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處的藝術

作者:Isa(一莎)
font print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上天很公平,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只有一次的機會,度過了就不能回頭重來。我們真要努力思考許多事情。

還記得孩子小時候,身為新手媽媽,我依照自己母親的教育經驗——孩子不聽話,就打他。但慢慢地,在學校聽了我的學生敘述他們的媽媽如何殘忍、如何不能溝通、如何不聽他們傾訴等訴苦,我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我的孩子也這樣向別人描述我,我該怎麼辦?

於是我慢慢知道,孩子做許多事,是有原因的。或許父母的要求,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孩子只好矇騙過關,過一天算一天,也不想知道父母真的想要的是什麼;而做父母的,只要孩子有做就好,也不在意結果如何。就這樣,造成了父母和子女間漸行漸遠。台灣的孩子,大多在國中時期,就不愛和父母一同出遊了。

學習與孩子相處的過程,慢慢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其中,一個關鍵便是: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錯誤,父母冷靜判斷後,確定自己有錯,千萬要勇於認錯,不要「死鴨子嘴硬」喲!我想,親子的心靈都需要成長,相處才能愉快,孩子有一天終將離開父母的身邊,更應彼此珍惜相聚的時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晚上回家時已近半夜,小兒子還沒睡,他怕挨罵,躲進棉被裡假裝睡覺。一會兒,他聽見樓梯口有腳步聲,耐不住好奇的天性,早已忘了晚睡會挨罵,從棉被裡探出頭來告訴我:「這是叔叔!」
  • 孩子是個小小的探險家,每天都很努力的在家裡翻東翻西,對於孩子,這是成長的一環;往往母親卻不這樣認為,害怕孩子吃到髒東西、認為孩子在搗蛋,想要畫的圈將孩子侷限起來。疼愛孩子的心情是每個母親應有,然而育兒更重要的一環是先學會放輕鬆。
  • 對待孩子的學習,大人的忍耐是讓小苗成長的必要養分。能忍則不亂心亦不動氣,對於孩子在學習陌生的事務時,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溫暖的支援。
  • 在海外,華裔下一代為何要學習正體中文?我們不妨從海外華裔子弟學習中文的目的談起。華人父母的共識即是,海外學童學習中文是為了讓其瞭解中國歷史并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既然如此,我們就要讓孩子學習正體中文,並以此為工具來打開正統中華文化之門。
  • 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影響最大,不僅遺傳容貌、身材、健康狀況,還深刻地造就一個人的性格、習慣等。如一個人孩提時常遭受父母暴力對待,將來極有可能也會以暴力對待自己的子女;而懂得感恩惜福的父母則會教出善解人意的子女。
  • 家庭教育影響重大,終止家庭暴力的惡性循環,用善與愛教導,才能真正教養出品德優良的孩子。
  • 孩子放假了,下象棋成了我們固定要作的功課,好勝心強的他已經比較能夠坦然接受輸棋的事實,甚至還用懷疑的口氣問我,是否有偷偷放水才讓他偶爾有贏棋的機會。其實下棋時策略與心境都會影響結果,輸棋並不稀奇,我更重視的是孩子如何看待勝負的心態。
  • 我決定元旦回老家看看「 久負盛名」的小寶寶,可是我這個當姑姑的給寶寶送什麼呢?買玩具,寶寶還在繈褓裡,不會玩兒。送衣物,太多了,還未出生時親朋好友已送了一大堆。那就送音樂吧,讓寶寶在音樂中身心健康地成長,也是大家的期望。
  • 一胖一瘦兩條鯊魚,凝視著正在碧海中暢泳的某君。片刻,瘦魚說: 「看看好了,不要去! 你的膽固醇巳經超標了! 」肥魚回答說: 「天啊! 那我活著為了甚麼? 」這則幽默短篇, 在那平凡的下午,竟然給我和女兒帶來意想不到的歡笑。十年後的今天,狂笑不再,歲月和經驗換來的是一連串會心的微笑和問號——滿足需要是否就是快樂? 每天日出而作,營營役役,追求的究竟是甚麼? 趕來趕去,目的地又在那裏?
  • 小一的孩子拿起筆來寫字,就是一種身心發展的活動。在我的專業裡,寫字也是對她們身心發展的一種檢查。當病人醫治時,往往並非只有藥物與手術,能幫助病人康復的還有「耐性」和「溫暖的語言」。因此,要孩子改改她那看起來有點像發育不良或生了病的字體,溫暖的心和語言也成了成功的關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