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中國第二季度GDP繼續放緩 有停滯風險

標籤: ,

【大紀元2013年07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中國經濟增長第二季度再次放緩,中共政府統計局週一說,第二季度GDP為7.5%,比第一季度的7.7%下降。外媒評論說,這個數據顯示中國的增長處於「停滯的風險」,也將考驗北京追求結構重組,容忍增長放緩的底線。也有評論指出,中國GDP的精確統計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是為符合政府需要而編造出來的。

華爾街日報:可支配收入增長放緩

《華爾街日報》7月15日報導說,中國月度數據顯示,關鍵的增長驅動力繼續失去勢頭。「工業產出和投資六月份繼續放緩,這將拖累下半年的市場對增長的預期。」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李煒說。

在正面跡象方面,六月份零售業從五月份的12.9%上揚達到13.3%,這個可能反映出上漲的價格,但也暗示消費在支持增長當中扮演稍微更大的角色。

但是仍然,收入數據顯示,北京在重新平衡經濟方面還有相當多的工作需要做。考慮到改變的價格,城市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上半年增長放緩到6.5%,比去年同期的9.7%下降,並且低於整體經濟增長速度。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延長的威脅已對世界各地區拉響警報,影響每個人從智利銅礦礦工到香港和巴黎的奢侈品商店。

市場的即時反應平靜。上海市場和香港恆生指數小幅上升。

持續放緩考驗北京底線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中共領導人迄今為止避免採取任何刺激措施。李克強上週告訴各省領導說,「只要經濟增長速度、就業和其他指標不下滑到我們的底線以下,通膨不超過我們的上線,我們將專注於結構重組並推動改革。」

但是持續的增長放緩可能考驗北京的底線。美國美林銀行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說,他看不到任何貨幣寬鬆的機會,但是政府將受到壓力增加公共支出來支持增長。

信貸增長失控,上半年新的融資為10.2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5%,已經點燃了當局對於金融系統過度舉債的擔憂。六月份的短期利率飆升被視為監管機構試圖限制借貸。

紐約時報:增長處於停滯風險

《紐約時報》7月15日報導說,中共的艱難的經濟改革方式週一通過黯淡的經濟數據顯現出來,凸顯了一度火熱的經濟在多麼迅速的冷卻下來。

中國第二季度增長為7.5%,這個數字符合經濟學家的預期,但是代表著一個持續的放緩,第一季度是7.7%,去年第四季度是7.9%。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放緩讓一些分析家擔憂在未來季度裡,中國可能失去更多的動力,損害對商品的需求。

HIS環球洞察經濟學家任賢方週一在研究報告中說,中國的增長處於「停滯的風險」,「增長的下行性風險已經比幾個月之前更加升高。」

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國的步履蹣跚促使一系列經濟學家下調他們對中國的預測。在週一數據發佈之後,野村證券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把對中國2014年的預測從7.5%下調到6.9%。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最近的冷卻是北京當局設計的,他們試圖把經濟從越來越過時的增長模式轉向更加高生產力更加可持續性的增長。

華盛頓郵報:中國經濟放緩考驗改革決心

《華盛頓郵報》7月15日報導說,中國的經濟放緩在第二個季度繼續,考驗它的領導人改革的決心並提出有關他們到底願意承受多少財政疼痛的疑問。

但是一些專家視這個持續放緩為一個正面的跡象和北京願意容忍短期疼痛以換取推動國家走向更加可持續性和穩定長期經濟的證明。

在幾乎二十年的雙位數增長之後,中共新領導人已經再三談論需要改革制度。這個國家面臨著產能過剩和從依賴國家驅動和日益低生產力的投資轉變成更加平衡經濟的挑戰。

根據李克強等重要領導人的說法,總體目標是要把中國從依賴出口和投資的世界工廠轉變成更加平衡的受國內消費驅動的經濟。

但是這麼做將要求顯著的政治控制和耐力。領導人將需要改革目前有利於控制龐大國企的政治精英的制度。他們也將需要擔憂失業可能觸發日益增加的社會動盪。

GDP是人造的

《華盛頓郵報》報導說,上週中共財政部長樓繼偉說,中國今年的增長目標是7%,但是一天之內,中共國家媒體刪除原先報導的引述,說他實際上是說7.5%。

在更廣闊的畫面上來看,精確的統計沒有多少意義。許多分析家懷疑中共政府的統計,特別是它的GDP,是操縱或製造出來以符合政府的需要的。

「去年經濟官方增長速度是7.8%,但是共識是,它可能接近5.5%,甚至連這個都誇大了。」北京大學金融教授Michael Pettis說。「GDP增長數字在未來幾年將繼續下滑。我們可能看到第三季度有一個反彈,但是它將是暫時的。」

如果政府成功的重新平衡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大幅下跌到3%或4%,Pettis說。「這是一個災難嗎?不一定。」他說,只要中國的消費增長快於GDP。

(責任編輯:林詩遠)

相關新聞
簡天倫:從統計數字看中國經濟
任有財: 人有多大膽 GDP有多大產?
經濟增速趨緩 大陸超八成省份面臨財政壓力
張真仁:從股市談中美經濟發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