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幼學瓊林(三十四)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50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冠冕衣裳,至黃帝而始備;桑麻蠶織,自元妃而始興。

【讀音練習】
冠(guān) 冕(miǎn) 衣(yī) 裳(cháng) ,至(zhì) 黃(huáng) 帝(dì) 而(ér) 始(shǐ) 備(bèi) ;桑(sāng) 麻(má) 蠶(cán) 織(zhī) ,自(zì) 元(yuán) 妃(fēi) 而(ér) 始(shǐ) 興(xīng) 。

【字詞義解釋】
冠冕(1)衣裳,至黃帝而始備;桑麻蠶織,自元妃(2)而始興。
(1)冠冕:帽子。冕,古代卿大夫以上官員所戴的禮帽。
(2)元妃:指黃帝的妻子嫘祖。

【譯文參考】
一直到黃帝時,各種冠服衣着的等級制度才趨於完備;黃帝的妻子元妃嫘祖發明了採桑養蠶治絲的方法,並教導民眾如何織布制衣。

* * *

【說故事時間】

中國是古代唯一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

傳說黃帝打敗了蚩尤之後,蠶神獻上潔白髮亮的蠶絲,慶賀黃帝的勝利。黃帝請人將絲織成絹布,再將絹布裁成輕暖舒適衣服。之後,黃帝的妻子嫘祖發現,蠶也能吐出像蠶神所獻的絲,就開始種植桑樹,採桑養蠶,再將蠶絲織成絹布。嫘祖把方法教給百姓,從此採桑、養蠶、織布就成為古代中國婦女的主要工 作。

相傳黃帝制定了冠服的等級制度,依照不同的等級制度,區分尊卑貴賤,各種禮儀也隨着產生。於是,服裝不再只是避寒、遮羞、裝飾而已,而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它代表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得隨意僭越。

中國擁有歷史悠久的衣冠文化,每個朝代有其獨特的服飾風格。中國漢族傳統服飾的基本造形是上衣下裳;上衣象徵天,長至膝蓋;下裳象徵地,長至腳踝。至今中國人仍統稱各種衣服為「衣裳」。春秋戰國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因為它直而寬大,可以把將身體深藏不露,所以稱作「深衣」。它的剪裁方式獨特,將上下分別剪裁,再縫合為一,長度大約到足踝。「深衣」用途廣泛,不分男女,不論尊卑,上自文人武將,下至升斗小民可以穿着,據 《禮記•深衣》記載:「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是十分受到喜愛的禮服。漢服的特徵是寬直、大袖,腰間繫上束帶即可產生自然的縐 褶,再在領、袖、襟等部位鑲滾色邊、繡花,作為裝飾。

現今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服飾--旗袍,則是脫胎於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代」的滿族婦女服裝。旗袍保留中國婦女服飾典雅端莊的特色,融合西方服裝的式樣、剪裁,很能表現女性婉約柔美的特質,深受東西方人的喜愛。

【動動腦、想一想】
◎每個民族都有極具特色的代表服飾,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民族特性,請搜集相關資料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製作服飾的材料有哪些?請舉例說明。
◎請發揮想象力在畫紙上設計一套理想中的服裝。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夜的月色明亮,唐明皇曾到月宮中遊玩;九月重陽節日,高處風大,孟嘉登龍山,被山風吹落了帽子。
  • 和善人來往,就好像進入種滿香草芝蘭的花房,時間久了聞不出香氣,這是因為被香氣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變得高尚;與惡人交往,就如同進入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樣變壞了。
  • 奇人異相,中國古代許多的帝王、聖賢,他們的五官、長相奇特和常人大不相同。除了堯的八彩眉毛、舜的重瞳眼睛、大禹的三穴耳朵、商湯的長手臂之外,據古籍上記載,周文王有龍一樣高聳的額頭、虎一般的寬肩;至聖先師孔子的頭頂凹陷;周公的手極軟,能反轉拿東西。這些古代聖賢不但形象奇特,而且品格高尚,為人所敬重。
  • 做事時受到別人的限制,稱為「掣肘」;不知道羞恥,稱作「厚顏」。喜好發表議論,從事煽動遊說,叫做「搖唇鼓舌」;彼此坐得很靠近,傾訴內心情意,謂之「促膝談心」。
  • 做事時受到別人的限制,稱為「掣肘」;不知道羞恥,稱作「厚顏」。喜好發表議論,從事煽動遊說,叫做「搖唇鼓舌」;彼此坐得很靠近,傾訴內心情意,謂之「促膝談心」。
  • 久不屈茲膝,郭子儀尊居宰相;不為米折腰,陶淵明不拜吏胥。
  • 至於身體、頭髮和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隨意毀傷,所以曾子以守身為大事;待人接物應當要寬宏大量,唐朝的婁師德認為要忍耐,即使別人將口水吐在自己臉上,也不該當面擦乾,應任口水自動幹了。
  • 造謠、惡意攻擊、陷害別人,混淆是非,形成輿論的力量,足以使金鐵銷熔,骨頭熔化,致好人於死地;暴虐的政治殘酷的對人民索求無度,就如同敲剝百姓的皮膚、吸吮萬民的骨髓一樣。
  • 漢代的張良曾暗中踩劉邦的腳,附耳低語,勸告劉邦;東方朔聽黃眉翁說,他三千年洗髓一次,二千年換除毛髮一次。
  • 周文王用心仁慈寬厚,連枯骨都受到他的恩德;宋太祖十分友愛兄弟,連弟弟燒艾治病也要分擔痛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