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通訊數據易遭竊 你了解嗎?

人氣 40
標籤:

【大紀元2013年07月01日訊】世界上每天有大量的數據會通過光纜傳播,這些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經常會遭到監聽或竊取。很多時候整個竊取過程會神不知鬼不覺,在技術角度上並不難實現。

以下來自德國之聲中文網的報導,會讓您對如何防範通訊中數據被竊取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德國之聲中文網)幾乎每個國家都希望自己的駐外情報組織跟蹤他國的電子通訊信息。跨國操作的網絡運營商也必須向各國的主管部門提供自己的光纖電纜接口。單就此而論,英國「時態」監聽項目獲取英國本土光纖電纜上的信息,在程序上是完全合法的。

光和電的互相轉換

想要秘密獲取光纜上的數據,有一定的技術難度。要搞清具體如何運作,先得瞭解光纖電纜數據傳輸的細節:一根普通的陸地光纜由144條單獨的玻璃纖維組成,而海底光纜則最多由8條單獨的玻璃纖維組成。電子數據首先通過激光轉換為超短光脈衝,發出有光/無光的二進制信號。光波作載波將信息從一端傳至另一端。當光波到達光纖末端時,又再次被轉化為電脈衝。

一秒鐘內通過一根玻璃纖維的超短光脈衝約為100億,每根纖維每秒傳載的數據量可以達到1.2至5千兆字節。不過現實生活中,光纖還從未被滿負荷應用,每秒的實際傳載量約合1到5張普通商業光盤的數據量。

光纜的數據加強器

隨著距離的增加,光纜數據的信號也減弱。大約每80公里必須重新加強信號,柏林弗勞恩霍夫協會海因裡希-赫茲研究所的蘭格(Klaus-DieterLanger)介紹表示。增強信號主要是通過一個所謂的再生器。海底光纜也同樣配備了再生器,而這些海底再生器和光纖電纜一樣,通過鋪建在海底的銅電纜供電。

再生器正是光纖數據傳播的薄弱點。再生器上,玻璃纖維不再被打包在一起,每根纖維都必須單獨進行信號擴增,導致光纖電纜很容易被竊聽,雖然並非輕而易局,但竊取數據被簡化為「技術問題」。

不過如果有所準備,網絡運營商其實可以檢測到數據竊取。「所需要的是非常敏感的儀器」,蘭格說,「每當信號強度突然下降時,可以收到通知」。

如何應對數據海洋?

當間諜突破了技術障礙,成功竊取了光纜上的數據,他仍然面臨巨大挑戰:必須對大量的數據進行評估。越快做越好,即便一根運行中的玻璃纖維只使用了其50%的承載量,它在一個小時內傳輸的數據量也達到10兆兆(TB)。蘭格表示,由於存儲器並不是無限大,如何在一個小時內將這10兆兆數據評估過濾,儘快找到所需信息,這是一項「技術活」。

很多數據還需要先解密。而要解密,先要將數據緩存下來。無論如何,情報人員必須要非常有選擇性地工作,才不至於迷失在數據的海洋裡。蘭格因此推測,情報人員主要關注某個運營商的幾條「內容豐富」的玻璃纖維,而非一根光纜上的所有玻璃纖維。「尋找具體的內容意義更大,比如電子郵件、電話等。」

深海竊聽戰?

只有當大容量服務器可以立即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竊取才有意義。因此蘭格對於新近被媒體熱炒的美國潛艇竊聽事件–美國斥巨資打造間諜潛艇「吉米•卡特」竊聽海底通信光纜–持懷疑態度。「這情景聽起來挺冒險」,蘭格說。混沌電腦俱樂部(Chaos Computer Club)的弗蘭克(Peter Franck)不同意蘭格的觀點。他認為有關潛艇的報告「絕對可靠」。他表示,竊聽海底光纜是絕密的行為,「永遠不會得到公開報導」,而美國官方目前也沒有對竊聽的指控作出反駁。

弗蘭克表示,通過潛艇將數據傳輸至陸地服務器的方式很多。例如,工作人員可以先對數據進行就地篩選,壓縮後通過普通的無線電發回服務基地。另外也可以在海底設置一台數據記錄儀器,截取數據後再將儀器運出來。弗蘭克肯定地稱,各大情報機構的這些國際海底光纜最受各大情報機構的關注,因為很大比例的國際通訊都通過這些光纜傳輸。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習訪美前夕 華郵曝中共竊美先進武器設計
澳洲安全情報局總部藍圖被中國黑客竊取
習訪美前夕 華郵披露中共黑客竊取美24先進武器設計圖
中國黑客入侵武器系統 五角大樓嚴肅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