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十五計畫:人脈學第一課(中)

作者:喬.史威尼、麥克尤凱

人氣 4
標籤:

我在進行五/十/十五計畫時,並不是完全使用電腦或手機,因為我喜歡用筆記下一天所有會面、通信、致電及業務拜訪的感覺。

在這方面我是有些老派,因為我也會把未來的約會以及地址路線等相關資訊,抄在記事本上。

你當然可以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記錄你會面、通信、致電及拜訪行動,完成專屬於你的五/十/十五計畫。

每天早上當我抵達辦公室,我會審視當天的五/十/十五計畫,然後寫下進公司前所有完成的會面與邂逅,比方在早餐店或停車場偶遇的人。

即使談論的只是包裝人隊戰績等輕鬆話題,這些偶遇仍有可能發展為業務消息或拜訪的機會。

如果在開車到市中心辦公室途中,我打了與業務相關的電話,我也會把它算進一天十五通電話的目標中。

我的下一步是打開筆記型電腦,整理電子郵件。如果我回覆了可能與生意相關、重要性夠高的郵件,有時也會將它算入一天十封信的目標中,端視我的心情與之後寄出的郵件量而定。

此時我也會主動寫幾封電子郵件,比方進一步聯繫我在都爾宴會上遇到的人。

當我寄出所有電子郵件,若已超過早上九點,我會開始直接對外聯繫的行動(我通常會等到九點後才開始撥打未經約定的電話,因為我不喜歡一大早被電話吵醒,相信其他人也不喜歡)。

如果有前一天該撥而未撥的電話,我會優先處理,而且我也一向在快速回覆方面做得很不錯(若你想知道,其實我不是很喜歡代表企業財務顧問公司撥打無約的推銷電話,因為我希望把時間花在我的人脈網路上,而非沒有任何關係的「潛在客戶」)。

當電話和電子郵件回覆得差不多後,我會做的是資訊時代比較罕見的「讀報紙」─是會讓手沾上油墨的實體報紙,而非線上電子報。我也會讀亮光紙印刷的雜誌。

我通常會先讀威斯康辛第一大報《密爾瓦基哨兵日報》,它能讓我知道當地發生了什麼事。之後我會讀《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它能提供我需要的全國視野。

我的最後兩份報紙是《密爾瓦基商報》(Business Journal of Milwaukee)與《商業時報》(BizTimes),它們提供重要的企業新聞、知名商業人士的故事特寫,報導最新的促銷資訊與管理高層異動的消息。

我也會瀏覽幾份全國性的併購刊物,藉以瞭解全國市場現況。如果還有時間,我則會翻閱一些全國性的體育雜誌,如《運動畫刊》(Sports Illustrated)、《體育新聞》(The Sporting News)等,因為我曾經經營一家運動管理公司。

我喜歡讀實體報紙與雜誌的一項原因,是我能把文章剪下來用在之後的聯繫行動上。

例如,當讀到比利‧傑克森(Billy Joe Jackson)榮登執行長職務,或是蘇‧史密斯(Sue Ellen Smith)獲選為「年度創業家」,我會把故事剪下來貼在一封祝賀信、附上我的名片寄給對方,這也能列入五/十/十五計畫通信部分的行動。

在五/十/十五計畫中,我最喜歡通信的部分。

當我看到蘇‧史密斯贏得「年度創業家」,立即將剪報與親手寫的短信寄給她,我的潛在訊息是:「很高興你能得到屬於你的肯定,因此我花時間剪了報將文章寄給你。」

我喜歡留意與潛在人脈有些相關的文章。比方我在瀏覽《密爾瓦基哨兵日報》體育版時,看到高三學生馬特‧安吉爾(Matt Angel)上週在綠灣的比賽六次達陣,被譽為「本週最佳球員」。

因為我知道馬特是綠灣科技公司老闆蓋瑞‧安吉爾(Gary Angel)的兒子,所以我剪下文章、附上恭賀短緘一起寄給蓋瑞。

雖然我和蓋瑞只在商業社交場合見過一次面,但我知道他一定會因為兒子的傑出表現而得意。

我瞭解收到這樣信件時的感覺。幾年前,《商業時報》訪問做為企業財務顧問公司總經理的我,寫了一篇專題報導。

它以粗黑體打上「成交大王」的標題,小標題寫著「史威尼在當MBA學生時,即著手開創事業」。

故事重點是,經過超過二十年的奮鬥,我終於在企業財務顧問買賣企業的事業中取得成功。

在《商業時報》文章刊出後,我收到來自蘇莫豪瑟(Peter Sommerhauser)與迪倫(Dick Van Deuren)兩封窩心且意義非凡的信。

他們是威斯康辛最優秀的併購律師,而讓我感動的是,他們一位七十多歲一位八十多歲,卻仍願意花力氣寄給我如此真摯的郵件。難怪這兩位法律界名人,能在過去五十年擁有極為成功的執業成果。

除了寄報章雜誌剪報、表彰別人的成就或獎項,我還喜歡送書,沒有特別的原因。如前言所述,我的辦公室裡總是有一堆我最愛的書,隨時準備寄出或當面送給他人。

我喜歡分享班福德寫的《人生下半場》,因為它是一本絕佳的生涯規劃指南,能夠啟發商界領袖追尋更有意義的人生。

另外兩本很受我喜愛的書則是菲利普司的《為人生健身》以及薄樂斯(Jerry Porras)、艾莫瑞(Stewart Emery)、湯普森(Mark Thompson)合著的《成功長青》(Success Built to Last: Creating a Life that Matters)。

前者教你如何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並開始健康的生活型態,後者分享「生涯教練」的秘訣讓我深感共鳴。過去幾年,我寄出數十本這些書,而它們也產生了影響。@(待續)

摘編自 《建人脈就像打美式足球》 商周出版社 提供

相關新聞
三國時期的人才學:建立你的人脈資源
從職場看世間: 人脈的淺談(1)
從職場看世間:人脈的淺談(2)
電腦小百科:讓電子郵件成為人脈養成工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