老板也永遠嫌棄他的感覺。想到這些,他就想著要立刻出門去趕5點的火車,如果趕不上就趕6點的,如果再趕不上就趕7點的火車。

但是他完全起不來,他的身體已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翻不過身來。他用盡全身的力量,終於翻過身,但卻重重的摔在地上,痛苦不堪。他的老板為了追問他為什麽還沒有去上班,來到了格里高的家裡。當格里高用他甲蟲的爪子,去打開門。他甲蟲的形象就第一次呈現在老闆和家人面前。家人感到非常驚慌與懼怕,把他趕回房間,公司老闆也受到驚嚇,尖叫著溜走了。

人性和人形脫節

第2部分講格里高如何身為甲蟲的模樣,還保持著人的意識,想著如何替父親還清債務,如何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如何才能夠繼續支持這個家。在這個部分,有2件令人非常吃驚和覺得荒謬的事情:第1就是作為父母和妹妹,看到兒子和哥哥變成了甲蟲,表現的雖然是驚慌失措,但並沒有做任何努力,想著如何找科學家或醫生,尋找人變成蟲的原因,或想辦法怎樣讓親人變回原形,過正常的生活,反而他們覺得親人變成甲蟲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事實。

第2事情是父母和妹妹既然接受了他身為甲蟲,慢慢表現出來的不是同情、憐憫和不捨,而是盡量躲避他,不看到他,不關心他。妹妹剛開始還比較真心的伺候身為甲蟲的哥哥,就像餵一條蟲一樣,端來蟲所習慣吃的食品和飲料給哥哥吃。但後來漸漸的覺得哥哥是一個負擔,完全的厭棄他。

在小說超出常人的理性和怪異中,讀者體會到人雖然有人的外形,但已經沒有了人性;而格里高失去人形,卻是最有人性的,依然對家人充滿了責任和懷戀。這正是卡夫卡希望表現的重要一點,即現代人腦袋和身體的脫節。第2部分還講述了父母知道自己兒子變成了甲蟲後,如何重新工作,維持生計。卡夫卡也著重描述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不能繼續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撐,所感到的愧疚和其他各種充滿人性的心理活動。

人性的悲歌

第3部分敘述的是:由於格里高變成了一個甲蟲,不能再為家庭做出貢獻,卻長期占用著一個房間。父母親為了增加經濟來源,出租屋子裡其他的房間,而把雜物堆放到他的房間裡。全家人都極力的討好房客,以保障持續穩定的房租,支撐家庭。房客們知道這個家庭的兒子變成了甲蟲,也不感到奇怪,只是不喜歡他而已。

格里高雖然外形改變了,但內心還是有血有肉的人,渴望家人依舊把他當作家庭中的一員,渴望和外界接觸。有一天晚上,他的房門被打開,格里高就以為也許是家人對他仍然留有舊情,在給他一個和大家親近、交流的機會。

格里高的妹妹為了取悅3位房客,在表演拉小提琴,格里高聽到就爬出房間,也在一旁聆聽優雅的琴聲。這時一位房客突然看到了格里高,感到極度的驚恐。其他2名房客也嚇得同時站起來,要離開房間,並說不準備再租房子了。

這件事觸怒了格里高的父母親和妹妹,他們很快把他趕回房間。妹妹高聲叫喊著說:「這是唯一的辦法。父親,只能尋找擺脫他的辦法,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它就是格里高,這種看法就是我們的不幸,但是他怎麽可能是格里高呢?」「他要是格里高,他就會看出人和這樣的動物生活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他就會自願地離開。我們雖然沒有兄弟,但還可以繼續生活下去,我們將懷著敬意想念他。可這個怪物跟蹤我們,驅趕房客,很明顯,他要霸占我們全家,讓我們到街上去過夜。父親,您看!」

幾個月來,因為格里高變成了甲蟲,給這個家帶來了極大的負擔、恐慌和荒誕。格里高的父母、妹妹都不能再忍受這種生活了,妹妹的話變相的宣布了格里高的死刑。當格里高聽到這些話,感到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時,他突然想起妹妹已經半個月沒有再送食物過來了。

格里高懷著溫柔和愛意想著自己的一家人,他消滅自己的決心比妹妹還強烈呢,只要這件事真能辦得到。他陷在這樣空虛而安謐的沈思中,一直到鐘樓上打響了半夜3點,從窗外的世界透進來的第一道光線又一次地喚醒了他。接著他的頭無力地頹然垂下,他的鼻孔裡也呼出了最後一絲搖曳不定的氣息。

