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惠生產力提高 歐洲休假多美國重消費

人氣 7

【大紀元2013年07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葉淑貞編譯報導)幾十年前,知名經濟學大師就曾預測,拜生產力提高之賜,工業化國家一週將只需工作14至15小時,空閒時間會多到讓人們甚至不知該如何打發,如今這事應驗了。

較少的工作時間有諸多好處,例如在經濟蕭條時,有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有較多的自由時間;省下托兒費用;身心會更健康且更快樂。然而,美國人在生產力提高後,卻不是放更多的假,而是用所賺取的更多錢,去購買更多的物品。

經濟大師的先見之明

CNN金錢網站報導,早在1930年,著名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預測技術的進步意味著我們所有的人最終每週都只需工作15小時。同年,生物學家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也預測每週工作將變成兩天。兩人都警告說,有一天,我們的閒暇時間會多到讓我們悶得發慌。

赫胥黎在1930年說:「人類可以有多到不再有更多的時間可消耗了。當我們達到兩天之內就可產出全世界所需要的所有產品時,無可避免地,我們就必須削減我們生產的物品,並把我們的注意力轉為新的閒暇時間要做什麼這個大問題。」

在1965年,參議院小組委員曾預測,在2000年時,我們每週將工作14小時,至少有7週的休假時間。

事實上:這些偉大的思想家在一件事情上是正確的:技術進步使工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生產力。

猶他州推一週工作四天

自從經濟危機以來,當雇主削減雇員之際,美國很多勞工已被迫縮短他們每週的工作時數。在經濟衰退最慘時,猶他州為了節省運營成本和避免裁員,試圖硬把每週40小時的工作擠為4個10小時的工作天。這種作法使得政府得以削減成本,而員工也得到了額外的休息日,薪水沒受衝擊。

每週較少的工作天在歐洲也很常見。在荷蘭,每週工作4天幾乎已成為常規,而不是例外。法國也已經嘗試每週工作35小時好幾年了。

德國工人平均每年比美國少工作394小時,這相當於少了10週。該國在面積、人口和資源上,遠遠小於美國,但仍然是世界上第四大經濟體和第三大出口國。

荷蘭兒童福祉排名最高

國際勞工組織(ILO)在上個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在經濟嚴重衰退之際,減少工作時數對就業水平來說有積極的作用。」該組織說,縮短工作時間可以用來創造就業機會,因為一名工人工作較少的時間,意味將有更多的工作留給其他人做。

除了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之外,還能獲得金錢買不到幸福。在大多數情況下,較少的工作時間意味著工人可能必須減薪,這將可能無法購買一樣多的東西。但相對地,他們會得到更多的自由時間,節省托兒費用,且一般說來可能更健康和快樂。

例如,以每小時的生產力而言,荷蘭工人與美國工人一樣。他們比美國人支付較多的稅收,且賺得較少。但平均而言,他們每年的工作比美國少了大約11週,獲得政府資助的醫療保健,為大學教育支付少或者不必支付任何費用,並比美國人有更多的閒暇時間。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最近公布的兒童福祉排名,21個工業化國家中荷蘭排名最前面,而美國則接近於最末位,是第20名。

美國引發消費熱潮

與歐洲人不同的是,美國生產力的提高卻引起了美國消費的熱潮。因此,美國人不是放更多假,而只是用賺取的更多錢,去買更多的東西。

愛荷華大學的歷史學家班傑明‧亨尼卡特(Benjamin Hunnicutt),把每週工作較少的日數稱為「被遺忘的美國夢」。他說:「美國企業新的營銷技巧是,說服我們購買以前我們從未見過、也從不需要的東西。工作被規定價格,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提升為生活的中心,而休閒則被降職且被輕視。」

同時,在整個經濟社會當中,收入已經不成比例地分佈。自1980年代以來,調整通脹因素後,中產階級的工資已經大致上處於停滯狀態,而富裕頂端前1%的美國人已獲取大部份的財富。

自從1938年以來,美國工人已經堅持每週正式工作40小時的制度,許多人甚至堅持工作更長時間,以資助其不斷昂貴的生活方式。

亨尼卡特說:「認為我們可以永遠達成經濟成長,並確保每個人都有全職工作的想法是一個神話。我們應該刻意選擇較少的工作,以便購買較少的東西。」

(責任編輯:張東光)

相關新聞
美國第三季生產力上升1.9% 預估為上升2%
美消費者信心 衝上4年高點
不景氣怕丟工作 美上班族年休少兩天
德國法律:沒有休完的假可換成工資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