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該不該誇孩子?把握好分寸很重要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3月25日訊】近來一些研究指出了過分表揚孩子可能帶來的種種風險。不過,對於家長而言,要在誇獎得太少與太多之間劃清界限,這難度不亞於頂著巨大的壓力走高空繩索。

《紐約時報》3月25日報導,強烈的自尊心是促使孩子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嗎?新的研究顯示,一味的讚揚並不能讓小孩將來就獲得成功和快樂。《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Sue Shellenbarger以及為人父母的Jason Greene和Cara Greene對此進行了討論。

家住紐約市的卡拉‧格林(Cara Greene)有三個一歲到八歲大的孩子。這位母親一直很謹慎,不去刻意讓孩子的自我膨脹,因為格林擔心那樣做會讓孩子心中滋長出她在那些「一直以來都被告知他們很棒,而且他們能做任何事」的年輕人身上所看到的那種自以為是的感覺。不過,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們能夠擁有健全的自我認知。

格林說:「讓孩子的自我過於膨脹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好處。而與此同時,我也希望他們擁有足夠的自信,能夠應付任何他們需要面臨的挑戰。」

過去,許多家長和教育者相信,較高的自我認可度將會帶來幸福感與成功,而若要孩子實現高度的自我認可,做法很簡單,只要給予他們大量的獎勵和讚美即可。不過研究者們後來發現,自我認可並不會帶來這些結果。高度的自我認可在一定程度上是良好表現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讓孩子的自我過於膨脹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使他們在未來遭受挫折時感覺更為糟糕。

如今,心理學家們對於自我認知的理解越來越深入、也越來越細緻,這或許能夠讓家長們在走這條高空繩索的時候輕鬆一點。其中的一些結論如下:孩子的自我認可程度較低實際上有可能是一件好事,至少短時期的低認可度會是如此。而對孩子的褒揚如果沒有考慮到家庭以外的環境因素,則有可能會對孩子有害。孩子若能對於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有一個現實──而非誇大──的理解,則往往能夠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

根據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心理學與神經系統學教授馬克‧利裡(Mark Leary)等人進行的一項研究,自我認知是一個度量標準、一種內在的心理學角度的衡量尺度,用於衡量孩子自我感覺到的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其他人對自己的接受程度,這裡的「其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伴等等。

利裡博士表示:「孩子們絕對需要那種被尊重、被接納和被愛的感受,而這些將帶來較高的自我認可度。」不過,他說,如果孩子的行為表現出自私、自大或是會傷害到他人──這樣的行為有可能影響到他們未來與他人相處或是保住自己工作的能力──那麼短暫的自我感覺糟糕對於孩子來說有好處。最好的一條路是中間路線,幫助孩子培養出一個積極、但現實的、與他人相關的自我認知觀點。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準備未來激烈競爭 紐約興起2歲學前教育
關懷原童就學  世展會啟動募款
「原住星希望」 關懷原童就學
專家籲家長著重品格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