對習慣閱讀傳統小說的讀者來說,會覺得整個故事蹊蹺,難以理解。小說的故事情節超出日常生活的理性。怎麽人變成了蟲,然後作為一條蟲生存下來。家庭對他逐漸的疏遠,感情慢慢消失。而他自己還是充滿著人性的一直活著,直到他親愛的妹妹公開宣稱,要把外形是甲蟲的哥哥消滅的時候,他才完全喪失了活著的信心和希望,要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默默的死去。

「死了嗎?」薩姆莎太太疑問地望著女傭,雖然她親自來驗證了,並且事實上也無須驗證就可以了解。「我是這樣看了」女傭回答,並且為了證明她的看法,她用掃帚將格里高的屍體向旁邊翻轉了好長一段距離,薩姆莎太太做了一個動作,好像要拿回掃帚,但終於沒有拿回。薩姆莎先生說,「現在我們要感謝上帝!」他在胸前畫十字,3個女人也在身上畫十字。這是格力高死後,父母的一段對話。這就是卡夫卡!在寫人性的醜惡時,醜就是醜,完全真實的呈現,沒有一絲的遮掩,結尾也不會虛擬一些樂觀的美,去給讀者更多的希望。

他的所有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都反映了人類現實生活中的一種困境和迷惑感。這也是西方和全世界現代人的最嚴重的一種悲觀和孤獨。世態的炎涼和人存在的無奈等等思想,在他的各個作品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卡夫卡的小說,看似荒誕虛無,語言也極為平淡,脫離現實又非常現實,留給讀者很多的想像空間。
 
現代派文學鼻祖之一

卡夫卡的代表作《變形記》,被認為是大量作家創作的源泉。卡夫卡就像一個文學思想和創作的播種者。大量現代作家們,用他的種子,將整個現代文學推向頂峰。

卡夫卡作為現代派文學的鼻祖和創始人之一,還對存在主義哲學起了相當大的影響。存在主義是現代哲學中最重要的流派,代表人物有薩特(Jean-Paul Sartre)、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也有人認為卡夫卡是荒誕派鼻祖,並對美國60年代後黑色幽默派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是約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Kafkaesque”一詞(可以譯成:像卡夫卡一樣地荒誕)已經成為西方多種語言字典裡收納的正式詞彙,意思像卡夫卡小說中那樣,即非常荒誕的含義。極少有作家的名字可成為一個詞彙,足見卡夫卡及其作品的影響力。

卡夫卡的文風和語言一般被認為是矛盾的。比如我們談過海明威的語言是簡潔的,福克納的是複雜的,而卡夫卡是融簡潔與複雜合為一體的。卡夫卡的文字受了幾種語言的影響,有希伯來語、德語等,文字有晦澀之嫌,因此文字顯得具有多解性,他的文字和文體是長期被人研究的迷津。

卡夫卡的作品有幾個主題:第1個是反映人類的孤單和相互之間的隔離。哪怕是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的人世間,現代人還是感到孤獨。第2個主題反映的是人和自身的孤獨、人與人之間的隔絕,以及和社會機制之間的無力的、徒勞的鬥爭;反映法律、國家機制、官僚制度以及公司規章等對人的不公平和對人的禁錮,使人身陷囹圄。第3個主題是反映的是荒誕的,非理性化的,非人性化的,隨機的,混沌的現代世界。卡夫卡喜歡刻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袒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淡漠,表現人的焦慮和頹廢。所有這些主題,對後來的現代派和黑色幽默派、荒誕派,甚至於表現主義和存在主義哲學全部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在下個月的同一經典文學欄目中,江教授準備介紹法國文學巨匠維克多•雨果的另一部巨著《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這些名著都是江宇應教授在常春藤英語班上帶領學生一起閱讀的經典書籍。歡迎廣大讀者朋友就經典名著的話題與江教授互動,江教授聯繫方式是Dr.ivyadvisor@gmail.com。

(責任編輯:林珍妮)

相關新聞
加州南灣華裔學區委員 和華人談美國教育
美各州減支 公立大學學費暴漲8.3%
公費標準上大學 美科州出非法移民新政策
異鄉留學 尊重美國的表面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